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我国城市的规模不断过大,受到“同心圆”结构模式的影响,我国多数城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海绵城市理念有效环节了上述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内部基础。因此,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如何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此,本文就海绵城市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海绵公园
海绵城市概念最早源于城市对周边农村人口的吸附效应研究,而随着概念被引入城市雨洪利用研究领域,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极具特色的海绵城市技术规则,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城市”、荷兰的“水广场”、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等,而为了保证我国海绵城市理念能够真正落实到城市规划领域,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海绵城市概念
《指南》中对海绵城市有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指城市能够像海绵所具有的物理功能一样,在适应周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洪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雨洪发生时可吸收、储蓄、下渗和净化,在需要时将储蓄的水进行“释放”,使其转为可用水资源[1]。有学者对该定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可分解为以下三点:一,城市在面对雨洪灾害时能够发挥和适应灾害环境危机的能力,这体现海绵城市的应对自然灾害理念(简称第一理念);二,城市在开发建设前后要维持区域水文特征不变,这体现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理念(简称第二理念);三,城市建设需要保护水生态环境,将雨洪最大限度地存储,使得雨洪“灾害化”向雨洪 “资源化”转变,这体现海绵城市的雨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理念(简称第三理念)。
二、海绵城市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存在三方面原则,即以实际出发、生态优先、规范化建设,具体原则内容如下所示:
1、以实际出发原则。不同城市存在着不同地域和环境特点,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必须考虑城市所在地实际,这一过程必须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行为,城市自身的水环境、雨水资源、经济状况也必须得到重点关注。
2、生态优先。海绵城市与当地生态问题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这种联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得到充分考虑。
3、规范化建设。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目标与方案,这一规划需要拿出完整的方案并结合水文、水利数据开展分析,同时海绵城市的维护、建造费用等问题也必须得到高度关注。
三、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的可行性
海绵城市建立是通过合理设置城市各个系统,以划定城市的蓝线和绿线,保证城市中各项功能正常运作的同时,也能够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保护,通过合理设计来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此外,海绵城市理念强调的是运用科学的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来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以打造适合原有生态环境演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区,并通过生态环境来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基础功能和多样性。由此可见,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1、明晰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城市规划前,相关设计人员需首先明晰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这一理念应体现在硬性与软性结合、部门协调、海绵城市建设与灰色工程协调三个方面,由此即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硬性与软性结合。这里的硬性指的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而软性则包括绿色化、标准化、人文化、智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由此可保证城市规划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很多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暴露出的建设有余而管理不足问题也将顺利解决。(2)部门协调。海绵城市的城市规划需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贯彻中城市各部门如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建设等部门将实现强大合力,彼此的深入合作将大幅提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水平。(3)海绵城市建设与灰色工程协调。海绵城市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城市规划过程必须重点考虑海绵城市设施与灰色设施间的协调、配合,这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水平。
2、实行城市区域试点
在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要积极实行城市区域试点工作。试点项目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城市规划与城市自身发展更加协调,因此,试点项目需要模拟城市中的基本生态环境,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公共多个领域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如:公共建筑、城市道路、绿地湖泊、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等,充分考虑到当地水资源条件与城市防洪排涝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展开试点工作。根据上述内容,试点区域应当要选择在生态基础相对较好、且对雨水能够有效利用的小区,并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支持试点工作的展开,与此同时,市民也应当要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监督中,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公众的自发行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提升。
3、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长期性,为最快速度取得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本文明确了以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1)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应采用绿色路线并推广使用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的使用也应得到重视。(2)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为保证海绵城市重要组成的海绵体能够与各类小区、建筑实现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应从推进屋顶绿化、微地形利用等角度开展,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3)公园绿地建设。上文提到海绵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在积蓄雨水方面的优秀表现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连云港市近日来开放的新丝路零点公园便属于典型的海绵公园。在笔者对连云港市海绵公园开展的实际调研中发现,该海绵公园采用了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并建设了下渗型植草沟、雨水调蓄水池、下沉绿地,这些不仅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海绵公园同时还具备不俗的自然生态修复作用。
4、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由于海绵城市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当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1)保护并恢复城市的绿地资源和水体资源,对现有的生态资源的吸水、渗水以及净水能力进行全面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和恢复工作,以此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能力,促进其对雨水的有效“消化”,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2)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不受城市规划的影响,预留出足够的涵养水源,以此来维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进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建设
结语:
城市合理规划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也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源头。综合以上三步,可以较好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统筹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各层级规划,综合考虑道路、绿地景观、水系、管网等的水蓄、排、净等能力,可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探讨,希望对未来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杨 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
[2]李淑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2)
[3]张育豪,杨丰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6(09)
论文作者:邹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30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理念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绿地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