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识经济的高新区功能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高新区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和以智力为依托的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才资本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将大学、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融于一体,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是知识经济孕育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新区可以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连接成龙,使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而持久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53个国家级高新区,拥有数百个省级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建设,我国的高新区,已经形成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园区类型,而且不同类型的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功能特色。我们认为,在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转轨时期,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的建设类型并准确地对其功能定位,有利于我国高新区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支撑的整体优势,有利于高新区更好地成为知识经济生长壮大的新型经济区域,有利于发挥其带动全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本文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是基于对江苏省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的调查之后形成的,其中或许有不妥之处,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长远战略定位型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链条中,长远战略定位型的高新区,是指建立在全新的知识创新成果基础上,立足于长远发展,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新区。该类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不以建设速度快、短期效益明显为目标,而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长久推动力为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对该类高新区进行成效考核时,就不应仅从当前的建设成就来看,更应当对其发展前景和长远目标逐步实施的进程进行全面评价。我们认为,座落于南京的国家级南京高新区属于这种类型。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京高新技术外向型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成立伊始就结合南京实际,避开了建筑密度趋于饱和的市区,在南京江北兴办,其功能区由科技教育区、电子工业区、机电工业区、金融贸易中心、珍珠泉旅游区和现代化住宅小区共同组成,远期目标将建成外向型高技术产业新城;其产业选择为与江苏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软件等产业。国家级南京高新区在初期就将建立大学分校、创业中心、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企业等列入日程,从而使南京高新区形成了自己的功能特色:
战略布局合理,利于知识生产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知道,一项高新技术通常要经历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小试、中试、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链式发展,它们分别隶属于科学园、技术园和工业园的活动范畴。南京高新区则在现已形成的格局下,划出地皮来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区内创办科学园,东南大学科学园和南京大学科学园已相继在区内建成。这种利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南京高新区发展的理想模式,即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科学园和产业区的建设,从而使高新区能够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使高新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层次和等级。
立足地方经济优势,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南京高新区,依托南京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邻近大学与研究机构,便于鼓励厂商从事或支持研究开发,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南京高新区还可以发挥大中型企业的作用,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办高技术企业,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使创办的高技术企业与老企业横向联合联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促进老企业的更新改造。目前,南京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21家,占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南京高新区的建立,为产学研结合进行科技攻关,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场所。根据统计,目前高新区内由大学创办的企业近90家,科研院所创办的企业60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创办的企业160家,三方的投资总额及技工贸收入,均占南京高新区的90%以上。
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过程中,该类高新区应当在已经形成的特色支柱产业基础上,坚持长远战略目标,把好进区技术和产品的质量关,吸引更多的知识创新成果进区;坚决把非高科技成果和有污染的成果挡在园区之外,高层次地持续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的工程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但是,应当看到,这种类型的高新区,由于坚持战略定位,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严格的项目选择,因此在发展初期速度一般不快,效益通常不明显,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需要逐步体现,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常常难以得到各方面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
二、新城建设连动型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链条中,新城建设连动型高新区,是指将知识成果应用和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将新城建设费和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合二为一,从而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迅速凝聚高新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更快地工程化、产业化和商品化,推动新城建设与高新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在发展高新区时选择的就是这种新城建设连动型的发展之路,而苏州新区与高新区的连动发展成效更为显著。
苏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苏州高新区选址于老城区附近——新城区的中间,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新城区建设与高新区发展并举的基本思路: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又适应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既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城区内建立起来,又能够运用新知识成果大大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苏州高新区根据对高新区新的功能定位,联系高新区与新城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整体优先的构建风格,不单纯考虑知识成果应用和技术创新及产业扩张,而是更多地考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考虑结合苏州实际,通过高新区和新城区并建来解决苏州经济发展的产业扩张提升的需要与城区规模过小的矛盾,来解决保护千年古城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矛盾,使建立在知识创新成果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重点从企业运行、人才开发、资金融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入手,赋予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功能特色:
管理体制独特,精干高效。苏州市政府在新城区建设和高新区建设上,设立专门的派出管理机构,即新区管委会来全面管理新城区和高新区的建设发展。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既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具有机构精简、职能明确的特点,拥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及县一级行政管理权限。行政权与经济管理权的合一在高新区与新城区并建中,效率高、权威性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资金融通方式灵活,园区发展速度快。苏州高新区开发之初,融资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着重于贷款融资,但很快他们利用市政府给予的2000万元贴息贷款实现了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现开发主体——高新区总公司总资产已达20多亿元,净资产3.8亿元。高新区启动完成后,采取了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股权融资)筹集了大笔建设资金,然后又将融资重点集中到项目融资方面,促使高新区较快地由政策优势转变为功能优势。目前,苏州高新区固定资产总额从开发前的10多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36亿元,工业总产值从3亿多元猛增到160亿元,迅速推动了知识创新成果的大批产业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重视人力资源,后备人才充沛。知识经济以人为本,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高新区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推动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吸引高科技人才,包括吸引国际知名专家,苏州高新区营造了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建造了专家楼、娱乐城以及国际上通行的购物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苏州高新区以南大、苏大、城建环保学院为依托,建起了人才培训基地,为高新区能够动态拥有现代化管理、国际化运行和科研开发三支人才队伍,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孵化器设施齐全,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高。