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恩喆[1]2003年在《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关系很密切,但也时有争端发生。为此,研究两国如何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达到互惠互利,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有关机构和专家、到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以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组织等理论为指导,组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归纳、因果分析、竞争力指标评价等方法,围绕中韩两国的农业合作问题,从中韩经济交流现状、中韩农业的优势比较、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方案等五个方面,对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准确把握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和农业现状是问题研究的基础,能够为下文的研究提供背景。本文通过考察,采用归纳比较分析方法,从中韩两国整体贸易、投资、农产品贸易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并对中韩两国主要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动向以及中韩两国农业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体上是顺差,但在农业贸易方面却为逆差;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总体上为赤字,但是具体到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显示为贸易盈余,而且中国农业的规模与比重都比较大,列在世界前位,而相比之下,韩国规模则非常小。 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农业的优势是决定中韩两国农业合作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之后,采用竞争力指标评价方法,从事前和事后对中韩两国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事前评价与影响价格竞争力的因素有关,具体从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中韩两国农业条件等叁个方面进行;事后评价是通过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MS)、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具体的农产品进出口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韩国在一些农产品加工技术及高级农产品方面较有优势,中国在初级农产品与价格竞争力上有比较优势。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单位产量及农业机械化、品质与包装、加工等方面,韩国比中国有优势,而中国在土地成本与劳务费用等方面比韩国便宜,因此在价格上比韩国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本文还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的必要性、在农业上的主要协议项目以及新设的政府机构,重点从对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及中韩农产品贸易等叁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政策,并对中国加入WTO一年以来产业整体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适应能力的提高,预期将受到冲击的一些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发展地比较稳定,其中农产品受到的冲击也没有想像的大。从长期角度看,加入WTO对中国的正面效果远大于负面效果,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方案是本文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以上几个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合作的基本方向、多种交流途径的建立与强化、加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争端的预防和解决、东亚地区农业合作的加强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的方案。然后,本文对中韩两国各个要素的分析结果及合作模式、中韩农业方面国际产业合作的可能性、中国中西部的对外经济指标、主要国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生产量、中韩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变动趋势、韩国的主要农林畜产品的进口现状与中国所占比重、中韩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等一系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的比较、归纳和总结,最后指出中韩两国应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提出了一个有利于两国增进友谊、防止贸易争端、健全贸易和增进交流的合作方案。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运用经济学、贸易等理论,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的方法;首次对中韩经济交流及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农产品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带来的影响,并针对中韩两国加强贸易关系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提出了多方面的新建议。
杨莲娜[2]2007年在《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WTO农业协议的签订以及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对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与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产品贸易向着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开始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对重要农产品实施一定程度的价格支持,对农民实施直接收入支持;关注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改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大幅度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和国营贸易体制,对其它非关税措施进行规范;加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促进等。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改革,削减价格支持措施的使用,对部分农产品实施“脱钩”支付,对农民的支付引入“交叉”标准,加大农村发展计划的投入;削减农产品进口总体关税水平,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使用;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的使用,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贸易促进。中国入世以后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很快,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出口最多的是水产品、蔬菜及水果、非食用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从欧盟进口最多的是乳制品、饮料、谷物等。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与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的实际效果;采用理论定性分析方法与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使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借鉴欧盟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有益经验,探讨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显着促进作用,入世后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使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扩大,农业的市场开放程度也提高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减少了对贸易的扭曲,但只对部分农产品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盟贸易政策的改革总体上促进了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欧盟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实质性的障碍。本文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发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思路:第一,对中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对此需要对农业的支持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包括对重要农产品实行适度的价格支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对一般服务支持的结构进行调整等。需要优化与整合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政策,关注农业的可持续性和农村发展。第二,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有助于优势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对此应强化出口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管理,强化出口促进政策措施的使用,加强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技术支持。第叁,进一步完善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在继续加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
付建全[3]2005年在《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04年5月1日,欧盟由15国增加到25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和进口市场。目前,东扩后的欧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中,农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近几年中国对欧盟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双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东扩后的欧盟在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条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论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成果的基础上,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农产品贸易政策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围绕中欧双边农产品贸易问题,从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中欧农业的优劣势比较、中欧农产品贸易政策及改革、影响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等方面,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我国的对策。具体思路是从分析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入手,在全面分析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中欧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与欧盟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中应持的对策。具体内容如下:1、了解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分析中欧农产品贸易现状。2、系统地分析中欧农业发展状况,从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需求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3、农产品贸易政策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及中国农业政策进行阐述基础上,分析改革后的农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变化。4、在以上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中欧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中欧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5、根据影响中欧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因素,展望中欧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并提出我国的对策。
肖文兴[4]2012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叁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许旭[5]2003年在《WTO框架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大事件,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入WTO,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中国将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竞争也将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业资源将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同。系统地研究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尤其是“入世”以后的影响,探讨在WTO框架下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和实施对策,对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立足于对我国近年来农民增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剖析了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因素和理论依据,对加入WTO后对农民增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在WTO框架下,从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
