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坚持群众路线的若干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处理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群众路线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27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认识群众路线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好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群众路线的若干关系,才能从思想理论上真正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实际行动上也才会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前进。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关系,坚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一切政策、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标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主观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或利润,追求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党的群众路线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基础之上的,党的一切活动,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又为市场主体取得利益最大化创造了前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和对立。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市场主体有时可能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而产生盲目性、自发性,往往出现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旗帜鲜明地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看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以此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依据,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薄,同群众感情淡化,一事当前,不是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什么利益,而是先考虑给自己,给狭隘的小团体带来什么好处,甚至有的干出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而偏袒“大款”不轨行为的事情,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不能容许的。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维护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最根本的一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的价值取向原则与坚持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的关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市场价值取向原则,是市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原则,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选择,都要服从这个价值取向,追求自己的成本最低化,利益的最大化,并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各自的利益。市场的价值取向原则,对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就是正确运用市场价值取向这一规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幸福。因此,在共产党人看来,市场的价值取向原则,不过是自己运用它来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手段罢了。坚持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以为多数人谋利益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与市场的价值取向原则相比,自然属于更高层次的政治原则。
由于我们建立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的价值取向原则与党的坚持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各自适用的范围不同而已。但是市场价值取向原则在一定范围和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反作用和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生活中利益追求的趋强化和价值实现的货币化,致使一些党性不强的党员甚至党的领导干部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错误地把市场取向原则引入政治生活中,将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置之度外,把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资本,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堕入腐败的泥潭。要防止和克服这些现象,最有效的政治武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对全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加强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再教育,真正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对市场价值取向负面影响的抵御力、免疫力,自觉奉行群众第一、为人民服务至上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选择。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的关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根本组织路线。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其中也包括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需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是能否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经济活动同样是群众活动,它的活力最终仍然来自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极大地提高社会整体效率,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实际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市场主体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和推动。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坚持和发扬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根本组织路线,包括在用人用干部时要注重群众公论,在组织人事工作中更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当前有的领导者和企业管理者片面地注重市场机制,忽视了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错误地把劳动力与生产设备作为生产要素同等看待,把劳动者简单地当作“劳动力”或“经济人”,不注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扩大了领导者、管理者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甚至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在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见物不见人”,不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不走群众路线的“老板式”管理观念。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引导群众找市场不要找市长”与“遇事同群众商量”的关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管理经济的领导方式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也要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转变。有人把这些领导方式的新变化概括为一句通俗的语言,叫做“引导群众找市场不要找市长”。这些具体领导方式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引导群众找市场,使群众发展经济的注意力转向市场,这是好事。但是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忘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千万不要忘记主动找群众,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的实际行情瞬息万变,与其相关的社会因素和实际情况也处在复杂的运行变化中,再加上中国的地域如此广阔,农民群众如此众多,情况又千差万别。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遇事一定要同群众商量。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迈开双脚走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实现领导和群众、主观和客观的密切结合,使领导机关决策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把“找市场”与“找群众”对立起来,群众上访找上门来了,还以“找市场不要找市长”为由搪塞群众。这样的干部怎么可能赢得群众信任,怎么可能带领群众前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江泽民同志“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把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放在突出地位。”(《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通过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教育,提高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真正系统地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与群众所得利益不平衡性的关系,坚持关心群众生活,体谅民众疾苦,倡导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风尚,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市场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于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同一尺度,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也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开竞争。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页。)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条件、能力大小以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别,在等价交换这个同一尺度下,势必出现平等中的不平等,造成群众所得利益的不平衡性,带来新的贫富差距。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这种平等中的不平等性和不平衡性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的一种不可避免的伴生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目标。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保证竞争主体平等,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机会;还要保证竞争手段公平正当,反对垄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要运用行政的和法律的调控手段,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逐步解决区域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和劳动者之间的所得利益不平衡的问题。尤其对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要采取强有力的扶贫措施,同时倡导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的社会风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逐步脱贫。对于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发展等等,我们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放在心上,通盘考虑,统筹解决,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党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宗旨,党和政府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群众观点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