亚太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亚太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和客观趋势,如何清醒地认识和加入这一世界性潮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亚太各国(地区)的共同愿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0多年来,亚太经济合作从民间到官方,从酝酿讨论到实际行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并呈现出与西欧、北美经济合作不同的特点。
第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低层次的、松散的。亚太地区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文化、宗教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该地区也是世界上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一些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尚难解决。这些特殊背景决定了亚太区域合作不可能建立类似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紧密性合作机制,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是松散的。一些区域或次区域合作组织多是自然形成的政府间协调机构,经济合作主要以双边为主,由双边→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整体区域合作,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
第二,亚太经济合作具有开放性。由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分工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相互追赶式的关系,因而往往导致国家之间相似的工业和贸易结构,出口需靠区外市场。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如果亚太地区单纯为了对抗其它经济集团,形成封闭的、内向型的排它性经济集团。这些国家(地区)的产品销路及自身利益将大受影响。因此,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只能是在注重区域合作的基础上面向全球开放,促进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三,亚太经济合作应具有互利性,要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合作应当使参加者都得到利益,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否则,经济合作就无法正常运行。亚太地区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与美、日发达国家差别较大,人均GNP高低悬殊,消费结构和物价水平不一。一旦开放市场,发达国家的产品就会大量涌入,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发达国家如果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只追求自身利益,区域合作就难有作为。因此,必须以互利为原则,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发达国家给落后国家真诚的帮助,缩小距离,从而为牢固的经济合作打下基础。
二、亚太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我国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大国,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亚太经济合作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我们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并逐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外资,在APEC内,还可以保障我国产品容易进入美、日发达国家及其它外部市场,经受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提高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也有利于我国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近30年来,亚太地区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流动量迅速扩大,科技开发与利用速度不断加快,这在一些次区域经济合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使亚太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形成了由美、日等发达国家→“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的产业结构转移,通过经济合作,这一产业转移必将加快我国生产要素的国内外流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一些国家心存疑虑,或别有用心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参与APEC的经济合作,就有利于增进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APEC等经济合作组织作为“首脑外交”和双边及多边外交的重要渠道,促进政治接触和了解。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我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80年代中期以后,亚太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方面开放度越来越大,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降低。在1995年APEC大贩会议上,中国承诺从1996年起将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至少对4000种以上商品的进口关税降低30%,取消约占配额进口商品30%的170种商品的进口配额和限制措施,使中国关税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并削减非关税壁垒。此外,中国还要进行重大经济改革。如人民币兑换自由化,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以及对外贸公司给予公平待遇等。这些措施必然进一步增强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因此,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对中国的产业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亚太地区,除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结构以及主要销售市场基本雷同,相互竞争激烈。我国与东盟在这方面比较明显,在产品出口、引进技术、吸引外资等领域,我们面临着东盟强有力的竞争。加上东盟等一些我国没有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对我国进入该市场都有一定的排斥性。同时,由于我国出口大,而且多集中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韩国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因而,亚太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将加剧我国对区域内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必将导致在政策协调、措施制订和落实上对我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亚太经济合作中,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包括政治问题,还有南中国海、台湾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加剧我国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增加经济合作的困难。
三、我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我所用,我们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必须采取适宜的对策。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倡导和参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大国,要迅速发展经济,发挥在本地区政治、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积极倡导和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只有参与,才能享受其中的利益并有效地影响集团化组织的运作和发展方向,增强与其它集团的抗衡能力。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参与APEC、PECC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活动,加强与各成员的接触与磋商;对一些非排它性的优惠贸易集团应力争参加,拓展新市场;对排它性的优惠贸易集团要重视研究,制定对策,同时广开渠道,加强联系与对话;对与我国有关的经济圈,政府要大力支持,待时机成熟时积极促使其形成和发展。
第二,既要立足于亚太经济合作,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也是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的主要来源地,我国出口的75%、进口的60%和80%的外资都集中在该地区,尤其是集中在东亚。它们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是我们所需要的,因而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其在经贸上的密切交往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点。同时,还要继续加强与西欧、大洋洲的经贸关系,并积极开展与独联体、东欧各国的经济往来,发挥我国日用品和轻纺产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潜力;另外,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非洲、南美洲,也要努力扩大贸易和投资;对中东则更应作为工业品、日用品和工程建筑及劳务输出的重要海外市场来开拓。
第三,根据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特点,我们应在继续推动区域合作的同时,有重点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动一些次区域经济合作。如东北亚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强同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的双边经济技术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多边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使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在东亚,我们应积极参加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体系,注意引进日本、“四小龙”的技术和资金,重视利用港台在转口贸易中的作用和香港、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在东南亚,还可以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技术、产业结构方面的梯度差,选择与我国互补性强的对象,如缅甸、越南、老挝等,进口一些资源性产品经加工后返销原地或出口到其它市场,借助国内外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商品流通,促进区内经济合作的发展。
第四,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增加附加值,同时发展技术及技术产品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出口产业,努力通过技术优势去开拓国际市场;二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贸易体制;三要加快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促使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化,同时增强财政手段在经济和贸易中的作用;四要加强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发挥整体优势,统一行动,联合协作,切忌各自为政,相互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