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学生心理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透视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弊病是“重文理而轻心理,重程式而轻创造”。常言说“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是一个人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心理素质占有极重的分量!中学生正是一只脚踏进成人世界,一只脚还留在童年幼稚,他们的心理既丰富又单纯,既爱思索又天真烂漫。他们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文章有共性亦有个性特征。深切体察中学生的心理,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基础。
回顾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让考生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说是切近生活了。但在阅卷中却看到“真中见假”现象,不少考生杜撰父母离异、双亲早逝,自己沦落为孤儿、以环境窘困来反衬自己性格坚韧。为蒙蔽评卷老师而“造假”,往往破绽百出。而今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鼓励考生大胆想象,编述故事,阅卷时却看到“假中见真”,考生们在编织故事、“想入非非”的同时,披露了自己的真实心理。
一.猎奇心理 中学生正是追求新奇、追求“刺激”的年龄,他们对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充满好奇心,所以一谈到移植记忆,首先要移植秦始皇、楚霸王、秦王李世民、康熙大帝等人的记忆,再就是巴顿、拿破仑、山本五十六乃至希特勒的记忆,总想当一回首脑,却未见有人移植普通百姓如郭橐驼、卖炭翁的记忆,可见他们对平凡的生活不感兴趣。
有些考生显然夸大了记忆移植的作用,描写由记忆移植产生的物种变异,经过移植的人竟蜕变为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蟑螂或一只苍蝇,甚至和鼠王争夺配偶,和其它蟑螂争夺爬高冠军,很有卡夫卡《变形记》的风格,这都说明想象力的丰富。
中学生们渴望知道帝王、总统们的大脑“黑箱”里装着什么,看似“猎奇”,实很正常。在我们的广播、电视和各种出版物就充斥着总统绯闻、后妃轶事……青少年耳濡目染,能不为之所动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们也只能在作文里加以抒泄。
猎奇反映了中学生对平淡人生的厌烦。剧作家胡可说:“观众爱看武松打虎而不爱看武松打狗,爱看木兰从军而不爱看木兰出嫁,爱看十二寡妇征西而不爱看十二寡妇上坟……”中学生对两点一线的生活普遍感到乏味,故借考卷来“传奇”。
二.逆反心理 由于平时学习负担重,作业压力大,记忆量大,所以考生普遍希望有一个轻松的环境。他们幻想通过记忆移植,把命题人的记忆移植到自己大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赢得高分,考入理想的北大、清华、得到各种荣誉,也免得整天忍受爸妈的唠叨。也有人想把著名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高斯的记忆移植给头脑迟钝的学生,同学间不再有灵鸟笨鸟之分,大家都成为记忆力超常的人,教师也不会再厚此薄彼,这是对平时老师有偏向的一种逆反。
这种逆反心理暴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暴露了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师希望自己所教的班级升学率高,以显示自己的“教绩”,而对“差生”则恨铁不成钢。所以现存教育制度是教师厚此薄彼的主要原因。岂不知这样做更刺伤了“差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三.补偿心理 所谓补偿心理就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渴望在幻想或理想中如愿以偿,求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很多同学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就把巩俐的记忆移给我,让我过一把当演员的瘾,或者移植某歌星、球星的记忆,圆自己当明星的梦。既不想付出“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又羡慕明星的“名利双收”,这是很多“追星族”的共同心理。还有一些同学想利用移植记忆当皇帝、总统,当权臣、贵戚,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这种权力欲的释放,正是对平日无权无势,或在学校不受重视的一种心理补偿。越是默默无闻的人,越巴望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其补偿心理往往更强烈。
四.宁静心理 有些同学感到在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充满竞争,渴望得到一个安宁的环境。他们希望把仇人之间的记忆取出,移植上朋友的记忆,世界上就不再有纷争、谩骂、哭泣,只有友谊。或者把和平观念移给战争狂,把好品德移给罪犯,把朱颖父亲的记忆移给克林顿,世界上就不再有刑事犯罪,不再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强权政治、弱肉强食,将充满公理、和平,我们的星球真成了“世外桃源”。
宁静心理产生于对“竞争”的厌倦,其中包含消极避世思想。应试教育是分数竞争,改成素质教育就没有竞争了吗?不是,到那时还有智商、情商方面的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失去动力,青少年应该有昂扬的斗志,以力争上游的心态来对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状。
五.悖论心理 所谓悖论,亦称二律背反。假如我们承认命题A 是正确的,但经过论证我们发现和A矛盾的“非A”也同样是正确的。A 就是一个悖论。有些同学在论述移植记忆所带来的后果时认为:记忆移植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经验,免去苦读的艰辛;但同时又失去了奋斗的乐趣,竞争的快感,而且还鼓励了懒汉思想。还有人说,知识产权是一种专利,如果可以随便移植,那不是一种惊夺吗?还有人想道:“马克思说,假如人人都成为哲学家,对德国就是一场灾难。如果人人都通过移植记忆而变得聪明睿智,他们能满足自己那点成就吗?能安于现状吗?他们必将争名夺利,互相残杀,世界岂不乱了套?还有人突发奇想:移植的手术费想来一定很昂贵,穷人移植不起怎么办?只好聚众抢银行,那不给社会带来灾难?更有人想:把男人的记忆移给女人,上厕所上错了怎么办?能不能闹出“同性恋”?
