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对接模式与西部城市化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2-0026-04
一、波状对接模式的基本构想
城市化概念最初由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定义: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人口与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我国学者刘福垣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理解为“化市城”,要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企业化农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为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还有一层意思是乡镇企业的适度集中,对于城市结构大调整而言,实际是乡镇企业的转移,“化”是要解决人口适当的集聚问题。“市”是指变人气为市气,变市为城。以上两种定义都是把城市化作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双向流通、互相对接的连续动态过程来界定,波状对接城市化模式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子系统之一:城市波状福射模式
城市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中心,对其周围地区往往产生强烈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不断的扩散,在其周围因距城市远近、所受影响大小等因素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准城市区”,愈靠近城市的“准城市区”与城市的相似度愈高;反之则较低。形成图1所示的城市波状辐射模式。该模式中,A代表界定外延城市,M表示不同层次的“准城市区”,即称为“城市虚拟外延”。城市化历史表明,这一宏观目标的实现,体现在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城市化进程始终伴随着“城市虚拟外延”的向外延伸和拓展。城市化是工业化必然产物,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邮政通讯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大发展,进而依靠城市不断加强的辐射功能带动周围地区“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得以持续进行并不断推向更高层次。但城市化历史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单纯依靠城市推动来促进市场化显然不够,必须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之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子系统之二:“虚拟城市”波状辐射模式
与城市子系统中以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一定范围辐射带相对应,农村子系统中以农村区域某一确定地点为中心,在其周围同样存在一定范围的辐射带,从而形成图2所示的“虚拟城市”波状辐射模式,其中,B表示“虚拟城市”,也称为增长极,N则代表不同层次的辐射区。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划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两大部分。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是要把这两部分最终纳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统一体中,从而实现全社会城市景观化和城市内涵化。如何实现这一动态过程,“城市虚拟外延”的不断扩大是重要途径。
由于每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限制,对外辐射作用的地区也不是无边无际;许多城市问题较多,有的发展不全,不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有的则发展过快,出现一系列“城市病”;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所占面积较多,只通过城市辐射显然无法达到农村城市化的目的。在加大城市辐射推进城市化力度的同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使其逐渐向城市各项水准看齐,实现自身趋优变异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所指的“虚拟城市”,是农村地区某特定地点,既可以是一个小城、镇、集市,也可以是一个没有任何城市标志的地点,但这一地点具备发展城市的某些趋向。例如,该地区地下矿藏丰富,可在将来建立矿业城市;或具有潜在的交通位置优势可望发展为交通枢纽城市;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在某个位置设点建成,这些情况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发生过。这些中心点形成的辐射带,随着中心点建设展开,辐射地区也就越来越广。
二、波状对接模式的构成及运行
波状对接模式有以下主要构件,如下图所示。
流量线①:表示城市地区同农村地区的输出。表现在包括城市产品、技术、资金等物质向农村动,也包括城市对农村的领导、协调、示范作用,及城市文化对农村地区影响等非物质流动。
流量线②:表示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输出。表现在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农副产品、部分加工原料、廉价劳动力及市场。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非物质流动影响进行反馈,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异,渐趋于城市水准。
趋势线表示两个子系统即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动态运动方向。
对接点表示两个子系统实现对接,完成模式目标的最后归宿,其实质反映了一个持续动态过程。当然,该点也可演化为一个过渡性区域带,即两大子系统的重合部分。波状对接城市化模式着眼于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共振”,以避免单纯城市“城市化”导致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单纯乡村“城市化”延缓工业化进程。在该模式中,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前者“虚拟外延”不断扩大,其“准城市区”逐渐拓展;后者“虚拟城市”得以发展,不断辐射,二者城市化趋向对接,最终完成模式目标。
上图为了说明模式的基本构成,假定只有城市子系统中某城市和农村子系统中特定地点,通过二者相互作用实现对接,从而推动城市进程。事实上,在每个城市周围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虚拟城市”与之对应,支持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在每一农村区域都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推进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样不断多方向、全方位地实施波状发散,不断对接,促进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城市化。这种持续的动态过程,就是城市化进程。
三、西部开发中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化道路选择,应遵循三个目标准则:
其一,尽可能地避免或减轻由于急于求成、单侧面过快城市化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立足于我国经济实力这一基本出发点。
其二,符合逐步综合城乡差距,使二者融为一体的目标准则,避免由于农村“过空”引发的“农村病”对农村地区的严重破坏,也即不再使农村游离城市之外,成为城市发达的负面参照系。
其三,能有效地推动本国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西部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应该是较好体现上述三项目标准则的波状对接城市化模式。
(一)世界城市化历史从侧面为波状对接城市化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有两个因素:发达的工业化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18世纪60年代开始,西欧大部分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重大变革;客观要求工业企业在地域上集中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城市由于其自身基本特质成为大工业体系的主要依托,其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不断更新变革,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自身扩张。195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为53.6%,1980年则超过70%,其中,比利时、德国、英国、美国等都在80%以上,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发达的农村经济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农业地区的发展,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业生产技术得以迅速应用,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集约经营广泛发展。当然,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问题也很多,如初期导致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以及后来出现一系列“城市病”等。从发展中国家看来,问题更为突出。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独立,逐步走上民族经济发展道路,工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推进城市化成为必然。但是,大多数国家忽视本国国情,急于求成,盲目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上升。1950-1980年30年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由2.6亿增至9.4亿,年均增长率为4.4%,不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2%),也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2.1%)。由于整个国民经济比较薄弱,城市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致使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人口,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超城市化”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发展迟滞,维持自身尚且困难,更谈不上保证对城市非农业人口所需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的稳定供应。在这些国家,城市化只是简单地表现为人口聚集这样一种不完全或不成熟的状态。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道路选择应借鉴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既要发展城市推动工业化进程,又要注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地域空间上的综合平衡。
(二)西部基本情况表明波状对接模式城市化道路是现实选择。
长期以来,以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实现了工业化的积累。这种倾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加速了资本积累,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损害。建国50年我国经济大起大落,城市化进程也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目前西部的城市化发展应以围绕兰州、天水、西安、西宁、银川等中心城市为主,这些城市多数在欧亚大陆桥上,是连接西亚至欧洲的经济技术纽带,而且已经形成了机械、大型机床、石油加工、毛纺等主导产业,通过这些点的“虚拟外延”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实现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
我国西部地区多是农业大省,农村所占面积及人口比例较大,农业综合开发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特别是西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城市工业提供配套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绿皮书《1999-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得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总体结论。其主要特征是:增长方式开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高型转变;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产业调整力度逐步加大;乡镇企业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进程加快。到1998年底,全国乡镇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达到8726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有3209家,比上年增加202家。年出口1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4.7万家,其中有1600家企业有出口经营权,有5446家在境外创办了企业。
尽管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比一国整体水平落后,但从大趋势上看,西部“虚拟城市”波状对接模式的条件基本形成,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西部地区实施波状对接难度较大,这一地区沙漠、戈壁、山脉广布,城市布局相对松散,规模小,辐射能力弱;加之西部大部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应主要从城市形成辐射力入手,发挥中心城市的职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城市化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