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科学素养论文

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绵阳市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工作已实施两年(两个周期)有余,两年多来,我们给广大教师介绍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教科书的一些情况,也介绍了自己对学习理解课程标准、教材的一些体会,并结合本市实际及省教育厅对学业考试的要求,提出了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意见。这些工作无疑对全市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此期间,我到过一些学校,除听课外还与不少教师进行了交谈;经历了中考阅卷和市级示范初中质量检测等一些工作,因而对当前本市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近一段时间,重温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结合工作经验,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记录下来并十分愿意与教师朋友们分享。

一、充分的“三维目标”意识,是搞好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初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由此确立了学生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课程目标。要真正达成这些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有充分的“三维目标”意识,并对“三维目标”有较深入的理解。

(一)新课程同样要求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改革,即改革旧课程的“繁、难、偏、旧”,对过去的应试教育进行纠偏校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但课程改革绝不是彻底打破后进行重构,事实上新课程与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以及过程的体验、领悟和方法的习得,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等等,无不需要具体的知识作为载体和基础,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内化,不可能有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将无从谈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其相应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具体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基本要求。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需要继承我们过去重视“双基”的正确做法,所不同的是教学理念上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和“学生是主体”。

(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既是新旧化学课程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当代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维度包含了四方面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方法等获取有关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与人交流、合作且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这中间突出的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这在后续的内容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与过去大纲相比较,这是崭新的要求,由此也理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予重视的部分。在一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至少应精心组织两次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探究活动,而其余的探究活动专题,教师也应提出明确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过程中予以督促、指导,以使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真正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课程目标中没有使用“能力”二字,但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却隐含着“能力”的培养与要求,事实上,一次学生充分投入且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过程或实验,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过程及方法。

(三)丰厚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化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学好化学所必需的内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维度,要求化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即所学内容与生活、社会、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也正是学好化学所必需的。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些具体目标中,除充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突出的应该是让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自然观和发展观。围绕这些价值观的建立,与之相关的绿色化学、发挥化学在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命题,就成为初中化学课程的必然拓展和现实选择。显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整体,为教学和考试评价提供了清晰的课程目标导向。只有将三维目标和谐、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和考试试卷之中,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现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三维目标在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适度体现

化学课程标准确定了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这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全国初中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录取学生,实现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即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价值取向,这与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构成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目标协调一致。换言之,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已由过去的知识取向、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发展为新课程倡导的科学素养的多元评价的价值取向。因此,学业考试命题中选择合适的命题素材,采用适当的题型,设计恰当的问题,合理设计试卷结构,合理控制题量,合理规划试卷的质量指标,将“三维目标”有机、和谐地统一于试卷中,是全面、准确地体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化学试题命题指导思想的必然选择。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导向

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因而也应该是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按照这一要求,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换言之,试题不一定要覆盖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所有内容。

根据发展性原则,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指对学生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化学知识”,因而考查也应相应以此为重点。“有用的化学知识”即所谓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具体而言,包括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最基本的化学概念、术语,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用语,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环境密切关联的知识等。

在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还应充分体现如下一些倾向:第一,对概念的考查,应侧重于运用概念去分析和说明有关问题;第二,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查,应尽量避免让其孤立出现和进行人为的综合,而是注意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即在问题情境中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考查;第三,对化学计算的考查,要努力避免片面考查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是注重运用化学概念、化学事实去解决真实的化学计算问题,降低题目的综合难度;第四,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尽量避免单纯强调实验细节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而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与表达等的考查,引导教师、学生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第五,适当减少客观性试题的题量和总题量,让学生有较充足的答题时间。

综合以上观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要尽可能放在生产、生活、实验等真实情景之中,以体现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要注意将化学知识和技能放在问题情境中去考查,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双基”要与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相融合,即将“双基”放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之中去考查。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导向

