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的尝试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初,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室“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组织了一次高三年级范例教学研究课“中国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发展史”(2课时)。下面,就这次课的准备和实施情况,谈谈课题组的思考。
一、备课环节:模式、课题和教材
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注: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比教学基本理论的层次低,因为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它又比教学经验的层次高,因为它概括、完整和系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其优点是操作性强。高三教学,课程内容量大和课时相对有限是一对矛盾,范例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较好的选择。“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精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法。”(注:孔棣华、承运森主编《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范例教学模式以知识迁移理论为依据,以掌握“类”知识为目的。课题组确定本次研究课设在高三年级的又一考虑,主要是针对目前高三年级教学穷于应付备考复习,少有做教学模式研究的课例现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课,为高三年级教改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课题选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研究思想史,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引发的社会运动的思想意识根源。近代中国,西学与中学、民权与君权、民主与专制、革命与改良、进步与反动之间尖锐对立,激烈对抗,而且呈现出对抗中有沟通、矛盾中有转化、新质旧质并存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向。从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碰撞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前人的思想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在对前人认识的再认识中,有助于训练学生认识的思辨性。教学内容的时间断限是课题组考虑的又一个问题。据教材,近代前期思想史从“新思潮萌发”到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走上绝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这样引导高三学生复习,其下限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沉沦中有上升,沉沦的谷底在20世纪初。与此同时,上升的轨迹也明显加强。资产阶级从改良转向革命再到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无产阶级由弱而强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并向建立阶级政党方向发展,这预示着中国革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果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不利于与后面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因此,我们将教学内容的下限延伸到新文化运动转向社会主义的宣传。
课题内容分析。范例教学基本原则与课题内容关系。近代中国政治最大的课题,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一是实现近代化。这也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其中,救亡图存是第一位的。教学整体思路是逐次展现各阶级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派别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选择各异,起点是首先感到列强炮口震撼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他们“师夷长技”的思想,扭转了中国人观察外国的方向,也为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承传。因此,以地主阶级这两个派别的思想作为“个”例,符合范例教学的基本性原则。课题组对范例的定位不是“个”,而是“对儿”,即通过剖析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思想之间的演进关系,来探讨其他阶级、派别之间的思想演进关系。定位的依据是课型为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教材章节基本知识,教学要有所提高,构建更具联系性和发展性的专题知识结构。这是我们对范例教学基础性原则的理解。“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是我们选取的分析范型,两者的典型意义首先在于,“制夷”所体现的反侵略思想和“西用”所搬来的近代机器工业正好与救亡图存和近代化的时代主题合拍。其次,对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分析的范式,可以转用于对其他思想间关系的揭示。这符合范例教学的范例性原则。
课题内容与学生发展关系。首先是学生现有知识和认识水平。在课题组做的课程前测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主题的内容。多数学生围绕救国强国谈,较明确提出近代化的不多,并且没有学生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暴露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倾向,缺乏层次性,需要教学矫正。另一道前测题问学生如何根据人物活动来概括其思想特点,多数学生能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阶级属性方面谈,说明学生已经有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框架。但所列的评价标准参差不齐,有待于规范。其次是学生未来发展。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对学生发展有所启迪,就失去价值。近代中国,先进人物在沉沦中猛醒,在屈辱中奋起,这样的史事不能不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和共鸣。在我们做的课程后测中确实得到了回报和验证。一位学生写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中,中国的民众是如何一步一步觉醒的,或者说他们是否觉醒了。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有反对的声音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反响。中国民众是常常沉默着的,或许是历史更真实。比如,《阿Q正传》比史书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然而,不应该是这样的。”学生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种鞭策。同时,我们也为学生对历史和历史教学的责难而感到不安。
教学目标的制定。课题组认为各政治派别的思想内容不是知识教学目标的主体内容,这应是以往教学解决的问题,因此,课题组将知识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即从整体特征和发展联系上把握思想史线索。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比较是认识和甄别历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本课的特点,就是通过比较不同思想内容的异同来探寻时代进步的足迹。因此,能力教学目标的第一项定为“通过探寻不同思想内容之间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对比中剖析个性思想内容中的共性因素,共性思想内容中的个性特征的能力”。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是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根据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结合思想史教学特点,第二项能力目标定为“通过对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原因的教学讨论,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变动的角度探究思想观念质变趋向的能力”。创新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其中,多维联想和假设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第三项能力目标定为“通过辩证分析‘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特征,培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和阐释历史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上,比较甄别概念,因果探寻规律,辩证思维创新,构成本课题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和梯度。
