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研究论文_郭鑫

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研究论文_郭鑫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胸腺五肽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9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治愈4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16例,转阴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12例,转阴率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腺五肽;菌阳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44-02

结核病是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1],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抗结核药物的长期使用,易出现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效果不够显著。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采取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乏力等症状,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制定的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近期使用免疫调节剂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为(40.2±2.4)岁;结核类型:浸润型肺结核患者12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40.8±2.5)岁;结核类型:浸润型肺结核患者13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采取2HRZE/4HR治疗,或采取2H3R3Z3E3/4H3R3治疗,H为异烟肼300mg/d,R为利福平450mg/d,Z为吡嗪酰胺1500mg/d,E为乙胺丁醇750mg/d;观察组采取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治疗措施,常规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和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胸腺五肽1mg溶解于0.9%,250ml氯化钠溶液中肌肉注射,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进行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痰菌转阴情况;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X线检查,观察两组病灶吸收情况,分为显著吸收、吸收、不变、恶化。疗效判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病灶吸收程度进行判定,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灶基本吸收,无活动性病灶;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病灶吸收超过50%以上;好转:疗程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病灶有吸收,但未达到50%;无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愈9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治愈4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55.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痰菌抗酸杆菌转阴情况对比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6例,转阴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5例,转阴率为27.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16例,转阴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痰菌抗酸杆菌转阴12例,转阴率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该病患者机体免疫应答功能出现紊乱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结核分枝杆菌所导致,T淋巴细胞介导使细胞免疫抑制。临床治疗肺结核主要目的是抑制病菌的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临床症状。研究显示,在抗结核的同时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均为临床常见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就有高度的选择性[2],同时不易出现耐药性,对结核杆菌进行有效抑制;胸腺五肽是在胸腺激素中分离以胸腺生成素为主要成分的药物,该药物对免疫系统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使免疫系统维持在稳定状态[3];同时该药物还能够对机体免疫细胞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6%;治疗8周后,观察组痰菌抗酸杆菌转阴率为88.9%;对照组转阴率为66.7%;表明了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力,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毅.胸腺五肽对初治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和痰菌转阴率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176-2177.

[2]刘淦斌,易来龙.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01(14):45-46.

[3]李泽贵,杜识博,黄嘉,等.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肺结核33例[J].中国药业,2013,19(3):95-96.

论文作者:郭鑫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效果研究论文_郭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