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垦一词发展到今天,他已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代名词,而形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创造这种文化的是军人,他们却扮演着两重身份,一重是兵,一重视民,从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军垦文化中的“军—民一体化”文化模式。
关键词:屯垦戍边;军垦文化;兵团精神
引言:
60多年前,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换下戎装,铸剑为犁,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戈壁滩上屯垦戍边,将荒漠变成绿洲,并筑起一座座生态之城。“兵团精神”“边境传奇”,让“新疆兵团”成为国人口耳相传的一个“传奇之地”。
一、现代军垦文化背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万名进疆部队官兵奉命集体转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疆屯垦建设生产中。几代兵团职工群众前赴后继,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历史,而且也培植了独具优势的神形兼备的军垦文化。
狭义的新疆军垦文化,是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60年的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军垦文化则是指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兵团人的观念体系,是由兵团人的价值观念、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二、军垦景观设计原则
1. 保护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建筑、场所,进行保留、修缮,或功能置换,作为历史的见证,真实、直观地表达军垦文化。
2. 艺术与功能相融合
军垦景观设计中应立足于当地居民的需要,集美观与功能于一体,对于纯文化展览性的景观最好结合功能进行展示。
3. 创新
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代表一成不变,要以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军垦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将抽象的军垦精神,创造性地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三、军垦元素的景观表达
1. 历史传承
所谓屯垦文化是指历代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进行屯田戍边时期的农耕文化,是历代政府治理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的屯垦戍边源自汉代,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屯垦戍边,从政治上讲是为了安边定边;从经济上讲是为了兴边实边;从文化上讲是一种文化融合和整合。
1)军垦与丝绸之路
历代中央王朝都在西域大力屯田,亦兵亦农,借用《新唐书,食货志》的说法就是“有屯田以资糗粮”。世代相袭的屯田戍边“裕军需于绝域”,最终遍布天山南北,对中央王朝统一西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西交通的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兴起了丝绸之路一个又一个繁荣时期。
2)军垦与民族交融
天然置身于多民族文化中心的西域屯垦戍边,在漫长的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汉文化却始终占据优势主导地位,只是它长期兼收并蓄,吸收涵蕴,其中已包含许多国内兄弟民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因素与影响,而兵团文化又将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3)军垦与和谐边疆
兵团军垦文化伴随着屯垦伟大事业的兴起而产生,随着屯垦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它根植于屯垦戍边生活这块沃土。作为意识形态较强的文化,它始终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及人民的意志,同时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抵御西方利用文化渗透进行“西化”、“分化”的文化侵略,促进新疆和谐社会构建, 起着积极的作用。
2. 军垦之魂——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仅十六个字,但思想深邃,内容深刻。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几代兵团人默默无闻地屯垦在祖国边陲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爱国忠心。无私奉献是兵团的精神丰碑,是兵团人的精神境界和永恒追求。艰苦创业是兵团的历史写照,是兵团精神的奠基石。开拓进取始终与兵团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同步,体现了兵团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蕴涵着“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和再创兵团辉煌的深刻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军垦文化
1)军垦故事
经典军垦故事,军垦第一犁 铸剑为犁故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重新把思绪带回到那段老一辈军垦人垦荒屯田、艰苦创业、苦中作乐、无私奉献的火热年代,反映了兵团的传统、兵团的精神和兵团的作用,让人对老一辈军垦人肃然起敬。
2)军垦人物
张骞凿空西域、班超定远边陲、左宗棠出兵伊犁、王震挥师西进、戈壁母亲从历史的视角,从古至今展示军垦人物风采。
3)象征植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新疆和兵团“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象“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唱响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无疑是对军垦文化的高扬。
四、军垦景观设计应用
1. 挖掘兵团城市的个性特征
地方性是保持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属性,以地域特征为基础的景观,才能给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当地居民的行为需求为立足点的景观,才会具有活力和价值。每一个兵团城市虽然拥有相同的兵团精神,但在具体的地域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如石河子市的“戈壁明珠、军垦之城”,阿拉尔市的“滨河花园、生态之城”、五家渠市的“西域水城”、北屯市的“戈壁水城、额河玉成”等。
在不同定位的兵团城市中,景观设计需要挖掘兵团城市的个性特征,与城市的形象定位相呼应,如我院在铁门关市水系景观设计中,以“以水环居,以绿衬景,以业营城”为主题,迎合“水脉营城、铁门雄姿”的城市形象定位,以环城水系为城市景观的骨架,将兵团文化、军垦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景观节点中,打造一条以生态为基底,水系为骨架,文化为亮点的具有丰富的功能活动空间的环城景观系统。
2. 塑造军垦文化的物质具现
“铸剑为犁”、“军垦第一犁”、“亮剑精神”、“戈壁母亲”都是军垦文化的重要元素,反映几十年来几代生产建设兵团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用血汗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
在用景观表达军垦文化时,不妨可以考虑下用物质具现的方式来直接承载这些元素,如我院为四团设计的主雕作品《繁花似锦》。这座高16米的主雕选取当地林果业的花朵——杏花为造型元素,展现兵团城市的特色农业,五朵花瓣分别展现“小麦、玉米、马铃薯、吊干杏、奶牛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将花叶抽象表现为舞动的绿色绸带,来寓意绿洲农业的蓬勃发展。雕塑代表着四团历经峥嵘岁月而绽放的光辉之花,是几代军垦战士“铸剑为犁”光荣使命下的成果象征。
3. 直现军垦文化的岁月缅怀
这一类的景观表达比较常见,多以艺术壁、文化柱、军垦浮雕为主。如在我院的《奎屯引水工程景观设计方案》在“岁月缅怀”主题区中,设计的乘风破浪广场,以风帆造型的张拉膜,展示老一辈军垦人意气风发、开疆扩土的精神。
此外,设置灯台文化柱:采用军垦生活早期的油灯台的造型,结合军垦文化,做成灯柱的形式,展现军垦精神的光辉照耀。设置勋章文化柱:用农七师老一辈军垦人获得的勋章为原型,利用现代的工艺和材料做成的文化柱,展示农七师共荣的军垦历史。
4. 展现军垦文化的历史延伸
我院的《柳枝将军》作品,将兵器、城墙、历史画卷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反映清末年间的屯垦文化。左宗棠一生酷爱柳树,时人亲切地称他为“柳树将军”。多年征战,新疆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大面积的田园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流离失所,大漠的荒凉与山清水秀的江南反差如此强烈,于是,左宗棠想到了如何把自己最初的“柳营”梦想付诸现实。据当时对甘肃会宁、安定等8个县的统计,境内栽种成活的各种树木就有近30万株。
5)表达军垦文化的未来期望
军垦文化是构建和谐边疆的思想基础。军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主流文化,他为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提供了价值导向。
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缅怀过去,还要关注军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我院作品《七彩蓝图》反映了一代又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汗洒戈壁,把万古荒原变成了绿洲;一代又一代兵团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托起了兵团城市现代化的千秋伟业和美好未来。
结语
军垦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既是对当地景观营造的制约,也是景观设计的源泉。因此,在军垦景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根植于当地,避免千篇一律,并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切实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迎合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建设,建立经济、生态、特色、可持续的军垦景观。
论文作者:李榕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兵团论文; 文化论文; 精神论文; 新疆论文; 景观论文; 西域论文; 铸剑为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