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新中国70年来,基础教育美育工作成就显著,但也存在缺失之处。基础教育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充分的育人功能,为我国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成为打造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美育更是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成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风貌的重要内容。为了创新基础教育美育提升行动举措,需要以未来人的智慧视角构建大美育目标体系,以“美育+”的视角构建美育内容体系,以美美与共的视角构建美育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育;价值取向;育人功能;创新美育目标;内容;评价体系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hu Lixin
(Associate professor, master,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is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shaping the soul.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while there are deficiencies. Aesthetic edu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has shown due value orientation and full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provides necessary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excellent artistic talents in China and becomes a calling card for buil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fulfill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and developing quality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ure of the whole people.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action measur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omo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human wisdom, to 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y and mutual benefit, so that it can better implement th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policy,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Aesthetic edu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The value orientation;Educating function;Innov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goal, conten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275-03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追求更富情趣的美好生活和更高水平的精神境界,还有助于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民族情感。[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础教育美育工作在激荡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添砖加瓦,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新形势下,美育作为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需要更加砥砺前行,奋进开拓,打造出不愧时代,不愧生活,不愧内心的高质量、宽视野、深内涵的基础教育美育新境界。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美的气度、美的风度、美的高度、美的温度的一代新人。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持续增长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更是一个国家责任、形象、文化、价值和精神的生动阐释。[2]在此背景下对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美育的成就与缺失进行研究适逢其时。
一、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美育的成就
(一)基础教育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充分的育人功能
新中国70年以来,基础教育美育先后经历了为工农兵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最后回归到为“人”服务的价值取向。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育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取向鲜明而突出。美育教育中出现的大多是手握钢枪,手提钢钎,肩扛锄头的工农兵形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在音乐教育中,歌唱新中国,歌唱士兵、工人、农民自豪感的歌曲、舞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取得了空前影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1964年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史诗类歌舞剧《东方红》都堪称经典。其艺术影响力不容小觑,其中的歌曲和舞蹈以及诗朗诵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广为传颂。为新中国基础教育美育工作奠定了为工农兵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坚实基础,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20世纪70年代,中国历经十年文革,中小学生学唱样板戏,学画与封资修作斗争的宣传画成为基础教育美育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鲜明而突出。8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经济政策指引下,美育也从阶级斗争的工具中解脱出来,开始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政策的推动下,束缚在美育身上的绳索开始松绑。歌颂和平时期普通人家庭、生活、工作、事业的艺术主题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是基础教育美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文革前的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被重新编进美育教材中,二是国外的很多优秀艺术作品以被借鉴的形式引进美育教育中,三是美育教师思想解放的力度很大,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智慧性得到提升。8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需求,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在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变,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基础教育美育工作形成了学校重视,社会支持,家长支撑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学校美育课程开起来,社会美育机构办起来,家长带领孩子穿梭在各大美育培训班,为孩子的美育兴趣爱好保驾护航。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美育,爱护美育,学习美育,发展美育的良好氛围。艺术考级,艺术比赛蓬勃发展,艺术考生逐渐成为美育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成为美育教育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少年儿童跨进了自己向往的高等艺术院校。基础教育美育为少年儿童的成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进 入新世纪以后美育在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得到增强。特别是十八大、十九大以后我国迎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明确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育对于个人来说,是追求更加富有情趣的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是增强个体自信,加深文化理解,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软实力。美育对于社会来说,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移风易俗,培植民族自信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风貌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总之,美育成为立德树人,塑造美好心灵,培养人文素养,培植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充分展现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功能。