悖论是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看到了社会发展中的利害共生现象,看到了一种倾向中隐伏着的另一种倾向,这是辩证思维。对中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应予鼓励和扶植。
六.警世心理 某些学生作文中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警世思想。例如有一个学生写“我”通过记忆移植当了宋朝某太师的干儿子,于是蛮横起来,迫害那些嘲讽过自己的人,先以米里搅沙的罪名发配了米店老板,又以莫须有罪名杀了王县令。欺良压善,飞扬拔扈,不可一世。不久有当朝清官数十人联名上疏,龙颜大怒,将“我”斩首。然后写“我”醒悟:“我要是现在当了官一定当清正廉洁的好官。”
还有的套用“江郎才尽”的传说,写梦幻中有人给自己移植进许多科学家的记忆,并嘱咐希望好好利用。“我”立刻包揽了各科考试的第一名,集各种荣誉于一身,正当我忘乎所以之时,移植的记忆又被人收回,可还有一科物理没有考试,“我”慌了神。情急梦醒,醒悟之后,深感知识还得靠勤奋获取。
这种“喻世”思想是明显地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喜欢道德说教,往往讲惩恶扬善的故事。现代流行的一些侠义公案小说,基本上是此类故事的翻版,在其教化下青少年不能不受影响。
七.性心理 在作文中也反映了某些中学生朦胧的性爱意识。例如在梦幻中总有一个“美丽的女孩”或“美少年”为自己引路,把自己引入“太虚幻境”或现代化的手术室。还有的写自己的异性朋友遭遇不幸,失去记忆,于是忧心忡忡,继而想到可用移植换回爱的记忆。其实这都是性心理的表露。
有的写自己利用移植记忆而跨越时空,一睹古代美人西施姑娘、王昭君、杨贵妃的风采,这里有爱的遐想。还有的写通过记忆移植千年古尸楼兰姑娘借尸还魂,得以复活,然而她不羡慕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却非要通过时空隧道回到楼兰古国找寻情人。这表现了一种朦胧的爱情观。
八.彭斯克心理 所谓“彭斯克”现象,是指现实中本不存在的事物,或尚未出现的事物,人们却竭力证明它的存在,甚至夸大它所造成的影响。“记忆移植”目前只在小动物身上取得过成功。有的学生对此作了考究。1993年美国科学家沃特森研究了一项关于蜜蜂与苍蝇的记忆移植实验,他在两块玻璃板上分别放了一支花和一块小馒头。在放开两个小动物后,蜜蜂飞向花朵,苍蝇飞向馒头。然后将它们头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了移植,再放开它们,移植后的苍蝇却向花朵飞去,而蜜蜂则飞向了馒头。这就证明了动物间的记忆移植是可行的。1998年英国一位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的记忆的移植实验。他把一个16岁男孩与一个17岁女孩的记忆进行移植,实验表明,移植后的男孩与女孩对彼此的父母记忆产生变化,他们交换了彼此对父母的日常称呼。虽然这种现象维持时间很短,但此实验证明人与人之间的记忆移植并非不可能。有些学生在作文里详细描写记忆移植的手术过程,有的还写出自己被移植后的感觉,写由移植引起的生理变化,不但能改变性别,年龄,甚至改变了物种。他们把这一切说得煞有介事,并对这种种荒诞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其实,作这种彭斯克的论证都是徒劳的,没有说服力的,而且也偏离了题意。从心理学角度说,青少年有好奇心,他们对每一种科学的假说都想验证一下,不管自己的论证阐释有多少科技知识。
今年高考作文是一只万花筒,它提供了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丰富资料,研究这些“资料”,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指导学生作文很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