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广宇
(大庆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 大庆 163111)
【摘要】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分别为A组A级21例,B组B级20例,C组C级21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项目包括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比较4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P<0.05);A、B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其他A、B组(P<0.05)。对照组、A组、B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C组纤维蛋白原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P<0.05)。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按照对照组、A组、B组、C组顺序依次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纤维蛋白原变性可能始现于病变早期。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关键词】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凝血四项;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077-02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受到损害,合成、分解功能下降,致使机体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系统发生紊乱。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纤溶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A组A级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4~76岁,平均(52.5±12.7)岁;B组B级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4~76岁,平均(54.2±10.4)岁;C组C级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4~76岁,平均(56.5±11.6)岁。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0.9±13.8)岁.
1.2 检验方法
凝血四项选择法国思塔高stacompact 血凝仪。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采用凝固法。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测定采用金标斑点法。
2.结果
A组凝血酶原时间(15.74±3.22)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3.45±8.36)s、凝血酶时间(18.06±2.13)s、纤维蛋白原(2.55±0.76)g/L,D-二聚体(0.72±0.36)mg/L。B组凝血酶原时间(16.63±3.74)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5.73±9.08)s、凝血酶时间(20.48±2.32)s、纤维蛋白原(2.62±0.72)g/L,D-二聚体(2.74±0.73)mg/L。C组凝血酶原时间(20.75±4.07)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7.50±10.31)s、凝血酶时间(23.16±2.62)s、纤维蛋白原(1.72±0.82)g/L,D-二聚体(3.70±0.98)mg/L。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2.42±2.76)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0.65±6.84)s、凝血酶时间(15.75±1.79)s、纤维蛋白原(2.68±0.67)g/L,D-二聚体(1.23±0.19)mg/L。4组中,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P<0.05);A、B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其他A、B组(P<0.05)。对照组、A组、B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C组纤维蛋白原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P<0.05)。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按照对照组、A组、B组、C组顺序依次升高(P<0.05)。
3.讨论
肝硬化除外肝细胞受到损害外,血管内皮细胞也处于微炎症状态,故一方面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量减少,另一方面凝血因子的消耗增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少时凝血酶原时间会延长;内源性凝血因子Ⅺ、Ⅻ、Ⅳ、Ⅷ的减少可导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延长[1]。本研究中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最短,A、B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提示肝硬化早期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内源性凝血因子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时才发生变化。
凝血酶时间变化主要与纤维蛋白原有关,纤维蛋白原变性或减少均可得导致凝血酶时间的延长[2]。本研究中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A、B级时,血中纤维蛋白原与健康者差异不显著,而凝血酶时间水平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依次升高,提示在Child-Pugh分级A、B级时,肝细胞具有一定代偿能力,维持纤维蛋白原总量平衡,但已经出现纤维蛋白原变性。
D-二聚体为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因含γ链相连的2个D片段[3]而得名。D-二聚体作为体内纤溶系统指标,其升高提示机体存在高凝状态和(或)继发性纤溶[4]。本研究结果显示D-二聚体按照病情严重程度依次升高,提示肝硬化患者体内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总之,肝硬化患者外源性凝血因子先受到影响,纤维蛋白原变性可能始现于病变早期。纤溶程度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参考文献】
[1] 吴秀继,唐爱国,邓碧兰等.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755-756.
[2] 邓碧兰,庄燕玲.肝病患者出凝血四项和D-D的检测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3] 李晓斐.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产物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8):853-854.
[4] 姜仕柱,罗和生.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论文作者:隋广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
标签:凝血酶论文; 凝血酶原论文; 时间论文; 肝硬化论文; 凝血论文; 纤维蛋白原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