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探究论文_刘家豪

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探究论文_刘家豪

——以Kindle推广为例

刘家豪

摘要:语文一直是关乎素养而且弱化训练的科目,但在训练为主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容易搞错语文学习的方法,单纯提升训练量而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但在应该多阅读的环境下,个别学生对纸质书阅读行为极不看重,在家宁可多玩手机也不情愿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除了过往阅读兴趣不足外,还因为选择性太少,或者教师、家长的制约。笔者基于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现状,尝试在初中生中推广Kindle,引入数字阅读,从而探究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希望借此能找到提高初中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践行并推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数字阅读;初中生

语文,应试教育条件下占据大考的考察科目首席,而作文在语数英150分的环境下占有整场考试最高分值(60分)的一道题,也是高分段学生主要拼高下的科目。其他科目,在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下能得到巩固提升,但语文科目因为知识量大,考察方式较灵活,因而大量的训练其实也未必能得到质的飞跃。

2013年北京高考状元孙婧妍曾说:“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拿了高考148分的她认为,语文最重要的提高是“多读和多写”,这与语文教师一直强调的“积累”同出一辙。初中的学习,科目逐渐增多,学生虽然开始有了个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但在其他科目“训练为主”的大环境下,不懂得正确分配时间,越临近考试越忽视积累的重要性,甚至宁可多做几道理科题都不愿意多看几页书。因此,在允许和支持ICT发展的学校中,笔者在八年级学生中试行了数字阅读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旨在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把此试行和研究进行展示,探讨研究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可斟酌意见。

一、当前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和存在问题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它认为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群文阅读)。ICT的迅猛发展,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便捷了资源的获取。

1.新课标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与课外阅读相关)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7)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8)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些要求无疑表明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将语文学习从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关注生活,关注内心体验,还要培养学生有自主寻找、自主选择需要阅读文本的能力。同时,中考考查和新教材编写中,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对文本阅读量的增大,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可以说,全面推进课外阅读,让阅读贯穿学生的语文学习,融进学生的生活,势在必行。

2.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的计划性

以广州中考为例,初中生中考需要考察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品、化学。其中,理科需要多次训练培养思维,英语需要多读多背培养语感,思品需要多关注时事、多背诵相关概念,但唯独语文的考查,是不需要过多照本宣科进行的。150分的卷子中,有100分是课外阅读和作文,这部分要取得高分并非单靠训练能得来,而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

但是,在其他科目都需要大量训练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简单地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宁可花时间去进行理科训练,也不静下心来看书。尤其到了九年级,学业非常紧张,分秒必争,学生宁可在其他科目上花大量时间,也不肯每天固定15分钟左右阅读课外书,究其原因,很多都会推给“没有时间”,这就是习惯和计划性的欠缺。

(2)阅读的动机过于功利

当代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狭窄。”可见,明确而正确的阅读动机,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产生好的阅读效益。在平常与学生聊天中,发现学生的读书动机,学生希望自己能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完成作业,甚至有学生认为“如果没有阅读课作业,宁可把看书拿去做题”。可见,学生的阅读动机中以功利性为主,那种自觉自愿的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阅读还比较罕见。

(3)缺乏选择读物的能力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行为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要选定合适的读物,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如今书的更新很快,“畅销书”很多,教会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作为阅读对象,可以说是提高他们阅读素养的基本前提。但实际的情况是,平时教学中缺少指导,他们也往往在书海中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不加选择,不会选择,要不就选择了不适合的读物,要不就越来越降低了自身的阅读兴趣。

二、数字阅读的利弊

在生活数字化、时间碎片化的今天,各种信息大量而快速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阅读的介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书刊杂志逐渐被边缘化,知识的获取便捷而快速。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诚然,数字阅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阅读的选择,但要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也有相应的优劣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数字阅读的优势

数字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在线阅读主要是指读者在网上打开相关网页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直接在网页上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计算机以及网络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下载之后阅读主要是指读者从相关网站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电子设备里进行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都依靠于网络和电子设备,离开这两种载体阅读将无法进行。但相比于传统的纸质阅读,电子产品的携带较为方便,能在一定的重量下携带大量的信息。

当然,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自然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信息的全面与搜索的便捷。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互通信息,加之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也增强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网络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优势就是互动性,每个读者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弥补了传统纸质阅读里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Kindle自带的上网功能,能弥补不能携带电子产品的学生在几乎完全信息脱离中自由地查阅相关信息。

2.数字阅读的弊端

快速浅显的网络资源也削弱了读者对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要求,使读者更多地以被动的形式接受信息,习惯于利用快餐式的线向性来解决庞大的网络数据,造成浅阅读。浅阅读只满足于一个兴奋点的搜寻和期待,缺少深层次的鉴赏和思考,拼贴式的游移片段显得杂乱而乏味,既不分主次也空洞而缺乏连贯性,渐渐丧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猎奇的消遣中,让杂乱的碎片化信息充斥着大脑,使自我学习的和思考的能力不断的弱化和退化。专注的分析过程被新的亮点不断切断,“刷新率”取代了创造力,“点击率”取代了“鉴赏力”,独立的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骤然下降。

