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陈绍华

(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探析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则应用阿替普酶溶栓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介入疗法效果相对较显著,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提高了脑部血管再通率,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介入疗法;急性脑梗塞;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080-01

急性脑梗塞:脑动脉出现急性闭塞,导致大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呈升高趋势,且致残率以及病死率较高。脑梗塞疾病起病急骤,发病原因较复杂,多受遗传及外界双重因素的影响,且病情进展较快,不能在短时间内及时诊断治疗,随着疾病的迁延与加重,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意识及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散失,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关键是提高脑血管的再通率。本文主要针对急性脑梗塞给予介入疗法的效果进行探讨,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7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0:19,年龄范围55~80岁,平均年龄(67.5±5.8)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在10~28分范围;治疗组患者男女比例=21:18,年龄范围在56~81岁,平均年龄(68.2±5.6)岁,NIHSS评分在11~29分范围。上述资料之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性良好。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临床医护人员及时了解疾病情况,并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检查,以便更好的实施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取平卧在DSA平板上,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和密切心电监护,然后根据PICC置管操作,将巴德4F导管置入预定长度后,覆盖穿刺点,通过DSA透视,查看PICC导管达上腔静脉,然后退出导丝,用0.9%NS封管,固定导管,给予患者尿激酶15000u/kg+50ml0.9%NS溶解后,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以5ml/h的滴速[2]。

治疗组则应用阿替普酶溶栓介入治疗方案,具体步骤如下:所有患者均给予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通过应用改良的Sedingger技术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将动脉鞘(6F)缓慢置入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内动脉等,然后进行常规的造影检查,对患者血管堵塞的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等进行观察,然后实施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1mg/ml+20ml的0.9%生理盐水溶解后注入治疗,并观察患者脑血管的再通情况[3]。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经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各小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NIHSS 评分减少至90%以上,日常生活可完全自理,病残程度为0级;好转:NIHSS评分减少至46%~90%之间,病残程度为1~3级,日常生活需要家属协助自理;有效:NIHSS 评分减少至18%~45%,日常生活尚不能自理;无效:NIHSS评分减少至18%以下。总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有效率。

1.4 统计分析

文中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计算,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值检验,计算后若观察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则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可见表1。

表1 临床效果统计[n/%]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近几年来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易发人群主要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出现异常情况,以临床中老年患者较多。发病急骤,由于大脑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若不能及时的溶栓治疗,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在治疗后,效果较差,容易出现后遗症,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影响呼吸、心、肾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导致体循环紊乱,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塞疾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目前,对于该疾病最关键的治疗是争分夺秒的进行溶栓,可以促进血管的再通,进而缓解疾病症状,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静脉溶栓属于临床最常规的溶栓治疗方法,但时间窗限制在4.5h以内,若超过限制,则疗效不理想。在本文中,常规静脉溶栓的效果为76.92%远低于阿替普酶介入溶栓效果97.43%,P<0.05。阿替普酶介入治疗,可以提高血管的再通率,且治疗时间窗较长,控制在6h以内,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轻微。通过应用该溶栓剂治疗后,降低了颅内出血,尽可能的促进了脑部血流的恢复,对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症状效果好。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支架置入介入疗法的效果相对较显著,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高跃强.针刺早期介入合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74-75.

[2]廖仁昊,梁容仙,陈艳霜.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不同介入时机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12,27(4):287-288.

[3]王贺,张逊娟.不同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52-53.

论文作者:陈绍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3

标签:;  ;  ;  ;  ;  ;  ;  ;  

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陈绍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