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学位”_研究性学习论文

实施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学位”_研究性学习论文

实行新的学习方式亦应有“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亦应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目前,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沙龙式等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成为新课堂的亮点,丰富了新课程的内涵。但正如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历程一样,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在转变学习方式时,出现了“为新而新”、“一味求新”的现象,影响了新课程的学习。因此,实行新的学习方式,必须抓住本质,恰到好处,把握好“度”的艺术。

一、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要适度

案例一:

一位新教师执教《生活与哲学》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内容时,教师在列举了许多事例分析量变和质变原理的方法论以后,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气球,让他们尽量吹,看谁吹得大。结果教室内噼噼啪啪一片气球爆炸声,女生们捂着耳朵,男生们则哈哈大笑。

新课程倡导体验式学习,主张开展小品、课本剧、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但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就会冲淡学习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也就失去了活动体验的真实性。因此,活动的创设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要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吹气球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本来,教师在经过一番举例、比较、分析、讨论之后,学生对于用量变质变看问题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已经掌握了。教师此时设计吹气球的活动,学生已失去了求知的兴趣,而把吹气球当作是一种游戏或比赛,使活动显得多此一举,而且出现了“乱堂”的现象。如果将此活动前移,设计为活动式导入,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效果也许会好一些。可见,体验式活动的设计既要适度又要适时,而非多多益善、有动就好。

二、保持学生积极思维的“温度”

案例二:

一节公开课快结束了,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帮小强的方法,最后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都认为用法律的途径解决的办法最好。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时,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并向老师频频招手,教师发现了,但他不露声色,边小结边绕到那个学生旁边,轻轻地将他的胳膊压了下去。可是当老师回到讲台时,却发现那只手又固执地举了起来。老师还是像先前一样,绕到那学生旁,微笑着再次将那只手压了下去。这次,那只手再也没有举起来,可是学生的脑袋也随之埋下去了……一堂公开课就这样“顺利”结束了。可是,最终谁也不知道那个学生要说什么。

打破被动接受、机械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创新思考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苛求学生的思维都符合既定的预设轨道。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争论、有辩论、有反对,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

当然,正如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举手”,学生的“节外生枝”、“奇思异想”也许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进度,影响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如果伤害了学生自尊、扼杀了学生个性、限制了学生思维,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能算得上好课吗?

成功的课堂应让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实际上,只要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案例三:

一教师执教《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设计了“你认为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的讨论题,让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顿时教室内热闹起来,只见一小组一女生还没讲两句,就被一男生打断,“我来先说,我来先说……”另一小组一男生站起来“嚷嚷”:民主决策那是以后的事,我们现在还是学生。还有几个小组或是在看其他小组的热闹,或是在各自看书,教师只是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有的连表面的参与都没有。这也是目前合作学习较普遍的问题。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 7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新课程引入合作学习,无疑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上述案例中“只作不合”或是“不作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而教师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监控。

因此,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当好“设计师”,只有设计出有一定梯度、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有浓厚兴趣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同时,教师在操作中也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当好“导演”,随时调控学生合作讨论的旁白,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师生共参与、共同提高。

四、选好研究性学习的角度

案例四:

两位教师同样执教《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与人民的选择”,都设计了课外研究性学习的问题。A教师要求学生走访当地党组织,完成一份关于当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B教师则设计了一张高一学生对党认知情况的调查表,主要栏目有:请讲一例有关共产党执政的成就,请讲一例你身边的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总体评价并阐述评价的理由。

研究性学习,将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把教材与生活有机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精神,是新课程的又一特色。

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虽然都实行了研究性学习,其效果却迥然不同。A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B教师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学生容易入手,可操作性较强,学生兴致也高。可见,研究性学习能否达到“研究”目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设计好选题的角度,角度不宜大,切入点不宜太高,还要考虑学情和实际。相反,如果教师随意布置一个题目,缺乏充分的“论证”,没有合适的角度,那就只能使学生不知所措,或是疲于应付,很难将“研究”真正开展下去,也难以拿出像样的“研究”成果和报告。

五、提升价值感悟的高度

案例五:

一教师执教《生活与哲学》的“意识的作用”,在学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设计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讨论。开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基本符合老师的预想。这时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珠穆朗玛峰高度干吗要劳神费力地重测?这个“另类”的问题使原本活跃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疑惑地看着老师。教师先是愕然,继而无奈地说:“你说的不是本节课讨论的话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智育课,但更是一门德育课。《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提升到德育的高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每个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

案例五中学生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师没有必要搪塞回避。教师从“重测珠峰的高度”可以引导学生领悟:“重测”显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表现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能力,从而升华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坚信,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新的学习方式也将进一步成熟完善,日益凸显其应有的魅力。

标签:;  

实施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学位”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