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镇中心小学 7306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行为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而低年级正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十分有必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如何在语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主要从以下两点来谈:
一、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阅读文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1.总结预习方法。二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对于预习,各学段要求预习的方法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二年级预习方法步骤具体如下:(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可以查看课下的注释,也可查阅字典、词典和电脑,或者求助于父母。(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划生词好词。(3)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4)默读课文,了解大意。(5)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了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2.加强家校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作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3.定期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余检查。
习惯有了,那么怎样的预习才算是最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预习指导应因人因文而异。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的方法,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对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要高一点。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时,要激起学生预习的兴趣。作好准备工作之后,上课时的交流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唱主角了,而是成了学生们的世界,教师只需辅导学生选材、组织题材。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引导,教一点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预习能力的。
二、学生课堂中常规习惯的培养
1.培养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前,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文具盒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坐、立和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写字做到“三个一”。
3.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习惯。我时常对学生说:“老师总是喜欢和勇于展示自我、大胆发言的同学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老师爱你,你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4.培养学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做到眼睛跟着老师走,认真倾听并且边听边想,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问。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让教学节奏紧凑,从而不给学生分神的机会。我还尝试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我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经常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小学生:(1)暗示法,上课时见学生搞小动作就多看他几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见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课,沉默那么一分钟,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3)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点一点学生的名字,给他提个醒。有时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提醒。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论文作者:魏爱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8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方法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