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视野和有价值的探索--读中国小康水平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一个新的视野和有价值的探索--读中国小康水平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全新的视野 可贵的探索——读《中国小康水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中国论文,可贵论文,视野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理论界围绕小康水平这一鼓舞人心的前景目标,作出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但大都是仅从某一侧面进行的研究。湖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小康水平研究》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小康水平的专著。通览全书,深感这部著作使中国小康水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在小康水平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还是对影响小康水平各种因素的分析,抑或是实现小康水平的进程、途径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该书都做到了论述精辟、见解新颖、紧扣实际,给人以很大的启迪。堪称为我国小康水平研究的一部拓新之作。它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小康水平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对动员和促进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这部学术著作由绪论和13章构成,33万余字。全书对中国小康水平涉及的各个重要问题都有详尽的论述和新的突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我以为,这部著作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创立了一个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小康水平研究的理论体系。该书作者在讨论研究中国小康水平应坚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先对小康水平的概念进行了历史考察,界定了其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小康水平低限要求这一特定时点上的小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紧接着又全面系统地展开了对影响小康水平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分析,特别是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收入分配、人口变化、消费需求、市场体系、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小康水平的影响。再从横断面方面进一步分析和考察小康水平的具体图像及其如何实现等问题,提出了实现小康水平的进程和主要对策。最后设专章将我国小康水平的指标体系与实现进程同国际上进行比较,以表明我国小康水平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可比性。这样,沿着小康水平的标准,影响小康水平的因素分析、小康水平的实现途径与进程、小康水平的国际比较的轨迹构筑起来的理论框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的统一,做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既表现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又有利于进行实证分析,充分展示了尹世杰教授在这一理论研究领域里的造诣深度。

第二,简明、科学地设置了衡量小康水平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对于小康水平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往的研究者要么是按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十个现代化标准加减,要么过分强调全面、系统,结果,或是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或是过细过繁,很难操作,不利于群众理解。本书作者则另辟新径,从指标体系既要力求全面,又应遵循操作简便的原则出发,参照国际上衡量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若干方法,经过由繁而简地层层筛选和反复论证,最后确定测量居民小康水平指标体系的框架由三个一级子系统、八个二级子系统、十二个操作指标构成(见该书第34页)。这些指标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操作简便,易于为群众所理解,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群众性和操作简便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为了正确处理全国、城市、农村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反映我国小康水平的历史进程,作者把全国标准适度和城乡差距相对合理作为科学确定小康量化标准的必要前提,还分别制定了全国、城市、农村三个类型的小康量化标准(见该书45—55页),这就比以往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第三,提出了新的消费需要理论。学术界对消费需要理论的研究历来很重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都颇有建树。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黄河的腰鼓形需要层次理论。 这些理论都主要是从人的消费心理的层次性上升和人的主观欲望的发展来考察的。本书作者以敢为人先的科学勇气,提出消费需要理论既要反映人的主观愿望的发展,又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首次在本书中明确地将人的消费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明需要三个层次。并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初始的、本能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心理需要是满足生理上最基本的需要后在心理上激发出的一些较高层次的需要;文明需要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和一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适应文明社会和文明消费而不断产生的高层次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参见该书第131页)。 人们的消费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这种层次性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又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的小康水平,应该是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要以发展资料为主,但也应有比较丰富的享受资料。随着小康水平的到来,人们的消费将呈现多样化、多层次,要更加注意消费质量的提高,注意享受和发展,特别是突出发展性消费,以促进人的发展。这些论述,进一步完善了尹世杰教授本人于1993年出版的《消费需要论》中的消费需要理论。由于它是源于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而是很有创见的。它必然会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基于这一新的消费需要理论,本书把精神文化的消费和生态需要的满足都提到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消费质量的高度,在设置小康水平的指标时还特意列入了人均绿地面积、人均报纸拥有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等指标。

第四,对于中国实现小康水平,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本书是尹世杰教授主持的我国“八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作者由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农调总队、中国社科院和有关省市计委、高等院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既在消费经济理论方面研究有素,又对我国国情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书中对于中国实现小康水平的进程分析和政策建议,都具有极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合理性。例如,书中提出,要把合理分配收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合理消费模式,建立合理小康型消费结构,要着眼于提高消费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住房制度,加强住宅建设,实施小康居住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内地和西部开发,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对消费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深化改革等作为我国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措施。特别是“要把农村奔小康作为全国实现小康水平的重点”(见该书第6 页),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奔小康。这都是很有见地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对于我国党和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制定90年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都具有很高的决策参考价值。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之外,本书提出的要采用与经济净福利实际平均增长挂钩的办法来确定小康消费质量增长幅度的标准;闲暇是人类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要注意发展闲暇产业;以及我国消费模式在由温饱阶段过渡到小康阶段将是简朴型、粗放型、集约型和舒展型四种类型同时并存和依次递进,调整和转换产业结构必须依据消费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发展规律,既要把握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总体阶段性变化趋势,又要重视各层次态消费结构同时多元并存的具体特点等观点,都是很有新意的,也是很可取的。所有这些,都为丰富中国消费经济的理论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小康水平的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它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需要未来社会的实践所检验,现在提出的各种对策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而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有一些与未来社会实践有差距甚至错误的内容,但这与该书的理论创新和实际指导意义相比,并不妨碍它作为我国小康水平研究的一部拓新之作的重要地位。

标签:;  ;  ;  

一个新的视野和有价值的探索--读中国小康水平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