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关怀,关怀学生乐观达智的情感,关怀他们和谐、进取的社会观。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屈辱中开始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是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特点,与之相伴随的是先进人物自强不息的探索和抗争,这对今天中国的建设仍有借鉴意义。课题组制定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从近代政治思想的不断扬弃过程中,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救时情感,报国报民志向,求真求实精神,内化为个性心理倾向”。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中学生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目标之二是“通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课题内容结构和特点。本课题内容结构分为三层次:一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体内容、早期维新与民主科学。二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近代政治思想,救亡图存是核心,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由于嬗变迅速,理论体系不完备是三个主要特点。列强每一次侵略的加剧,都激起中国人民更强烈的理论探索勇气。在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思想武器和方法,形成器物之变——制度之变——观念之变逐层深入的探索轨迹,转向马克思主义。这是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规律。三是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思想史问题的方法。综上,课题内容结构包含史实、史观、史法三个层次。
本课题总特点有两层含义,一是授课内容总特点,即各阶段的探索日益接近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主题的实质内容;二是授课形式的总特点,通过范例和迁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结构性、规律性的知识和认识。
二、授课环节:教学四步骤
步骤一:范例性地阐明“个”。重点剖析“师夷制夷”思想和“中体西用”思想,指明两者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首先,提供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师夷制夷”是当时最光辉的思想,核心是反侵略;但林则徐、魏源同属地主阶级“补天派”,因而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种制度;洋务派扩展了“师夷”的内容,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中体西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其次,提供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当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以后,张之洞大肆鼓噪“中体西用”,其用意何在?即以其对抗维新变法运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评价一种思想主张的操作程序:该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该思想的内涵、特点和阶级属性;促成该思想演变的新历史因素;新生成思想与原思想的继承关系(共性)及发展特点(个性)。由此,实现范例教学的由个案分析到获得关于评价近代政治思想一般方法的教学任务。
步骤二:迁移归类,范例性地阐明“类”。迁移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认识方法不能作简单模仿,为此,设计如下变式内容。第一,在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两场运动的思想特征分析后,运用假设手段,组织学生对两场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进行讨论。学生从两场运动促进现代化的角度思考,得到肯定的评价;着眼于运动的消极影响,得到否定的评价,这都是正常的。历史事物是复杂的,有时表现为多重特点和性质,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里,重要的不是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使学生具备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二,分析改良思想在革命思潮成为时代的舆论中心后,仍在通过收回利权运动、吁请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发挥特定的作用,与革命派共同推进革命高潮的到来。经过讨论,学生得到如下认识:革命是用暴力打碎旧的上层建筑,变旧质为新质;改良是以渐进的斗争推动社会由旧质向新质转变。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代谢中曲折前进。由此,纠正以往学习中,学生一看到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一有“皇族内阁”的出现,就将“改良”一棍子打死的思想简单化倾向。第三,分析不同阶级属性之间思想演化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是从洋务思想演变而来。要求学生对比教材郑观应“欲行公法……”言论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指出洋务派要用“西学”来维护“中体”,早期维新派则要用“西学”来改变“中体”。进一步推出一般性认识;社会思想是社会运动的产物,同时又给予社会运动以指导;当社会运动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时,作为运动的指导思想必然发生变异和分化,新思想脱颖而出。同样,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也有一个从民主科学转向社会主义的过程。最后,归纳上述迁移认识成果,得到“类”知识的结论:自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开始,先器物后制度,再到精神文化,中国人似乎看到了强国梦的实现。然而,桔逾淮而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事物,一到中国就走样。这一阶段的探索,以西方民主共和制的破灭而结束。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祟,二是探索各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历史需要新的探索方向,历史也提供了新的探索动力,那就是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步骤三: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在前两阶段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重在理清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的关系。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发展简表”(简表附后),使学生形成对各种思想的目的和实践特征的认识,形成对政治思想发展线索、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整体性认识。
步骤四:获得方法论的指导。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停留在经验的简单积累上,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论的指导与训练。上述各阶段教学中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训练。本阶段集中做两方面的指导,一是以林则徐为例,由个人活动推导出概括思想特点的思维操作步骤:归纳活动;概括主要思想;明确核心思想;指出思想出发点;评价思想优劣。由此,进一步引申到近代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外国侵略的态度,区分爱国与卖国;对学习西方的态度,区分进步与保守;对人民的态度,区分革命与反动;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态度,区分进步与保守、反动。二是通过布置一些习题性课外练习,充实、巩固课内训练。
三、几点思考
第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当我们选定一种模式后,这一节课的基本结构也就确定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在借鉴其它模式的方法。本课例,就借鉴了发现教学法、探究——研讨教学法等相关因素。
第二,教学模式的运用应有一定“弹性”,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取舍,达到适用、够用。本课例,根据思想史专题课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纵向深入和横向对比;根据高三复习课特点,突出史法教学,强调总之,模式没有唯一和最优,重在运用。
附表:中国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发展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