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与我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发展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有的现代经济都有经济活动水平的上升和下降。在增长较快的阶段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增长缓慢的阶段。一般地,经济周期就是指这种宏观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叠循环往复的现象。每一个周期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萧条、危机和复苏;或者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即把危机阶段作为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转折点,把复苏作为萧条向繁荣的转折点。
关于经济周期的性质有四种主要观点。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的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周期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周期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并把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使其作用持续存在。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的同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即:长度7~10 年的朱拉格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基钦周期;平均长度为15~25年的库兹涅茨周期等。
就我国而言,对于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这些分析的时间跨度较大,并且缺少对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考察。本文将做一下这方面的尝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把理论分析的重点放在改革以后,会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同时也可以把经济周期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减少因为经济的剧烈波动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一、改革以来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
从表1可知,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的波动, 有经济总量绝对值的变化,也有其相对值——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当然,二者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如果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为的因素排除掉,仅就经济运行机制本身所产生的作用来讲,我国的经济波动属于增长型循环,即可以用经济增长率这一相对指标来衡量经济周期。
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非常明显。 这里以低谷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周期:1979~1981年为一个周期;1982~1986年为一个周期;1987~1990年为一个周期;1991年以来又是一个周期。这些周期的长度不一,波动的幅度变化也比较大,总的来看波动幅度有加大的趋势。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面临资源和能源短缺、经济情况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国家,高频率大幅度的经济波动将引发许多社会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对经济周期进行认真的研究,寻找克服经济剧烈波动的有效途径。
二、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在西方,一般用供求关系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成因,认为危机是因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但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并不是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是结果。事实上,历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不是在消费资料部门,而是在生产资料部门,尤其是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即所谓投资不足。仅从这一角度来解释,还不够深刻。一般而言,投资不足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上可以用来投资的资金少了,再就是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少了。但在1928~1929年的大危机之前,生产中虽然存在几个瓶颈,生产却不是不可增加,也就是说,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还是有的。其实,这里的有效需求仅指企业家的预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实际的需求。经济形势的发展已经使企业家不敢作出乐观的估计,从而减少生产、解雇工人。为什么会出这种情况呢?列宁曾指出,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内部也是混乱的。马克思也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危机一切矛盾的总爆发。爆发后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然后再从这里又慢慢前进。越前进矛盾越增加,最后不得不再来一次爆发,再出现危机,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性循环。
图1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率
表1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年份 GDP GDP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 固定资产
(亿元) (%)(亿元)值增长率(%)投资(亿元)
1978 3624.1 11.7
1607.0
13.6
1979 4038.2 7.6
1769.78.8
1980 4517.8 7.8
1996.59.3
910.9
1981 4862.4 5.2
2048.44.3
961.0
1982 5294.7 9.1
2162.37.8 1230.4
1983 5934.5 10.9
2375.6
11.2 1430.1
1984 7171.0 15.2
2789.0
16.3 1832.9
1985 8964.4 13.5
3448.7
21.4 2543.2
1986 10202.2 8.8
3967.0
11.7 3120.6
1987 11962.511.6
4585.8
17.7 3791.7
1988 14928.311.3
5777.2
20.8 4753.8
1989 16909.2 4.1
6484.08.5 4410.4
1990 18547.9 3.8
6858.07.8 4517.0
1991 21617.8 9.2
8087.1
14.8 5594.5
1992 26638.114.2
10284.5 24.7 8080.1
1993 34634.413.5
14143.5 27.3 13072.3
1994 46759.412.6
19359.6 24.3 17042.1
1995 58478.110.5
24718.3 20.3 20019.3
1996 67884.6 9.6
29082.6 16.6 22913.5
1997 74772.4 8.7
31752.3 13.1 24941.1
1998 79748.0*7.8* 35149.8**10.7**
28457.8*
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1981 5.5
198228.0
198316.2
198428.2
198538.8
198622.7
198721.5
198825.4
1989-7.2
1990 2.4
199123.9
199244.4
199361.8
199430.4
199517.5
199614.8
1997 8.8
199814.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9
*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日报》,1999.3.18
**《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综合司预测监测处,1999.2
经济周期就是结构问题。如果在经济的运行中能始终保持生产部门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生产部门和要素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动态结构平衡,那就不会产生经济危机。但事实上维持这样一种平衡是不可能的,所以会出现危机,只有通过危机,才可以达到暂时的平衡。我们的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平衡——不平衡之间循环,通过企业家的预期、决策,再加上社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个人经济行为,就出现了累进和累退的现象,从而形成周期。
我国改革以来,随着向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微观层次上的企业改革变得滞后了,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发生了较为尖锐的矛盾,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非均衡状态,这也是一种结构上的不平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过分膨胀,但实际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和社会实际产量都满足不了需求。这种供求结构的不均衡,再加上由此而产生的累积性和加速性以及政策调整的扩散效应,必然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改革以来每一周期形成的具体原因。
