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牟 红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5)

【摘 要】 泸县凭借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泸县农民演艺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等方面奠定的扎实基础,跻身成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活动。泸县根据 《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标准》,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要求,制定目标考评机制,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文章结合泸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针对建设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机制

“千年古县”泸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四川盆地、川滇黔渝结合部,是一个面积1532 km2、人口109万的川南名县。雨坛彩龙、龙脑桥、屈氏庄园、宋代石刻等被誉为泸县的 “八大国宝”,良好的文化底蕴铸就了 “千年泸县·宋韵龙城”的城市文化品牌。其先后被评为中国龙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曲艺之乡、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四川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名县。泸县文化底蕴深厚,农村演艺人才丰富,农村文艺演出团队活跃在全县19个乡镇及周边市县。在此基础上,泸县整合资源,抱团成立了全国首家 “泸县农民演艺中心”。该中心一专多能、服务群众、播种文化、勇闯市场、声名远扬,成为在泸州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2012年,泸县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2017年,泸县被列为首批创建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的县市区之一。自获得创建资格以来,文化阵地覆盖城乡、文艺创作浸润心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脉传承活跃生活、文化体制活力迸发。2018年6月,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中期督查中,泸县得分名列全省第一,继续领跑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方阵。

之后第一主题经过多次变化重复,在技巧上运用了较高难度的钢琴技法。A1(见例3)中,钢琴Ⅰ的左手是简化了的第一主题的旋律音,而右手伴奏则采用轮指的技法。轮指的训练,要克服“吃”音、声音不均匀、手臂及肩部紧张等问题,使声音达到灵巧均匀、清晰明亮的特点。轮指技巧应注意固定指法“4、3、2、1”,强拍上的第一个音用4指,手掌及手腕向上打开,4指利用手腕下落的重量弹出较强的第一个音,接着用3、2、1指主动击键,弹完的手指向右边移开,让位给下一个手指弹,并注意手臂、手腕的放松,抓住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的节奏规律,每一组弹奏之前,手掌都需要再次打开做好下一组的下键准备,使节奏在平稳和规范的律动中进行。

1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1.1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近年来,泸县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把文化脱贫放在文化工作首要位置,文化部门克服作为非贫困县缺乏专项资金的困难,自筹资金700余万元,补齐全县40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解决了贫困村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全县40个贫困村文化设施 “六有”成功升级为 “十有”,有一套广播器材、有图书、有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有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一套文化器材、有宣传栏、有建筑面积不低于50m2的文化室 (图书馆)等。城市书吧、农民演艺特色文化院坝、镇情村史陈列室、家族祠堂正在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行列,实现了县有品牌文化活动,镇有节庆文化活动,村有文艺演出。

1.2 县、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在推进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泸县财政投入4亿元到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中,龙城文化艺术中心、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屈氏庄园民俗博物馆等逐步投入使用。县图书馆成功创建国家二级图书馆、县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村文化室、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以文化扶贫为契机,泸县拓展实施五大文化民生工程——书报 “天天读”、 电视 “户户通”、 广播 “村村响”、 电影 “月月放”、 活动“周周有”。农村应急广播 “村村响”建成泸州市示范工程,数字电视 “户户通”建成 “高清四川·智慧广电”示范县,实现“超常规发展”,用户达到10万户。经过近年的积极努力,泸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本形成县、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1.3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 (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保证每年每村2场文艺演出),每年农村文艺演出1.6万场次,现已完成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19个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县公共文化活动场地面积达11.6万m2。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并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 “一二三四五”管理模式,即一保经费,两项联动,三级责任,四重监督,五项基本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2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与亮点

2.1 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民演艺网

2009年,泸县文体广电局整合在县内活跃的86支农民演出团队为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以四川龙城文艺演出中心为平台,逐步构建起 “村有服务点、镇有演艺站、县有演艺中心”的泸县农民演艺网,开创在全国建立第一个农民演艺网的先河。2011年,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泸县农民演艺网成功立项,成为四川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泸县的农民演出团队足迹遍及川、滇、黔、渝等地,聚集演员5000多人,演艺团队扩展到140余支,年演出收入高达2.5亿元。

2.2 率先试点农民演员资质认定和职称评定

2.2.1 拓宽评定职称范围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巨大动力;也为新时代如何增强理论自信指明了根本途径。

