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5-0021-05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基本成果
1.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要性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人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正是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许多学者都系统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认为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来使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1] 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心理问题多发多态的必然选择,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
其次,从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满足人、发展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立足于人,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于人,回归于人的发展上来,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有效控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得力助推。[3]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和引导学生如何为人,追求人为境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所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4]
再次,从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现状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的根本原因,其表现在三个脱离: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缺失了人文关怀,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5] 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缺失,即教育者的缺位和教育对象的错位;另一方面表现为“文”的缺失,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交流、尊重关怀的忽视以及学校的外控型管理制度。人文关怀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且苍白无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便跃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话题。[6]
2.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资源的研究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离不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想资源的梳理,离不开对本国和国外的思想资源的整合。
首先,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作为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其哲学的宗旨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7]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生命意志,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想构架、内容体系、实践方式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和实现途径。[8]
其次,要辩证继承与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要以人为对象的人伦文化,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作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对仁、义、礼、智的推崇,以和为贵的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重仁轻利、重人轻物、对人宽厚仁爱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即所谓人文关怀。[9] 西方文化的人文思想主要有: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倡导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创造现实人生,反对神秘虚幻。[10]
再次,要及时融入中华民族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对于国人的精神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促进民族的兴盛发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设,只有及时融入和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11]
3.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建构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它的建构应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推进人的发展。[12]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要结合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拓展内容体系: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旨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等与时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点,拓展心理健康与调适。[1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还应该具有有效性、真理性、真实性、精确性、透彻性以及契合性。只有科学地规划与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的科学化、有效化运作才会不断增强实现的可能。[14]
4.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途径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突破口和关键。[15] 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社会功能,体现个人价值;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增加科研含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16]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转变教育方式,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要求既注重共性教育又注重个性教育,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要求教育者的感情投入,通过师生双方精神、心灵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17]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过程,也是其重心下移的过程,即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18]
同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一定的运行机制与原则,以便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有:融合、感化、激励、调适、沟通、管理等,基本原则主要有:目的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等。[19]
总之,要把注重人文关怀的新要求落到实处,就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品位,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增强人文精神;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20]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主要焦点
1.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几个关系的厘清
第一,“人”与“文”的关系。何谓“人文”?“文”,古代意指玉之纹理,引申而言,“人文”即人之纹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文”通“纹”即文饰,是一种价值赋予,它是主体超脱于自然实存之上,对其进行抽象反思并赋予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而使包括自身肉体和外在的物体现出我的精神痕迹。简言之,“人文”是人以“文”即以意义和价值,驾驭和超越现实世界的独特生存和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突出“文”的动词意义,“人文”就是对处于概念阶段的人包括原初混沌状态的自在人和片面主观的自为人,以文——意义和价值,文饰和转化人,促使个体由“文”而“化”,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即分享类的意义世界,建构起个体的意义世界,获得真正人的生命秩序。[21]
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旨所在。如果说“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那么“文”则是必要的手段、关怀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不仅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尊严、情感、需要、个性等满足与发展,也要注重“文”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引导人们确立终极关怀。
第二,“人文关怀”与“制度关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是对人的需求的关心与满足,但讲“人情味”并非是“人文关怀”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强调重“人情味”,而不找准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载体,“人文关怀”也很难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把“人文关怀”寓于“制度关怀”之中,能够使“人文关怀”更好地落到实处。
所谓“制度关怀”,就是通过制定和推行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科学载体,并以此载体为根基来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制度。“制度关怀”有时对某些人可能会显得“人情味”不足,但它更具有稳定性,更有利于全面、长远地解决问题,更能使“人文关怀”变成经常性、制度化的行为,也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22]
第三,“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文关怀是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物质关怀。物质关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真实意蕴不是教化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要告诫人们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要陷入功利性泥潭里不能自拔。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人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执着于崇高、真诚和友善的精神追求。[2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回归生活,深切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的需求、生存现状、生活条件与保障,必须充分关注人生的主题——幸福,成为一种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但幸福绝不等同于物质利益的满足,它更是一种来源于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人际关系和谐等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坚持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肯定并帮助人们对正当物质利益合理追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24]