何伟[6]2011年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食用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主要食用油籽的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食用油籽的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在放开对进口油料的贸易管制之后,大豆、油菜籽的进口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大豆,在较低的关税壁垒下,目前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的40%以上,是国内产量的3-4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项。中国是世界上大豆、油菜籽的主产国,大豆、油菜籽的大量进口不可避免地对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国内消费生产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国内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油籽,如花生、葵花籽的出口量呈徘徊下降的趋势。研究中国食用油籽进出口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影响贸易量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准确把握贸易量的发展趋势,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四种主要食用油籽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产品层面,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以进口为主的大豆、油菜籽和以出口为主的花生、葵花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以1994-2009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数据为依据,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大豆的进口和花生的出口,采用截面数据模型对油菜籽的进口和葵花籽的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大豆和油菜籽的进口量主要受中国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虽然进口量很大,但目前市场需求仍未达到饱和,进口量还有上升的空间;花生的出口量主要受国内市场供需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当大豆、油菜籽进口量上升时,花生出口下降,花生的出口潜力不大,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葵花籽受国内市场供需的影响不大,其出口量主要受进口国潜在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主要市场的葵花籽出口量呈上升趋势。本文所作的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并未采用农产品贸易的总量数据,而是基于产品层面,以具体油籽品种的贸易量为实证对象,并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宏观供需因素对实际贸易量的影响;本文在不同的数据结构下对不同品种油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进行计量分析,分别使用了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并结合模型检验结果对影响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贸易量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李津[7]2002年在《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已经迈入WTO的门槛,中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这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将是双重的,如何趋利避劣,保持经济的稳定将成为目前的主要使命。 本文着眼于国内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作者根据一些经验和经历,加以描述和分析。中国农产品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有些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在下降;农业生产资源有限;农业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计划,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分析,第二部分为分析与指导。 本文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相关的课程理论,加以分析。旨在指导学生增加对中国农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对中国农业的未来战略和动机加以阐述,以供学生对相关背景资料的了解。
于爱芝[8]2002年在《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渐凸现、农产品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农产品价格低迷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过去中国缺乏对农业的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从体制上阻塞未来中国走上农业保护的路子。但是,WTO却为中国农业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高效的农业生产和贸易体系提供了契机。那么,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劣)势何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调节机制发挥(回避)这一优(劣)势,是摆在中国农业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本题重点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对外贸易结构以及二者的整合性进行了研究。 论文遵循“理论——方法——分析”这一基本研究流程:首先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和内涵进行界定,为以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整合,指出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选择了目前较为科学和客观的国内资源成本法(DRC)作为本论文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方法。与以前研究相比,本研究在运用DRC方法时,通过对该分析框架下的基本假定进行修正和完善,弥补了该方法静态分析的缺陷,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包括中国谷物、经济作物、水果、畜产品四大类、十二种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机处理几十万条成本数据,跟踪了1986—2000年14年间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趋势、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谷物中除稻谷(大米)具有比较优势外,小麦完全不具比较优势,玉米处于由比较优势向比较劣势转变。叁种油料作物中,花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豆比较优势微弱或不具比较优势,油菜完全不具备比较优势。经济作物中,除棉花以外,烤烟、甘蔗比较优势明显。以苹果和柑桔为代表的水果类和以生猪为代表的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通过与农业专家访谈,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而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依据,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实际意义之所在。 在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系统整合模型,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整合程度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并从政策、体制等角度对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克服了以往孤立地研究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另一个创新。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整合农产品比较优势及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路与建议。一是从产业、产品、区域、品质四个层次调整农产品生产,营造比较优势格局;二是整合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动比较优势升级;叁是整合农产品对外贸易:调整贸易政策目标、优化市场结构;四是整合农业政策,优化外部环境。 为了使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客观,研究中利用了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多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保证研究在实践上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作者曾先后赴海南、河南、河北、东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从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的等有关部门获取翔实资料。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图表分析方法等定量研究以及比较归纳分析方法等定性分析手段,并结合WTO《农业协议》以及中国有关承诺,对“入世”给农产品比较优势和外贸结构整合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生产、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参考。
张艳[9]2008年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国际贸易越发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基于这一背景和中国国情,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假设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为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系统地回顾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关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借鉴。第叁章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首先,分别界定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的概念内涵。然后,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收入、农业就业、农业财政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分别分析和概括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之存在着的理论关系。第四章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构建,本文选用农业GDP、农业收入、农业就业、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以及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以及环境-贸易模型,分别探讨了农产品进出口对这五个指标的影响。发现除了农业就业以外,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GDP、农业收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以及化肥施用量这四个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并具有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第五章为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关系的原因分析。依据第3章的理论分析,对照第4章实证分析的结果,联系中国农业发展实际进行解释和分析,找出了导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关系的原因。第六章为政策建议。依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与原因,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农村社会可持续性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叁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段晓明[10]2003年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叁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参考文献:
[1]. 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研究[D]. 朴恩喆.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 杨莲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3].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D]. 付建全.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4].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5]. WTO框架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许旭.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6].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D]. 何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7].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对策研究[D]. 李津.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8].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 于爱芝. 华中农业大学. 2002
[9].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发展[D]. 张艳. 宁波大学. 2008
[10]. 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农产品论文; wto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 欧盟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