在1979~1981年这个周期中,主要形成原因是政策性调整所带来的扩散效应。由于在1979年我们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部分职工工资、减免部分农村的税收费用、试行企业基金制度等等,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而支出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于是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财政支出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导致经济片面增长。另外经济中各个部门的发展也不平衡,结构失调。在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大幅度上升,造成了经济过热。所以不得不采取政策来紧缩经济,使经济转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由此看来,1979~1981年的经济周期是与财政赤字密切相关的。
1982~1986年的周期中,经济高涨的时间比较长,幅度也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1981~1985年,经济持续高涨, 呈现一个加速增长的繁荣局面。但这种增长并不是靠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来实现的,而是投资推动的。大规模的信贷,同样产生了一个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就是这次周期的成因。
从1979年到1985年,国家信贷的放松,对个体工商户的鼓励政策以及企业自主权的扩大,都刺激了资金的需求,加剧了信贷规模的膨胀。1984年,国家银行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32.8%,比往年高出14个百分点;1985年的增长率也高达23.9%。1984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4.9%,1985年为49.8%,这些指标都明显偏高。种种矛盾累积在一起,导致了1986年增长率的下降。
1988年经济过热的原因是居民消费行为的突变,说是突变,其实也有因可循。由于连续的高通胀,使我国的消费者产生了通胀的预期。持续的高通胀使人们认识到:手头的钱表面上还是那么多,但能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与其存钱,不如买东西花了合算。所以,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仅为23.7%,比前三年的平均值低12个百分点,存款的增加额占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异常地比1987年低了4个百分点。 据推算,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要比正常趋势值少300个多亿, 消费额却是大幅度增加了。这种消费行为的突变直接引发了这次的经济波动。
自1991年至今的这个周期,1992年是经济发展的高潮。GDP 增长率高达14.2%,仅次于1984年的15.2%。1992年前后,经济呈现出过热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国家银行资金大规模以非贷款的方式流出,政府已不能通过金融手段来有效地控制市场货币流通量。这次过热与经济的市场化也有密切关系。金融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放松了对直接融资的管制,专业银行的自身利益显著强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这些变化导致资金市场的管理混乱,从而促成了经济过热。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经济又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市场需求不足,启动难度大;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运行质量不高;部分国企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尤其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发生了令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突然的变化,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如1998年增发1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财政赤字等。实践证明,这些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1998年GDP仍保持了7.8%的增长率。
以上我们分析了改革以来四次经济周期形成的具体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掌握经济周期产生的一般规律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针,来促使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可能消灭经济周期,但是采取适应性政策,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却是可能的,也是对经济有益的。
三、政府的宏观调控与个人的预期偏颇
纵观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的四次短期波动,不难发现:波动的幅度在加大。说明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促使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变政府的指令性调控为间接的指导性调整,按市场规律办事,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的周期性波动轨道。
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经济体制。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确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适度波动。根据固定资产的投资、建成、周转、更新之间周期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周期来订立一个适度波动的临界值,如固定资产更新密度、密集区、短缺指数等。有了这些指标,就便于考察运行机制的适应度。借助于国民经济活动有关指数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如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生产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货币流通量与工业总产值比例等一系列指标,可以确定宏观经济的适度界限。
第二,用宏观调控来控制经济波动的幅度,必须有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由于经济体制内部的固有矛盾,引起波动的主要表现是过度积累、过度投资、财政赤字、银行超支、货币过度发行、价格反常波动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只靠引入市场机制和扩大企业自主权不足以解决问题。在我国改革的进程中,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如何协调,用什么来有效控制微观经济运行,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宏观调控的方式。政府干预必须遵循两条原则:首先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政府只在市场力量不足以有效发挥作用时才进行干预。其次是防止“急刹车”和“强刺激”等大动作,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经济周期对个人预期的影响。
以第三个周期为例,即1987~1990年。这次经济波动是最典型的个人预期失误所引致的。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提高了人们对下一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人们就减少了储蓄,提高消费,甚至借钱去买当时还用不着的东西。社会总需求超常膨胀,而总供给并没有增加,必然使物价上涨,引发更高的通胀,这又使人们对通胀的预期进一步提高,并促使超前消费……,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于是1988年出现了抢购风。对通胀的预期过高,导致了人们经济行为的异常,从而引发了经济波动。
再看今年以来,为启动内需,银行及时推出了大额消费信贷业务,甚至有学者把消费者使用信贷的行为,提高到了“爱国”的层面上,认为消费就是“爱国”,今天的消费就如同昨日的储蓄一样,内含着崇高的信仰与责任质地。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措施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仍然是个人预期强烈地支配着其行为。
可见,个人经济行为异常,给市场提供了扭曲的供求信息,市场在错误的现象面前作出错误的判断,并随之进行错误的生产活动,最终造成市场疲软和经济下滑。这无疑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改革的深入发展。
改革以来的四次经济周期,反映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从这四个周期中,可以取得很多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改革的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我们相信,通过一步步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走向良性波动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