第四,“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关系。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它所继承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时,往往把它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割裂出来,并使之与这一传统对立起来。诚然,马克思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以奢谈“抽象人”和崇拜“抽象人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做过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乃至抛弃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而是要使它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意图是留下小孩、倒掉洗澡水,而不是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马克思既不赞成历史唯心主义者脱离现实的生活条件,奢谈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也不赞成抽象的经验论者撇开人的社会特性侈谈人的本性。[25]
人性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相统一的关系。人文关怀的下限是对人的抽象自然性的关怀,而人文关怀的上限则是对人的具体社会性的关怀。人文关怀不是学界有些论者所谓的空泛的理想人性或理想人格的关怀及其实现的途径,任何人文关怀都是现实关怀与理想关怀相统一的。割裂人的自然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的统一,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26]
第五,“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外在价值论倾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是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工具,其内在的育人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这种外在价值论往往容易让受教育者成为工具,较难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获得自身德性的提高。
即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也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是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德育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27]
第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没有科学范导维度的人文关怀,必定脱离具体实践,从而成为空洞的、抽象的;没有人文关怀维度的科学范导,必定是漠视人的价值、贬煞人的作为、以至危害人的生存的科学范导。二者统一、互相规定,才能都成为正确、健康的人的行为准则。[28]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科学性特点。同时,它又是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向度,具有人文性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该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所存误区的反思
反思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关心学生生活、关心贫困学生,或一切工作从学生利益出发?这种人文关怀更多地落实在“关怀”上,而“人文”仅仅是借用一个概念而已,或者说是有“人”而没有“文”,因此有偷换“人文”概念的嫌疑。同时,由于在中国以往的习惯用法,“关怀”这个词汇更多地用于领导对群众,领导对下级的物质或精神上的体贴和帮助,领导干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相等于“关心人、爱护人”。而按照这个理解,人文关怀就成了“生活关怀”。
反思之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与自身剥离、对他人施加的外铄之物?这种人文关怀的研究是一种将研究者自动排除在外的活动,这样可能带来两种情形,一是人文关怀的随意施行,二是人文关怀的模式固化并定位扩展。因此,人为的划分“你”、“我”、“他”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一种施舍性的居高临下,而不是时时萦绕在教育日常生活中伸手可触的亲近;是一种凝神冥想的产物或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而不是一种反求诸己的预先警觉;是悬置天边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而不是一种人性能达的境界。[29]
反思之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在课程中增添一些人文知识,挖掘一下人文关怀理念的思想资源?我们知道,人文课程的知识教育其实是不能保证受教育者必然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意义”关怀。人文关怀绝不只是关心别人,还要反思自身。真正有人文关怀的人,同时要审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我活得是否有意义?甚至是终极追问——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向。显然这些人文关怀无法纳入人文选修课程的范畴,而应该是个人思维修养的范畴。
反思之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手段?这种人文关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系统理论的阐释和实践模式的探索上,忽视了教育的日常生活,失缺了对教育日常生活的追问,人文关怀只停留在束之高阁的无本之处。由此,对人文关怀的反思必须要摈弃的,就是忽略教育日常生活或将其与教育日常生活人为二分的思想与行为。[30]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首先应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种理念,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然后才是一种教育的方法。人文关怀应该就在教育者的寻常教育生活中、在日常行为示范中,而不是一种工具性的教育手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
1.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范式,首先应自足于“现实的个人”,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同时也要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为目标,不能是脱离意识形态性的泛谈、空谈。其次,应注重问题意识,反映现实呼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范式,应当以对问题的发现、回应为研究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实现途径等只能在对问题的有力回应中才能得以科学的建构。其次,应当张扬学术思维,凸显学术良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首先应当是一种工作理念,然后才是方法和途径。因此,其研究不应演化为一种“寻章摘句”之学、“凝神冥想”的玄学或教化的宣传工具。思想理论工作者应该率先确立高远的人文理念,自觉担当起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思维方式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注重系统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过程。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建构时,就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既研究每项内容的具体所指,又要在整个内容系统中研究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应注重立体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我关怀”与“非自我关怀”、“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统一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应该提高立体思维能力,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人文关怀的内容与实现途径。再次,应注重超前思维。在历时性上,人是现实的人和理想的人的统一,这是一个不断变化、无限丰富的发展过程。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在研究“为什么以及如何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人文关怀如何引导人精神成长”方面的研究,从关怀的层面上升到引导的高度。
2.扩大研究视角,加强科际整合
在研究视角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应该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的社区心理健康运动,通过教育、游戏娱乐和社会关系等来帮助居民认识心理问题,其中的(Communities Care)关爱项目,已经在几百个社区成功实施,并被众多欧美国家所效仿,它的内容包括社会社区(如心理疏导、政策改进)、学校(如改变学校管理结构或教学时间)、家庭(如提高父母教养策略)和个人(如训练和提高社会能力),共同促进居民与社区的健康发展。[31] 这些成功经验都应该成为重要的资源。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也应加强科际整合,实现多学科理论的聚焦、多学科方法的交融。在对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整合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应当走出简单地移植概念、套用方法、嫁接体系等误区,进入一个科学合理的层面。比如: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主要手段。但如何将两者进行整合,如何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领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创新研究方法,突破研究难点
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应表现为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人文思想理论资源的继承与借鉴,文献分析法、历史借鉴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文献分析法时,必须深入全面的了解文本。比如,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学说的评价,是否完全否定“抽象人性”?只有正确把握了人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正确把握人文关怀的范围。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科学地解读文本。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也离不开比较研究法,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比较研究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应该包括“历史纵向归纳法”、“当代横向归纳法”与“多现象综合归纳法”。[32]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全面理解,反思当前人文关怀缺失的思想根源、体制根源,以确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以及有效的运行途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还必须深入生活,直面现实。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社会现实既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了很多现实课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要通过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实践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找到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才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
收稿日期:2008-06-10
标签: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人文生活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人性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