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台金融比较研究_金融论文

沪港台金融比较研究_金融论文

沪、港、台三地金融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香港、台湾是我国最发达的,相互之间经济联系紧密、但又是各自独立的经济体。上海是大陆经济的中心和龙头城市,雄心勃勃地要在下世纪重建其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在其回归中国以后,努力巩固和发展它已经取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台湾则几乎与上海同步启动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中的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在一个中华经济圈内将出现三个金融中心并存的局面。本文将对沪港台建设国际中心的做法做一个比较研究,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提供港台的经验,以及为如何处理上海与港台之间的金融关系作基础性的工作。

一、上海:雄心勃勃地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是昔日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业也已经有200 多年的历史。1796年就有钱庄106家,并成立了银行公所, 开展存放款和汇兑业务。1911年时全市有外资银行27家,各种金融机构汇集,是当时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据1946年的统计资料,上海的银行,钱庄的存款总额占全国银行和钱庄存款总额的45%,不仅巨额资金在此集散,吞吐,而且全国借贷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也以它为转移。上海还集中了数量众多,业务发达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票号、钱庄、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成为拥有庞大金融体系的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历史给上海积累了金融意识、金融人才等宝贵的金融资源。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的金融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金融机构迅猛增加,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上海证券市场现在已经接近有数百年历史的国外证券市场的水平,已经形成了高效准确的电脑交易过户一体化系统,建立了便捷的中央结算制度,先进的无票交易,快速的市场行情转输系统。世界证券界高层认识评价说:2010到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证券市场。

90年代,中央提出开发和开放浦东,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上海在金融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之中。外滩和陆家嘴金融区已经初步具备世界一流的金融设施和规模。浦东率先实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国家也已经开始实行外商投资企业银行结售汇,实现人民币经常性项目的可兑换,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一些全国性的金融设施纷纷落户上海。

当台湾在规划亚太金融中心,希望在未来五年内把世界前100 位银行都吸引到台湾来设立分支机构时,上海已经是外资金融机构群雄逐鹿的战场,世界前50位的银行几乎都落户上海滩,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正为上海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务抓商业机会作准备。

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每年都要举行国际企业家市长咨询会议,广泛邀请国际著名专家,为上海出谋划策。上海市政府还投资建造了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为上海的改造节省了100年的时间。1999 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将投入运营,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经贸中心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大门。

然而上海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以前还难以成为多功能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有关的金融立法、监管制度、人才和市场运作机制最近才重新建立,在未来一段时间上海金融业并不容易赶上香港的水平。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大陆在1994年才开始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这种改革尚需时日。目前,跨行政区域的银行业务范围的改革刚刚起步,上海的银行业务范围有可能覆盖江苏、浙江,上海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立。此外,上海在银行的服务范围、素质、电脑化及自动化程度,各种有关专业人才,英语的使用,立法监督制度方面与香港都有较大的差距。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还不成熟和规范。

第二,香港:需要巩固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沪港台三地当中,香港无疑是一个已经建成的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自由度,是最开放的自由港。联系汇率制度和三级银行制度是香港金融体系中的两大支柱。联系汇率制度在历次的国际金融风波当中,为稳定香港的金融和货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香港货币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制度化的体现。香港另一个金融制度是三级制的银行制度,它按照挂牌银行的资产来确定其营业的范围和等级,这样就保障了金融业内有序规范的竞争和发展。其他还有香港政府的自由经济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令香港在亚太地区的地位非常突出。尤其表现在金融方面,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第八大世界股票市场,仅此于日本,还是第五大外汇市场。

香港不仅是中国大陆的门户,促进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近年来,内地企业到香港股市上市发行股票,受到良好的效益,内地和台湾在香港设立了许多金融机构,为两岸三地提供金融服务。

香港回归以后,在《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方针的保障下,加上香港原有的世界一流的金融软硬件条件,良好的经济表现和雄厚的外汇储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即使在东南亚和全球股市风波的冲击下,虽然股市大幅下降,但是其金融体制和联系汇率并未受到影响,显示出其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特点。