苏州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其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吸引了近70家科技型企业进驻孵化,并提供了从进驻到孵化的全方位服务,推动了一大批知识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进驻创业服务中心的企业开发创新项目中,已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0项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苏州高新区是运用知识创新成果提升传统产业的主战场,集中了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运行的示范区。苏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产业群体。在已进区的200多个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有160个,区内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4个,占苏州全市的61%,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汽车、轻工家电、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为支柱产业的区域工业结构体系。由于新城建设的连动作用,高新区的建设过程也是老城区原有企业在高新园区新办成或与外资合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一大批从事传统产业生产的老企业在以高科技和开放型为特征的高新园区内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00多家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进入高新园区后,产品技术、管理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同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品在与区外产品配套过程中,又带动了一大批区外企业产品档次的提升,特别是一大批乡镇企业通过与高新技术产品配套,不但提高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与苏州相类似的一大批城市,如无锡、常州、扬州、镇江等省级和国家级高新区,应当选择新城建设与高新区连动建设的类型,一方面将高新区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另一方面使高新区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功能。不过,应当看到,由于功能与服务上的差异,高新区与新城区的关系需要明确。发达国家建立科技工业园主要从事知识生产或知识创新,园区面积不大,一般在1平方公里左右,并且在选址上比较讲究,一是要求座落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之处;二是能与高等学校、著名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三是具有为各类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进入与发展提供各种支撑服务的条件与设施。我国往往采取高新区与新城区同时建设的办法,投入有限,但开发面积较大。由于资金有限,高新区易被新城区发展的各种社会配套设施建设所排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建设项目,或无法实施,或停滞不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基金与风险投资也无法落实。这些问题若不能顺利解决,必将制约这种类型的高新区的后续发展。
三、产业选择聚焦型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链条中,产业选择聚焦型高新区,是指高新区的建设主要聚集于某些知识创新点,依托某些大型企业集团,或主要集中发展某个特定知识产业领域,从而迅速形成群聚效应或产业特色明显的高新区。该类高新区规划面积相对较小,各项功能基本上齐全,其特色主要在形成知识产业和优势技术上。如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为依托的徐州高新区,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环保设备产业化为特色的宜兴环保科技园,以港口产业——通讯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连云港高科技产业高新区,以滩涂开发——海洋产业为核心的盐城高新区等。
徐州高新区和宜兴环保科技园的功能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较集中,基本上不承担新城区的建设任务;自主开发创新的功能发挥较好,发展较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徐州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以大型智能化全液压挖掘机、混凝土成套机械设备、大型轮式装载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现代医用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信息技术及产品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同时,徐州高新区以高新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工程为龙头,通过大型企业集团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优势互补,强化了关键技术的开发突破,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新区也已与全国各地近千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立了信息网络。徐州高新区的特色明显:(1)规划选址好,充分利用了现有基础设施,节钱省时。徐州高新区距市中心6.8公里,飞机场9公里,铁路货运编组站1.5公里,区内有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的地面水厂,有310、104国道,两个11万千瓦的变电所,西边有三条铁路专用线。因此,完成3.79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按常规需要4~4.5亿元,而高新区实际投入仅9500万元。(2)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高新区以徐州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原则,确定高新区知识产业和特色技术发展策略,即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光、机、电、仪、液一体化的工程机械和具有90年代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及民用电子工业。目前,已批准进入高新区的工业项目中,属于90年代产品的机械工业项目投资占工业项目投资总额的77%,电子工业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11%。(3)突出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高新区的项目普遍技术含量高,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洛克菲勒公司等合资项目,规模大、水平高,其合作项目的总投资已经占到了高新区工业项目总投资的70%。(4)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在高新区落户。如国家级的工程机械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煤炭地下气化研究中心在高新区设立了分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高新区设立了办事处;高新区还同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高新区的长期发展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连云港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港口产业和通信产业具有巨大的生长潜力;盐城的滩涂资源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状态,高附加值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宜兴环保科技园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环保科技与产品孵化中心,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诱人。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产业选择聚焦型的高新区,由于产业选择过于单一,吸引国内外创业者和投资者有明显的范围限制,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形成开发、产业规模等方面进展会较缓慢,同时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带动面也不宽。
四、支撑区域发展型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链条中,支撑区域发展型的高新区,是指在整个区域发展中,以知识创新成果或某些知识产业区域为龙头,通过实施“火炬”和“星火”计划项目来推动高新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促进“火炬”产业带(区)或“星火”产业带(区)的迅速发展,带动区域知识产业不断升级的高新区。江苏省沿江八市构成的“火炬”产业带和苏北五市构成的“星火”产业带,均是以国家级或省级高新区为龙头,以运用知识创新成果、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发展目标的。
1991年以来,江苏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锡、常地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火炬”开发带,现已实施了700多个“火炬”和“星火”项目及一大批技改项目,批准建设了2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认定了235家高技术企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新格局。这样不仅带动了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对沿江两岸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使苏锡常“火炬”带逐步拓展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八个市在内的沿江“火炬”产业带,使培育高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并举,显著增强了区域经济整体优势,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组成的沿江“火炬”带,凭着当地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好、智力较密集的优势,在接受上海浦东经济技术辐射的同时,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增强自我研究开发能力,已经逐步建设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辐射源,成为全省经济技术一体化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人才聚集的主要基地。
盐城、连云港、徐州等苏北地区的高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了与经济技术高新区的连动,一方面借助于经济技术高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能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让苏北几个高新区相互支撑,逐步形成了以各自的特色来支持苏北“星火”产业带的建设,从而推动了苏北经济能够与苏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了江苏经济结构的整体协调和不断优化发展。
我们认为,全国53个高新区,应当紧密结合本地的科技、经济、产业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类型,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程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努力形成适应知识经济的特色分明、分工合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高新区网络;在我国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过程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