(二)基础教育美育工作在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得到高度重视
在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传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走向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美育,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作为全面深化社会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学校美育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3]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从顶层设计开始为美育发展描绘新时代的蓝图。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回复中央美院老教授的信件中对美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基础教育美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2019年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4]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在这一系列美育政策指引下,基础教育美育工作走上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美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是在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基础教育美育工作,7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失。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美育教学实践观有待加强
学生是学习美育的主体,这一点在认识上是容易获得的,但是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因材施教,主动作为,循循善诱,共同进步的美育教学实践观有待加强。
(二)专业出众,素养高超的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美育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欠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不高,更遑论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多学校音体美课程是语数外老师兼任的问题突出。在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配比中,语数外是配齐配足,而音体美老师是能省就省。在职称评定中克扣指标,忽视甚至歧视美育老师职称评定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此,伤害了美育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出众,素养高超的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科学有效的美育评价体系有待加强
多年来,我国的美育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层次低,要求低,实效性差。没有尽到督促、管理、改善、增强、沟通的责任。走过场,看表面,不注重实质的评价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科学有效的美育评价体系有待加强。
(四)稳定的美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数中小学没有美育教室。中小学生在普通的一桌一椅一黑板的教室里上美育课,教师是美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唯一来源。如此,限制了教师发挥美育育人的功能。美育的环境熏陶,情操陶冶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钢琴教室,合唱教室,美术制作室,美育成果展示室,在这些硬件条件和设施没有配齐的情况下开展美育工作,势必影响了美育的育人功效。稳定的美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基础教育美育提升行动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以创新的意识提升基础教育美育行动举措。
(一)以未来人的智慧视角构建基础教育大美育目标体系
以未来人的智慧视角构建基础教育大美育目标体系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虽然构建美育目标可以有很多视角,比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视角,但是不能忽视未来人的智慧这一视角的启迪和感召。所谓目标就是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不考虑时间维度,制定目标有何意义?身在此在此刻,心在彼时彼刻才是目标构建中的应有之意。正如把玻璃金字塔搬进法国罗浮宫广场的极具争议的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大师的贝聿铭所说,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同样在现代做美育,也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只有以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进行大美育教育,才能在未来真正来临时,胸有成竹,应对自如,而不是手足无措,乱了阵脚。
未来人的智慧是基于国内国外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未来视角对未来人的特质和核心竞争力而做出的预测。面对未来人工智能主宰世界生产力的科技新时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都不得不思考未来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未知的世界培养新人,已经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杜撰,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新的技术日新月异,新的职业蓬勃而出,伴随的是一批批不适应新时代的专业的消失和职业的消失。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珀金斯(David Perkins)旗帜鲜明地主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育目标思想。[5]未来虽然未来,但是它的萌芽孕育在过去和现在当中。通过对现在的分析大致可以推断出未来的趋势。现在是知识驱动,未来是智慧驱动,是体验驱动;现在是以制造为中心,未来是以创造为中心;现在追求的是标准化、规模化,未来讲究的是个性化、特色化。知识,应用制造,标准化是现在路径;智慧,体验,创造,个性化是未来路径。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相比较而言,美育就是从学生体验出发,进行智慧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最好的平台,是链接现在和未来的津粱。这里讲的美育不是狭隘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而是针对人的心灵和情操,人的思维和大脑进行的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大美育教育。是从人出发进行的教育,而不是从知识出发进行的教育,当然知识不可缺少,但知识只是媒介,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终要落实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发展上来。所以,美育教育绝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的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教育。正如古罗马时期法学家西塞罗所说,我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好的美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光,知识之光,理想之光,情操之光和智慧之光的活生生的人的教育,而不是拘泥在标准答案上的僵化封闭毫无生机和活力的提线木偶式的教育。在过去及现在的很长时间内,我们为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放弃了对另外无数种可能性的思考。这种美育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恰恰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一切都是笃定的、稳定的、唯一的、不变的,那还怎么创造?创造始于怀疑,始于问题,始于不足,只有容忍不完美的存在,容忍含糊的不明确的答案的存在,并能忍受由此而带来的心理煎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件蕴含美的智慧的产品或者作品。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递“已打开的盒子”,而且是“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6]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发展好的话,是一个能够让机器更像机器,让人更像人的时代。未来人的职业要想不被机器取代,竞争的不是体力、脑力和记忆力,而是创新力、美感力和个性化。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智商、情商,更需要美商和爱商,建立在喜美、乐美、爱美基础上的智商和情商才会真正有人的竞争力,才会更加富有人的个性和感召力,才会更加富有人的温度和风度。构建以未来人的智慧为核心的大美育目标体系正是面临新时代而作出的适时调整。