随着乡村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如今与泸县相距不远的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农民演艺事业和产业也不断做大。为了把“南有农民演艺大舞台”品牌打响,2017年7月,泸县和重庆永川、大足,宜宾珙县等地方的农民演艺组织,在泸县共同发起成立西南农民演艺联盟,聚集川滇黔渝农村演艺团队420余支,演员达到15000余人。联盟成立后,主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政策共享等,搭建统一的信息资讯平台,根据各演艺团体的功能差异,形成演出资源优化承接和相互衔接,实现整体规模优势和高效运营态势,统筹合作开拓西南演艺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2.2.2 突破评审限制条件

泸县文化管理部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农民演艺中心激发广大农村 “文化人”的活力,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整合农民演出队伍中的文艺骨干,建立社区文艺表演队、民间文艺演出队等,夯实演出基础。以自愿报名、比赛选拔、群众推荐等形式,基层文化部门从学校、机关、企业等各行业中挑选了一批文艺骨干,建立“演艺中心人才管理库”。

民间艺术人才的职称评审主要以贡献大小、艺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为专家评审时的主要依据,打破过去职称评审受外语、学历、年龄、岗位等条件的制约。职称申报人的作品或创作的节目获得县级以上奖励的,其本人被确定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文化艺术生产、经营效果显著的都可以破格评审相应的职称等级。职称评定涵盖了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魔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技艺等七大类型,通过开展演艺人才职称评定和资质认证,提升基层文化人才档次。

3.1.2 开展校企合作储备人才

针对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与拟话本小说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将着重从《无声戏》《十二楼》的拟话本创作特色出发,进一步挖掘李渔戏曲理论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并对李渔戏曲创作的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作简要评析。

泸州市率先实行并在泸县试点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审和农民演员资质认定考核,组建民间艺术专业技术职称评委会,建立民间艺术人才评审专家库并制定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探索开展民间艺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规定凡是在社区或农村的学会、协会、民间、民营等艺术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生产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民间艺人,皆可申报职称评定。此举打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仅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局限,调动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如今已有820余名农民演员获演艺技能认定,180余人获评初级艺术职称。

3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措施与成效

3.1 创新机制,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3.1.1 建立演艺中心人才管理库

肺脓肿是肺部的感染坏死性疾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长期感染造成的消耗,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等恶液质表现,多数难以耐受手术,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则面临着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我科于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CT定位囊内引流联合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脓肿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构建的JEV C基因的克隆经菌落PCR鉴定,得到约381 bp的条带,初步鉴定克隆成功;其质粒做Nde I/Xho I双酶切鉴定,得到了约5 000 bp与381 bp(如图2 )的两条带,与理论相符,说明成功构建了C基因的表达载体PET42b-JEV-C;质粒测序结果表明JEV P3株C基因与参考株同源性97%以上,且表达框正确。

早在2009年,泸县就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了多项文化合作协议。一方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川师大音乐学院联建“泸县农民演艺学校”,并与音乐学院合办实习基地,吸引一批大专院校的艺术毕业生加入演艺中心,为农村演艺队伍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面向基层开办免费培训班,聘请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培训农村演艺人员,分发 《农村文艺演出作品集》,促进泸县农民演艺表演艺术的提高,提升演出队伍的作品质量,也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3.2 挖掘内涵,打造基层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3.2.1 实施文化品牌计划

● 应急联动。从自控联动和降低安保压力的角度看,处理紧急事件仅靠视频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视频监控需要与报警、门禁、对讲等设备或系统根据预设的策略进行联动,实现及时响应,发现隐患、降低危害,从而提升安保水平。

3.2.2 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2.2.3 抱团发展成立西南农民演艺联盟

文体赛事活动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是泸县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和亮点,春节农民演艺大舞台连续上演7年,春节联欢会、龙舞闹元宵连续上演10年,已经成为泸县百姓必不可少的春节文化大餐。每年定期举办的特色品牌活动包括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云锦梨花节、玉蟾春会、龙贯春会、玉龙湖放生节 (端午诗会)、龙眼采摘活动、 “龙城金秋”篮球比赛、 “五一”羽毛球比赛等。2017年以来,全国龙文化峰会,全省老年门球赛、城际篮球赛、青少年足球比赛、小篮球比赛、文化遗产日活动,全市阅读活动启动仪式等一批大型文体活动相继在泸县举办,极大提升了泸县文化影响力,增添了文化繁荣的强劲动力。此外,泸县将文化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乡风文明、脱贫攻坚、群众路线、中国梦等时代主题相结合,近年来共举办各类主题文艺巡演300余场次,文化活动成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进步正能量的重要举措。

