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湖南衡阳 421900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方法:收集研究对象80例,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3月份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SAS、SD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实验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性较大,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值得推荐。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因患者冠脉供应减少或者受阻,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所致,病情相对危急,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增加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治疗效果[1]。本院对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旨在总结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研究对象80例,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3月份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范围为47岁到88岁,平均年龄为(63.2±1.2)岁。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排除存在心源性休克、心衰、肝肾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结合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详细内容如下: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需要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1)对于恐怖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疾病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包括疾病病因、发展以及治疗,并告知患者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果蔬。
(2)对于焦虑心理患者需要对疾病治疗时间斤介绍,减轻患者的焦躁,并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时间,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压力较大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开导,告知患者既来之则安之,先放下现实中的包袱,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同时告知患者饮食调节对疾病的积极性,且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对于抑郁患者,需要加强对疾病转归的介绍,并介绍治疗恢复理想的患者与其交流,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
组织专科护士应用一对一的模式以及书面、演示的方式,对患者以及家属实施健康宣教。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病情以及活动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活动处方,并注明活动的作用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同时指导患者日常的护理、饮食指导以及运动指导等,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情况进行对比,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心理状态则越严重。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如下:
(1)优:干预后,患者能够复述80%的内容,基本能够演示全部内容。
(2)良:干预后,患者能够复述60%到80%的内容,能够演示部分内容。
(3)差:干预后,患者能够复述60%以内的内容,无法演示宣教内容。
优良率=优+良。
应用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满意程度分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三种,满意度=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经核实无误后输入计算机,应用软件SPSS15.0实施统计学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且应用X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且应用T检验,P<0.05被认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分值变化对比
如下表所示:
可见,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分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SDS比干预前以及干预后对照组要低,干预前后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如下表所示:
可见,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性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心内科疾病,病情危急,且发病率高,患者因病情的影响,加之生活环境以及角色的变化,心理上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有研究指出,负面情绪的作用,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儿茶酚胺的水平,加重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黏度上升,引起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因此在临床上需要给予心理疏导,并给予患者更多关心以及照顾,了解患者的心理困惑,并做好解释说明,从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2]。
另外,负面心理还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有关,有研究指出,患者病情的变化、生理的变化,会导致患者心理受到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临床上需要给予健康宣教,应用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学会自我保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本院研究显示,实验组的SAS、SD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实验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性较大,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这与孙茂菊[4]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武玉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9):231-232.
[2]尹白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21-122.
[3]陈碧蓉,张素蓉.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09-110.
[4]孙茂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2014,(22):196-197.
论文作者:彭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差异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