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从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视角,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意义,且通过具体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以下两方面的才能: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探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能用联系与变化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正是过程与方法这一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维度的重要着眼点,也是对过程与方法进行考查评价时所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理由,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业考试试题,显然要注意渗透“探究性”,即通过模拟科学探究的现实过程来设计试题,使试题包含一些或全部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与论证、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并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跟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命题过程中将会充分体现如下一些倾向:其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实际;其二,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或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象、设计、结论进行阐释、评价等的能力;其三,试题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情境真实,问题不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强求考查全部的探究要素。

(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导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对考试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科学素养的提高。即评价更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显然,这种评价导向将引导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主要包含人们对自然、社会、科学以及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一课程目标维度的考查,在笔试条件下是比较难的,但笔试题可以更多地渗透人文要素,做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基于上述原因,笔试题通常在命题素材(或背景)选择时,充分重视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中选择素材,如能源、食品、健康、新材料、科学研究新成果、环境保护、现实生活、化学史等。使之在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搞好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深刻领会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含义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明白什么是“双基”以及哪些属于“双基”。在这方面,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准确把握了,才能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其二要打牢“双基”,打牢“双基”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堆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即把握化学的本质。作为学生个体而言,打牢“双基”是指努力将化学基础的东西系统化、结构化,进而构建起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三是运用“双基”,基础知识必须在运用中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历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相关操作,让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双基”形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精选试题,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发挥好反馈调节功能,使之不断提升,进而把“双基”学活用活。

(二)吃透课程标准,用好化学教材

化学课程标准是编写化学教材、化学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则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因此,无论是从育人的角度还是从备考的角度看,吃透课程标准均是教师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不能阅读一两次就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在工作中反复体会、感悟。

化学教材是对化学课程的目标、基本理念等的具体反映、体现和落实,是化学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入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发挥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化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各种版本均采用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结构体系和栏目,如人教版采用的就是“单元一课题”式结构(如下图)。

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该“阅读”的须“阅读”,该“讨论”的要组织讨论,该“实验”的必须做实验,该“探究”的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偷工减料”。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才能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随着新课程一轮又一轮的实施,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的阅读不能原地踏步,必须与时俱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联想意识、拓展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年年有新意,年年有进步。

(三)加强实验教学研究,重视探究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近年来,依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绵阳市中考化学试题对科学探究和实验内容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且相关试题比例较大,这符合化学课程目标的要求。但试卷分析表明,学生实验探究题得分普遍偏低,其原因固然有班额过大,经费不足和场地、仪器、药品缺少(或不配套)等,但教师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实验教学及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讲探究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因而导致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体验严重不足或根本没有体验。

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形成化学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学生亲历的实验和化学探究活动,提高化学核心能力必定是一句空话。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既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和方法。因此,是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与论证、实验与探究、收集信息、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环节均得到体验与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活动要有充分的真实背景和现实的探究价值,在加强探究能力训练与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探究形式化、庸俗化,防止为了加强探究训练而搞“探究题海”,防止用探究试题替代真实的探究活动。

(四)加强学科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业考试注重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及探究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运用图表、化学用语、文字进行表达等基本能力。但在能力要求上要注重基础性,符合现实和学生实际,不随意拔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能力目标意识,明确初中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能力要素,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不要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的要求虚化,把能力提高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立起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明确能力要求,使教学过程成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同步提高的过程。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能力训练。要将能力训练内容具体化,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教学过程均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方案,什么时候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训练,什么时候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什么时候进行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训练,什么时候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训练等都要有具体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逐步落实。学生需要具备的某些能力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如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用语言、化学用语、图表准确陈述化学事实、分析和解释化学现象、表达实验结论等,应有连贯一致的安排和落实。元素符号、化合价的表达训练,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训练,用图表来陈述化学事实的训练,分析和解释化学现象、表达实验结论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图表的含义并用图表来表示化学事实等,均须有机融合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在进行作业或复习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改编或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五)在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

加强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化学学习的价值,以“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更扎实的物质观、自然观、发展观。

教师在选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选取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特别关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问题,比如燃烧与灭火及用火安全、能源问题、新材料、环境保护、化学物质与健康等。

由此可知,教师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与化学热点、前沿及生活十分密切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提高。

标签:;  ;  ;  ;  ;  ;  ;  ;  ;  ;  

关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科学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