总而言之,从马铃薯的种植实践来看,不同的马铃薯种植密度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农艺性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商品马铃薯的数量与产量造成影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平均结薯的数量也会有所差异,适当的范围内随着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结薯的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对于种植人员来说,要充分意识到马铃薯种植密度的重要性,从当地土壤、气温、气候条件出发,全方位思考种植影响因素,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

农民演艺网是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泸县积极开展 “打造明星,打造精品”“评级创牌,形成龙头”“注册登记,资质认定”等工作促进演出节目和队伍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一方面,紧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淘汰不受市场欢迎的团队和质量低劣的节目,从表演艺术、节目档次上不断改进,打造品牌剧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泸县农民演艺网诞生了众多老百姓喜爱的 “笑星”“歌星”和精品节目;另一方面,跟进消费市场扩大演出规模,以演艺中心为主体的演艺业不仅是泸县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 “德高艺术团”“心连心艺术团”等团队的商业演出辐射云、贵、渝及湖南、广东等地。泸县农民演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了农民演艺的生命力和服务能力,品牌效应日渐明显。

3.3 创新机制,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

3.3.1 落实政策保障机制

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政策保障是关键。一方面,泸县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通过编制 《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购买服务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活动经费、培训、奖励等方面制定多项方案与制度,并将购买服务支出纳入部门 (单位)年初预算同步编制,防止购买服务的随意性。

3.3.2 创新市场运作机制

泸县通过政府搭建 “农民演艺大舞台”、 “112”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平台,开展辐射泸县各镇、村的企业、学校和机关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探索 “政府买单、百姓受益、演艺中心得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泸县乃至整个西南成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按照公益演出事业最大化、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把商业演出进行市场运作, “公益化”与 “市场化”并行的 “两条腿走路”策略让泸县农民演艺网和老百姓都能得到实惠。

3.3.3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为让 “泸县农民演艺网”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泸县将其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中,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一方面,县文体广电局代县政府对各镇、村、组、机关、学校和企业下达全年演出指标,实行群众监管指标落实情况;另一方面,隶属于龙城农民演艺中心的农民演出队伍要分别签订责任书,接受考核,考核成绩与财政补助经费挂钩。

4 结语

泸县作为千年古县、龙文化之乡,文脉传承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头戏。文艺精品创作、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乡村是泸县文脉传承的 “三驾马车”。目前,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格局,文化服务阵地已达11.64万m2。同时, “泸县农民演艺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以社区、园区、机关、学校、企业为横向,以院落、组、村、镇、县为纵向的活动网络。在下一步工作中,通过拓展信息反馈、辅导培训、创作培训、队伍培训等管理机构,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切实让 “泸县农民演艺网”这张上下链接、横纵交错无形网来覆盖全县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雷兵能.泸县: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N].中国政府采购报, 2018-02-23(2).

[2]杨双全,许辉.泸县民间艺人有了专业职称[J].四川劳动保障, 2013(10): 38.

[3]张良娟.泸县农民演艺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N].四川日报, 2013-11-14(11).

[4]李思忆.泸县农民演艺线上线下 “撒网”[N].四川日报, 2015-07-05(1).

[5]付远书.农民歌舞团唱红大西南[N].中国文化报,2013-03-19(1).

[6]肖鹏.农民演艺惠农民创新模式走在前[N].中国文化报,2017-10-13(4).

[7] 谢蕤.文化生民间[N].泸州日报, 2011-10-08(1).

[8]王雪娟.四川泸县有个农民演艺网[N].中国文化报,2013-09-13(7).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88(2019)01-0090-03

【基金项目】 2016年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项目“县域视野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泸州泸县为例”(项目编号:JY2016C02)。

【作者简介】 牟红,女,四川江阳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

[责任编辑:陈泽琦]

标签:;  ;  ;  ;  ;  ;  

泸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