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粮食流通中的四大关系_粮食银行论文

正确处理粮食流通中的四大关系_粮食银行论文

正确处理粮食流通中的四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处理论文,粮食流通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粮食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它与国计民生具有密切联系,由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重要商品。因此,世界各国,不论是产粮国还是缺粮国,对粮食问题都特别关心。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发展粮食生产,使粮食总产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粮食供求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来看,我们也有信心和理由认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长期基本自给。我认为,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粮食流通问题,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对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对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对人民生活的稳定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和处理粮食流通问题时,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流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一、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流通。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公斤,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360亿公斤,直到1965年才突破2000亿公斤。为了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粮食的需求,我国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价格、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先后登上了3000亿公斤、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四个台阶。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粮食流通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流通方式、多种价格形成机制的新的流通格局,从而保证了各方面对粮食的需求。这说明,解决粮食流通问题根本在于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人口和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告诉我们,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流通决定生产。我国的实践证明:每次粮食产量出现大的增长,都与改革流通体制,提高粮食价格,调整粮食购销政策有关。可见,流通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粮食扩大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对这个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当前,在处理流通与生产的关系上应当特别注意:

1.从思想认识上必须高度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特别是在生产增长或生产滑坡的情况下,流通对恢复、保护和支持生产及扩大再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流通本身虽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但由于流通处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会实现商品的价值,完成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因此,应当象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流通。要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刺激和扶持作用,通过流通的作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护和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粮食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促进粮食扩大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2.从国有粮食企业本身来讲,①粮食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储备、经营分开,中央、地方责任分开,新、老挂帐分开,价格并轨的原则加快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②要加强管理,提高粮食流通集约化程度,降低流通费用;③要严肃财经纪律,不挪用收购资金;④拓宽服务领域,在生产性服务过程中,要为生产者提供信息、供给、储存、加工、调剂等全方位服务。通过合理引导消费和刺激生产,来做好非生产性流通服务;⑤流通要与生产配合,相互渗透。

3.在具体工作上,要解决好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职能的国有粮食企业的实际困难。①粮食收获、收购季节性很强。因此,必须保证粮食收购资金及时到位。要认真分析粮食生产形势,准确预计粮食产量、商品量,提前做好资金准备,随收购,随支付,不要违时。②粮食是“活”商品,储存条件要求比较高,必要的仓储设施是粮食安全储存的基本条件。按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应有粮食库容2000亿公斤,但目前只有1600亿公斤左右,应采取新建、扩建、改造、租赁等多种办法逐步加以解决。③粮食这种特殊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政府必须干预。这种政府行为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由此而造成的企业亏损,政府应当承担责任并妥善予以解决,不要让企业背上执行政策性任务的亏损包袱。各级政府一定要按国务院的要求,把粮食风险基金真正建立起来。

二、“多”与“少”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增加呈刚性,但粮食产量增长却有限,这决定了粮食的供给从根本上将是紧张平衡的。既使到203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500亿公斤,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人均粮食占有量仍为400公斤,与目前我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相比增加不多。另一方面,我国通过正确引导消费,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倡节约用粮等措施,1984—1995年,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年均377公斤的情况下,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

可是,我们在组织商品流通时,每隔三、五年,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情况反复出现。多时,似乎到处都是粮食;少时,似乎到处都缺粮食。仔细分析一下,从1984年以来,多时,人年均占有粮食达到390公斤左右,少时人均在360公斤左右,与12年平均的粮食人均占有量377公斤比较,上下实际差额也就是15公斤左右。那么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从流通角度来讲,一是小生产对大市场。粮食生产有两亿多个生产单位,如果感到粮食吃紧,稍一惜售,市场上就减少了几百亿公斤商品粮;反之,稍微一抛售,市场上又多出几百亿公斤商品粮。二是市场割裂,流通不畅。当丰收时,产区积压、销区进货不及时;当稍有歉收时,销区抢购,产区惜售,都不能实现货畅其流。粮食所谓“多”时,为了不影响农民积极性,国家要耗费巨资来收购粮食;粮食所谓“少”时,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国家又要动用财力补助消费者。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粮食价格信号失真,盲目引导生产和消费,对粮食稳定增产,安定人民生活都极为不利。解决的办法是:

1.在生产环节上要高度重视粮食总量和主要品种的不足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做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在规划中要明确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较低,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副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产量不稳定。因此,解决我国粮食产量和品种结构之间的矛盾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仅在粮食“少”时,要抓紧粮食生产,在粮食“多”一些的时候,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粮食形势好转而放松粮食生产。