(二)以“美育+”的视角构建基础教育美育内容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美育内容体系是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未来人智慧视角目标体系的载体和保障。如果只有目标,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载体,任何美育课程改革都会无疾而终。构建“美育+”的内容体系可以让美育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边缘走向课程的中心。未来的艺术其实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概念,但是从现在的状态来看,第一,它必然是需要跨领域的合作。第二,多媒介的探索。第三,艺术本体语言的深入。清华大学美术系副教授邓岩如是说。这对我们构建基础教育“美育+”的内容体系有启发意义。
构建“美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在教育内部以美育激活各种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以美尚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创劳是我们追求的课程体系。在新时期,要深化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认识,不能以割裂的、单一的、封闭的前置思维来看待五育,应当以联系的、多维的、开放的动态思维来看待五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意思是美育与教育外部其他领域的跨领域合作。美育与科技,美育与大脑研究,美育与人工智能研究在将来一定会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合作研究态势,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很多原来不敢想,不会想的美育形式和媒介大量涌现,实现美育的革新。第三层意思是挖掘美育本体语言在过去及现在被人们有意无意遮蔽的那部分原有之意。比如对艺术本源的阐述国内外有很多新的理论,但是《毛诗序》中这一段描述却是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被遮蔽的美育资源急需开发研究,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以充实美育+的课程资源。在这里要处理好守正培元与推陈出新,继承扬弃与发扬光大之间的关系。让传统美育文化“流行”起来,在已打开的“盒子里”增加新的未知的元素;做好迎接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的心理准备。模仿与创造,继承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坚守,思索与探究。比如,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在新的时期如何让它在发展中继承,而不是继承中发展,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再比如,水墨丹青的中国画也是我们的精华,如何让它为当代少年儿童喜闻乐见,如何借助电子媒介在视觉欣赏的基础上融合听觉,动觉的感知,形成大视觉艺术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再比如,唐诗宋词是我们汉语言文字中的奇异之花,但它毕竟抒发的是千年之前文人骚客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它从外在于当代少年儿童的经典,走向内植于当代少年儿童的内心,就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能达到的。正如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所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到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真正要理解唐诗宋词,不是背诵和记忆,而是创作“唐诗宋词”,即以唐诗宋词的形式美来打动学生,鼓励学生用唐诗宋词的节奏和韵律来抒发当代少年儿童的喜怒哀乐,志气意向,所思所求。
如此,“美育+”的内容体系就是一个集外在知识,内在体悟,心脑合一,有感而发的动态生成体系,真正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三)以美美与共的视角构建基础教育美育的评价体系
以美美与共的视角构建美育的评价体系是指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挖掘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元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优秀文化元素,充实美育评价体系指标。文明互鉴是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阐述的深刻思想。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开放包容的世界性眼光治国理政的雄伟韬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这句至今被人们广泛传颂的名言,很好地传递了各种文明之间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各美其美,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同,这是相当自然的,深植于自身文化之中的。这是“同”的认同,也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的必然。美人之美,就是在文明的对话之中对他人的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肯定,对于他人与自己相异的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这是“异”的认知和理解。美美与共,就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于文明进步的追求,各自受到不同文化的启发之后的努力。这可以说是“融”的努力。而最终的“天下大同”,则是一种人类共同理想的追寻,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寻,这是一种“和”的境界的展开。由“同”开始,深入地理解他人之“异”,由此达到“融”的共同进步和提升,最终达致一种“和”的境界。[7]
美美与共是构建基础教育美育评价体系的重要视角。2019年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8]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因此,应当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世界优秀艺术作品,用人类的文明之花来滋润和哺育少年儿童的爱美心田,而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深入,少年儿童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接触优秀的人类文化熏陶。我们对美育成效的评价也就不能固步自封,以开放包容,胸襟坦荡的人文情怀容纳中西文明中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风俗,美好的舆论。少年儿童在认同自己祖国文化和文明的同时,学习他国的文化和文明。自尊而不自妄,自强而不凌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对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和思想能主动吸收并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发展中扬弃,在融通中共生,最终推动人类进步和全球繁荣。以美美与共的格局作为评价基础教育美育成效的重要视角,会带来不一样的前进动力和奋进方向。
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陶行知先生面对的满目疮痍旧中国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求真思想,那么经过筚路蓝缕、卓有成效的新中国70年奋斗,在中国经济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的新时期,能不能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呢?毕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人类终极的美好愿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少年儿童以美为荣,以美求进步,以美求发展的思想意识,进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新的文化发展内涵,促进美育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基础教育美育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3]许洪帅.改进学校美育——改革开放40年学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J].美育学刊,2018(6):17-25.
[2]许洪帅.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71-77.
[4][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S].2019.
[5]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6]黄忠敬.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论衡量课程知识价值的“人的尺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9(1):4-10.
[7]张颐武.文明互鉴是世界所需.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2yt5p.html.2019-05-26.
论文作者:朱立新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美育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文化论文; 视角论文; 未来论文; 德智体论文; 艺术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