但是,香港也是有自身的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一,香港能否充分发挥“中国因素”的正面效应。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那种完全靠开放自由吸引资金的金融中心正在衰落,只有以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为依据的市场才能拥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内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对外资的巨大需求都是香港可以拓展金融业的强劲动力。第二,香港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和改造,才能迎接其他金融城市的挑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性国际金融机构都把香港列为最自由的经济体,反映出香港营业环境的综合优势。但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是受到来自新加坡等金融城市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竞争中占领先的地位关键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不断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界的主要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香港还有潜力可挖。其次是降低交易成本,首要的是降低高昂的租费和薪金,香港的房租是世界上最贵的,比伦敦高出20%,劳动力成本上升,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比新加坡高出30%。再次,香港还必须大力完善香港现行的金融体系。香港的金融体系还存在许多缺陷,如香港的银行业长期保留内部秘密储备,而一些金融先进的国家的银行是普遍公开财务帐目的。香港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雏形阶段。一级市场发行量不足,二级市场买卖呆滞,香港的资本市场虽然活跃,但是,资本市场的容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容,还缺乏信用评级制度,缺乏中央银行结算系统,投资者过于集中等等。这些表明香港的金融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系统,才能使得香港的金融业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三,台湾:举步维艰的亚太金融中心计划

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中有一个要把台湾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在近期内台湾仍然将维持“境外完全自由,境内逐步开放,以兼顾金融稳定”的做法。台湾当局将岛内的金融部门逐步国际化,提高本地银行处理国际金融业务的技能,对以台湾为基地营运的公司的区域金融需求提供更佳的服务,并用以下办法,逐步强化台湾在亚太地区金融业的角色:第一,逐步解除对岛内银行业务市场的管制,第二,改善本地银行的营业水平,第三,放松目前限制外商金融机构来台设分支机构的规定。提供“国民待遇”给外商银行。

台湾当局计划把台湾发展成为区域筹款中心,为此,他们拟定了进一步放宽境外金融中心发展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币存款,鼓励并促进本地银行拓展在外汇拆借市场的活动。长期计划是推动本地债券市场现代化,吸引国际金融中介机构(经纪人,股票承销商,交易商)入岛,吸引本区域债券来台发行,鼓励使用台湾的存托凭证来进行区域筹资,还将在适当时机,吸引本区域知名的公司来台湾发行公司债券,鼓励发行跨境股票。一旦境外证券被允许在台湾证券市场上市,将允许境外借款人汇出在台湾筹得的资本,也将逐步对外资开放台湾的资本市场,减少和取消对组合外资的限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来台湾买区域证券和债券。鼓励使用台湾存托凭证(TDR)进行跨区域筹资。 一旦开始通过债券进行区域筹资,台湾将调整TDR的发行条件、 准许区域发行人通过此工具进入台湾市场。目前,只有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上市的公司被准许在台湾发行TDR,以后这个范围还要扩大。

而台湾当局认为台湾最具有长期机会的是能够成为区域资本市场的筹款中心。因为在其他金融领域(如资产管理,外汇和同业拆借市场)台湾无法取代香港和新加坡的地位。本区域的资本需求越来越大,这些资本是用于区域内跨国投资,基本建设投资,股份公司股票上市等用途。尽管银行可以做贷款业务,但是,这还不够,只有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大规模的资本需求。台湾在这个资本市场方面较之香港和上海是有优势的。台湾本身就拥有大量的资金可供投资。

台湾当局的目标是外汇完全自由化,金融税制和法令与国际惯例接轨,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吸引国际知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来台湾设立分支机构;岛内银行体质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向海外发展,建立全球性金融网络,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使社会民众可以享受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服务。金融中心以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会区为主。

台湾当局为了推动其国际金融中心的计划,1995年专门指定“中央银行”为统筹推动单位,“中央银行”则召集相关单位成立金融中心分工协调。

台湾的金融中心与其他五大亚太营运中心息息相关。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目前台湾对外的金融市场尚无规模,金融市场限制多,行政效率还没有上海高,更不能与香港比,而且近年来岛内金融舞弊丑闻和金融风暴不断,两岸关系还没有正常化,李登辉“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使得台湾亚太金融中心计划失去了大陆这块腹地,最近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涉及台湾,造成台湾股票和外汇大量的损失,它的亚太金融中心计划一再受到挫折和打击。

四、沪、港、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在一个中华经济圈内要同时出现和并存三个国际金融中心,这自然引发如何处理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定位和相互关系的问题。