2.在流通环节上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粮食吞吐机制。在明确划分中央、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储备要达到500亿公斤左右,省级储备要达到250亿公斤。要在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储备“旺吞淡吐”的“蓄水池”作用,对局部的“少”和年度的“少”要以“吐”补少,对局部的“多”和年度的“多”要以“吞”平多。

3.打破地区封销,搞活粮食流通。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完全避免,一年内此增彼减也常有发生。因此,一定要打破地区封锁,搞活产销区间的粮食流通。丰收时,销区多调入一些粮食,缓解产区压力;歉收时,产区要多调出一些粮食,减少销区短缺。总之,要货畅其流,不能货到地头死。

通过以上办法来缓解“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矛盾,避免出现多了意味着要少、少了意味着要多的不良循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持人民生活安定。

三、主渠道与辅助渠道的关系

目前,粮食流通是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生产者和其它粮食经营者为辅的流通格局。“没有主渠道不稳,没有辅助渠道不活”,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国有粮食企业每年收购的粮食占全国商品粮的60%以上,供应的粮食也在60%以上。并且承担着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市场、稳定粮价、救灾、军供等重要政府职能,它的主渠道地位是别的渠道无法替代的。其它辅助渠道起着活跃市场、增加品种,满足人民需求多样化的特殊作用,它们是粮食流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渠道和辅助渠道的作用,才能把粮食流通搞通畅,做到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由于粮食的特殊使用价值,特别是粮食供给的总量平衡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国家必须十分重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以确保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保证军需民食的需要。因此,目前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会出现大的问题。当前,主渠道不力和辅助渠道不规范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粮食流通领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使主渠道在粮食流通中更加有力呢?①要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经营思想、经营作风要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有粮食企业主要担负着繁重的粮食政策性经营业务。但主渠道地位既不能“任命”,也不能“自封”,最终还是要靠在市场占有的地位和参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程度来决定。国有粮食企业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从“官商”的圈子中尽快跳出来,及早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才能在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②要按照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目标,注意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承担政府政策性业务的职能,实现对市场的主导作用。应当保持500亿公斤的国家粮食定购任务不变,由主渠道经营;③在赋予国有粮食企业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扶持。政府要提供优惠贷款,对粮食收购资金银行要给予保证;④要在严格监督下,保证财政补助落实。以更好地发挥其保证供应、稳定粮价的作用;⑤对辅助渠道流通行为国家应当给予政策性保护,但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平等纳税,保持合理库存,打击假冒伪劣,使多条流通渠道都能发挥出各自应有的作用。

四、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排好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处理好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但这主要不是国内粮食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是粮食品种结构矛盾问题。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粮食及粮食高附加值食品出口。由于粮食问题本身的重要性,由于国际粮食贸易的敏感性、复杂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这个问题,正确估价国际粮食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影响,对粮食总量平衡的影响,把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工作做好。

1.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地解决国内基本需求,不能被动地依赖国际粮食市场。通过增加国内粮食生产,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减少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不仅应当而且是可以做到的。随着国内粮食市场的发育,以及我国粮食储备和吞吐调节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增长,进口粮食对我国的影响在逐步削弱。据统计,净进口粮食(不计算我国粮食高附加值食品进口)占国内粮食生产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1978—1984年为3.2%,1985—1990年为1.2%,1991—1995年为0.4%。这表明,我们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是正确的、可行的。

2.适时、适度利用国际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供求关系。立足在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粮食资源,以起到调剂国内粮食品种、丰歉和区域平衡的必要补充作用。从我国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看,国内粮食供给总量矛盾不会明显加剧,但粮食品种矛盾和地区间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还会存在。因此,在正常年景下,要继续保持适量进口一些小麦,在丰年出口一些玉米的粮食贸易基本格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间粮食流通,把粮食进出口这盘棋走活,把国内市场调剂好。

3.尽快把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灵活的吞吐机制。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差异、供给量和供给地区的变化以及供给和需求品种的变化,发挥国内粮食市场吞吐容量大和内外贸结合的优势,宜进则进,宜出则出;南方进,北方出;既可以进出不同品种,实现消费品种串换,又可以同时进出同一品种以实现粮食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增值。

标签:;  ;  ;  ;  

正确处理粮食流通中的四大关系_粮食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