三、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实行过程

经过调查,本班学生对阅读不够重视,原因如下:

1.时间太紧没时间看书,或时间不对享受不到图书馆资源;

2.书太重,带书太麻烦;

3.没时间经常去自行选购;

4.无人指导,无从下手。

但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电子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平时读书的习惯如果被迅速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代替,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推广的路上将越行越远。因此,笔者决定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时候研究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

1.产品的选择

市面上电子书种类繁多,比较早的MP4已经开始支持阅读,智能手机,也有“微信阅读”等软件支持在线或下载阅读,因此,在众多阅读产品中选择导向正确的尤为重要。

Kindle阅读器是由亚马逊设计和销售的电子书阅读器,具有强大的阅读功能,舒适护目,还原纸书阅读体验,远离蓝光,健康睡眠;强日光下无反光干扰;而且自带超长续航,充满电足够支撑学生一周的阅读需要。因此,笔者在学生中间推荐了Kindle的阅读,全班24人中,最后有20人选择携带kindle回校进行阅读。

2.规则制定

学校对电子产品有相关规定,因此在允许携带的时候,做为班主任必须要首先制定相应的规则。笔者要求学生带回电子书必须以学者态度约束自己,让阅读走进生活,提高阅读兴趣。并且制定阅读目标,同时能检测学生阅读的书目是否合适,方便给出相应的指导。因此就有了如下的规章制度:

(1)使用时间:每天16:30——21:00,由一个同学统一拿出和收集,进行登记。可看的时间是晚饭后、晚修课做完作业后。其余时间由我统一保管,绝对不能带回宿舍。

(2)从第三周开始制定可行的阅读周目标,具体到页数或章节,周五总结是否目标达成。

(3)有看漫画书习惯的,漫画书与字书的阅读时间为3:7;名著和自选书目的阅读时间要对半分;所有语文书要求的必读书目必须读完。

四、研究带来的思考

此项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大量训练的同时,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在研究中,能发现学生一些在阅读方面的提高,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

1.教师引导下数字阅读的好处

(1)选择指导性强

学生阅读的书目多是教师直接输入,只要学生对书本有需求,都经过语文老师的把关。而且每周的阅读有记录书目,因此,能对他们喜欢的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有一定的控制,能对他们的读物选择有更明确的导向。

(2)跟踪阶段性评价有效

除了书目有记录,每周都会记录相应的阅读量。Kindle自带了阅读量的百分数,学生通过上报百分数,能让我明确知道每周大概能读到的量。当然,每本书的总容量不一样,百分数的频率也随之改变,在检测时要把这个问题考虑在内。

2.可提高之处

(1)碎片化

数字阅读容易让阅读只停留在表层,因为其有“碎片化”的特点。

Kindle下的数字阅读,“碎片化”不应该是数字时代下的代名词,更为贴切的应该是“可碎片化”。数字阅读应该在“碎片”方面有更周到的考虑。Kindle现在没有达到的是,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近阶段有意向阅读的作品,通过链接提供有关作品的延伸资料,在确定阅读对象前,可利用电子资料进行初次试读,从试读中了解作者的文风、阅读作品的背景、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大致内容,也包括其他读者对作品的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深阅读。这样“可碎片化”的提前选择让学生在选择深阅读的作品前更有方向,减少了深阅读的沉没成本,便于对学生进行兴趣导向的深层阅读。现在这样的前期工作,只能由教师来完成,增加了指导的成本。

(2)分享不足

阅读的制约较多在于读者对读物内涵难以理解,导致阅读浅显化。数字时代尤为容易造成这个问题,但如果能通过“可碎片化”让学生的深度阅读和研究心得能进行有效的分享,对其他同学必能提供更好的解读材料和“群文阅读”的指导。通过对文本的群体分享和交流,读者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更能感受文本对社会集体价值观所产生的导向,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导向引导学生选择继续对文本进行深度的有品质的阅读,从而对“全民阅读”的推广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选择阅读的文本范围较广,缺失了分享一环节,在阅读指导中教师的把关作用也相对减弱,需要用课堂时间进行梳理指导。

五、结语

在可指导、可控的范围内,数字阅读让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加大,也解决了“书太重”或者“图书馆搜书困难”等难题,对学生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行为。不少家长在家里也反映,学生在手机上交后“能把精力寄托在阅读上”,课余时间不再只是用手机打发时间。可以说,数字阅读不仅给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数字阅读只是一个新尝试,仍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对策来支持,今后若能有更好的方式方法,亦需要多加尝试并落实。

参考文献:

[1]沈如松,王作云.运用电子书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D].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2]樊敏生,武法提,王 瑜.电子书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影响[D].电化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510000)

论文作者:刘家豪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数字阅读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影响探究论文_刘家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