从上述的沪港台三地发展金融中心的过程来看,三地有很大的区别。根据资金的流动方向,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划分为吸收式、融资式以及转移式。吸收式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中心吸收境内资金向境外散出,融资式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吸收境外资金进入该中心,然后这些资金再向境内扩散流动;转移式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吸收境外闲置资金,再向境外需要资金的地方流出,显然,上海与香港和台湾的功能不同,上海属于融资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服务大陆地区,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资金缺口一直制约经济的发展。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国内经济建设融通资金,吸收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因此,中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决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当是一个融资式的中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本身对资金的需求就很大。上海市的基础建设要达到国际标准,仅电力一项,从1994年到2000年 ,就需要投资250亿元,而目前上海的电力建设资金每年仅6.5亿元,与平均每年需要30—50亿元的水平相差甚远。此外, 浦东开发的资金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据估计,浦东开发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投资平均在2—3 亿美元。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也需要注入资金2500亿— 3000亿元。如此每年近千亿元的资金需求量,单靠国内资金是不够的,必需发挥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吸收外资,支持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香港和台湾是已开发的经济体,他们都拥有大量闲置的资金,而两地的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资金在当地都无用武之地,为了追求利润,两地的资金都向外流动,最主要流向祖国大陆,这使得港台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为吸收式金融中心。香港以其健全的法制,政府积极的不干预政策,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海外的资金和金融机构进驻香港,外资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大陆的跳板,这些外资又会同港资一起流出香港,其目的主要也是中国大陆,因此,香港也是转移式国际金融中心。如上所述,台湾建设的亚太金融中心的定位与香港不同,台湾在许多金融领域无法与香港比拼,它的主攻方向是今后建成亚太资本市场中的筹款中心,它主要通过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到台湾来从事区域资本筹集的活动,来带动亚太金融中心的建设工作,但是,这个筹款中心所筹集得到的资金主要不是流向岛内,而是岛外,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祖国大陆是本区域内与台湾最接近,经济联系紧密,也是最大的资金需求市场,从台湾出来的资金最多地应该是流向祖国大陆。外资金融机构之所以到台湾来营业,主要是面向中国大陆的。所以,台湾也是属于那种转移式的金融中心。

五、沪港台三地的金融关系

在讨论沪港台金融关系这个问题以前,先要对这三地历史的,现状的和未来的经济关系作一个评估。

我们以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作为考察两岸三地经济关系的时间起点。总的来讲,两岸三地的经济关系将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两岸三地经济关系以贸易为主,80年代上半期最为典型,中级阶段则以投资,产业合作为主,这种趋势在90年代方兴未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当长的发展时间。高级阶段将出现金融合作特征。金融成为两岸三地之间的经济关系的龙头和纽带,带动整个中华经济圈的整合,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加强沪港台三地在金融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是两岸三地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其功能是为上海、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吸收和融通资金,港台两地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外汇,这种金融方面的交流与联系可以为祖国大陆更好、更有效、更快利用港台资金创造条件,香港还有优秀的国际金融人才、经验、管理和信息,这些都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所缺乏的软件,通过与香港合作,上海可以获得这些软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上海乃至内地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香港的金融业的扩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台湾也可以利用上海在祖国大陆的金融中心的定位为剩余的台资找到一个集散地,更有效便捷地在祖国大陆投资。台资银行迟早要进驻上海,既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又能够在大陆占有一块金融市场。目前李登辉出于分裂中国的目的,实行的“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限制了台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延误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时机。因为两岸关系紧张,外国金融机构不愿大规模地进岛营运,由于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台湾的金融机构也不能来祖国大陆营运,这样对台湾的损失是严重的。从台湾本身经济发展出发,台湾工商界已经强烈要求改变“戒急用忍”政策。

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中华经济圈内三个关税区都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三地将逐步向外部世界开放市场,金融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单凭一个地方的力量是难以抵挡这种市场开放和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如果两岸三地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就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两岸三地金融机构可以加强合作,确保在对外开放以后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不被人家挤跨。

香港和台湾金融国际化、现代化和自由化方面都走在上海的前面,上海还停留在金融改革和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改革的核心是逐步试行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和金融国际化。在此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银行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人民币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对外资银行的引进将根据WTO 的规定,按照我国的国情及金融改革的深化稳步进行,在适当时机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给在华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推进中国的金融国际化。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努力与国际金融的先进水平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接轨。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上海的金融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港台两地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与港台两地在金融方面交流和联系。

具体来说,目前上海可以向香港学习金融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香港金融市场交易条例”就是一部完备的金融法规,对于建设上海金融市场有借鉴意义。随着上海企业改革的深化,上海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到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既为企业筹集资金,又为扩大香港的证券市场的规模作出贡献。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是迟早的事,在开放人民币业务和市场方面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台资和港资金融机构,然后对它们开放一些金融业务,待累积经验后再对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台资金融机构应该尽早登陆上海,一方面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上海可以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培养国际金融人才,金融硬件和软件建设等方面与港台金融业加强合作。

标签:;  ;  ;  ;  ;  ;  ;  ;  ;  ;  

沪港台金融比较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