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全会论文,共同发展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十六届四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事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问题。《决定》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把这一方针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兴国理论。
一、党的执政能力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表现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能力。其中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就是要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物质生活和社会福利不断得到提高并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文明生活。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和利益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社会及其利益关系的性质。公有制是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基础。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社会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财产的增多,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党可以通过政府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求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收入和就业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经济利益,关系群众的生活,在经济发展中应当作为优先目标加以对待。公有制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当前,党推动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问题的着力点,就在于领导广大国企职工打好国企产权改革的攻坚战。为此,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把广大职工培育成国企产权改革的最重要的利益主体。具体途径有二:其一是加强对广大职工的思想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原有体制的弊端,调动他们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历史经验证明,单纯依靠宣传教育、依靠政治热情,对少数人有效,对多数人不行;短期有效,长期不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其二是使广大职工通过改革直接获得实惠,或使他们对改革的预期收益大于不改革的现实收益。要使广大职工成为国企改革的主体,主动支持和参与改革,使改革获得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让广大职工通过改革得到实惠和利益。党必须推动国企建立有效机制,使所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贡献较大的职工,都能分享较多的新增价值产权,在多劳多得机制的激励下,努力为国企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党的执政能力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必须体现在它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这就要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社会成员都成为有产者。“贫穷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成员都是有产者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才能有生机,社会才能繁荣稳定。共产党之所以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于它从执政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的利益、领导人民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作为根本任务。
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财产只能作为消费资料,而不能作为生产资料,更不能运用个人财产进行投资创业。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虽然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最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可见,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表现在支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上,而且表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党发挥执政能力的主要作用是,领导人民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创业投资的合法权利,坚决制止对各种创业投资的不法侵害。只有劳动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劳动者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全社会的财富,实现社会的发展。社会出于公正的目标对收入的再分配,也应当遵循法定的程序,并将负面效应减至最小程度。
党要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保证人与人之间有比较平等的权利关系,不断创造使劳动者能主要依据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成果的平等条件。对于平等通常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一是从人类本身来理解,二是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前者可称为个人的平等或不平等,后者可称为环境的平等或不平等。个人的平等或不平等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天资方面的,这是由人生来就具有的生理条件形成的;二是造诣(或才能)方面的,这是受家庭出身、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的作为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环境的平等和不平等也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结果方面的,二是初始方面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如同百米赛跑一样:每一个运动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起跑,但其结果总有“第一”和“最后”之分。这里的初始平等就是进入比赛的最初条件平等,而“第一”和“最后”的结果代表了一种结果的不平等。根据这种对平等或不平等的理解,初始的平等可以是个人地位的平等和他们享有待遇的平等,也可以是个人对于社会财富拥有方面的平等。
从上述四种平等的含义可以看出,首先,所谓个人的完全平等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天资是生来不平等的,每一个人的造诣也是事实上不平等的。在这两方面不能要求平等,也不可能实现平等。其次,就环境的平等而言,其中的结果平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个人财产差异的结果,不只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且也是由个人的天资、作为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如时间、地点、条件)决定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定会使个人财产拥有量不平均从而不平等。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作为结果平等的财产平均,事实上任何社会也都不可能实现这种平均。要求结果平等,只会导致“不患寡,患不均”的平均主义。
显然,环境初始平等问题,是我们党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应当着重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环境初始平等是通过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调节来实现的。由此,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能力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四种作用:第一,通过对个人财产保护与调节来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自由地追求财富,防止个人财产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第二,通过对个人财产的保护与调节来保证每一个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做出劳动贡献,防止权利与劳动贡献的不匹配;第三,通过对个人财产的保护与调节来调整由个人财产差异引起的事实上的环境初始不平等,防止社会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第四,通过对个人财产的保护与调节来惩治妨碍和伤害他人自由和平等的行为,即所谓伸张正义,防止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各种角色、权利和财产,但党通过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调节,并不是保证每个人都一定能获得自己想得到的角色、权利和财产,而只是为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创造尽可能的环境初始平等,每个人要想实际得到自己想获得的角色、权利和财产,还要靠自己的劳动努力。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调节,要为人们通过劳动贡献获取财产创造比较平等的初始条件,则必须承认人们天资上、作为上和结果上的不平等。党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初始平等,允许人们天资、作为和结果差异的存在,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调节才能真正起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三、党的执政能力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片面地夸大或贬低、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现实中,有些经济学家总是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公有制经济要强大,就必须抑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然公有制经济就必然要被非公有制经济所取代;或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只有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取得高效益。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既离不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求公有制经济中的人民从群体上达到富裕水平,但从来就没有离开个体的抽象群体,公有制经济中人民的群体总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的财富总要来源于个体的财产。因此,重视人的个体财富的发展,应是党协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公有制经济作为群体存在形式,当然不应阻止个体追求发展和富裕,而应为个体发展和富裕提供充分的条件。促进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发展和富裕,并非倡导个人主义,而是要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增进人民的各种财富。
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协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时,应使人的地位和富裕程度尽可能取决于人的能力和贡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协调得是否合理,归根到底应看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个人的劳动热情,最大限度地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发展条件,增进每个人的财富。所以,党增强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各种社会规章制度,都不应忽略每个人的劳动贡献差异,要保护劳动贡献大的人得到更多的财富,把人与人之间的富裕差异与他们对经济发展的劳动贡献差异联系起来。人在各种劳动中的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依靠使用新工具。人民只有富裕了才能在劳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工具。
掌握和使用新的劳动工具,对于人民创新劳动的发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可以发挥显著作用的工具,主要是各类自动化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以及信息活动工具。首先,通过实现生产工具自动化,让人在直接生产环节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大自由。其次,通过使用各种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以实现人们最大效率的交往。这两种工具都是人类肢体的延伸。再次,通过大力推动信息活动工具的发展,逐渐加快人脑劳动的速度和范围。信息工具的发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息加工、生产、调节工具,主要是提高和扩大人脑的智能;再一类是信息交往工具,主要是提高和扩大人的各种感官的作用。这两类信息工具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因此,人民富裕以后,不仅可以通过掌握大量物质财富创造出更多的工具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从整个国家来看,人民的富裕可以进一步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从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看,通过掌握大量物质财富促进个人实践的进步、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工具的变革,都将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创造财富能力的增强。但个人创造财富能力的增强最终离不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先富者必须带动其他人富裕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人民普遍的富裕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才能造就国家经济的强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只来自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来自社会内部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个人的能力增强不仅要吸收工具的优点,还要吸收公有制经济的优点。公有制经济把个人的生产资料集合起来,避免了少数人依靠财产所有权对广大劳动者的不平等交换,这也正是广大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民个体富裕以后,将会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群体的组合带来一些新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将逐渐减少,国家将在交往手段的高度发达中把各个个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容易得到化解,形成国家内部的高度协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人民的富裕所导致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公有制因素增加和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财产增多,将把经济发展逐渐推向这样一个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将不再是企业主凭生产资料所有权独占一切生产剩余的经济,公有制经济也不再是个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经济;个体与群体将在相互转变中趋于融合,国家将更接近于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并由于每个人的富裕而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协调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推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显然已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十六届四中全会论文; 经济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