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新农村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重大问题论文,纪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中国的革命从农村开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鲜明地提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清醒把握,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
实现跨世纪目标的必然要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兴,百业兴。农业稳,全局稳。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召开的55次全会中,就有13次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改革开放20年中,着重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并作出重要决定的中央全会就有4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到各地讨论和试行,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开创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
2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2000亿公斤,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90元,与1978年人均134元相比,增加了14.6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7年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3亿人。我国农村正经历由温饱到建设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20年来,在党的领导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亿万农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和创造,系统地总结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党的十五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作出决定,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推动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最好纪念。
作为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面对当前和未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他认为,经济和社会要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其中包括9亿农村人口要实现小康目标并使生活变得更加宽裕,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就难以实现。近几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形势好,各方面的工作都相对顺利;农业如果出问题,各方面工作都会增加难度,一些本来不那么突出的矛盾也有可能变得尖锐起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江泽民指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全党必须统一思想,予以高度重视。
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近些年,由于中央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工作,调动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出现了比较好的形势,连续3年获得好收成,从而保证了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在罕见的洪涝灾害面前,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战胜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好形势,党中央也清醒地看到,制约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因素还不少。我国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是不可能改变的。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的矛盾,对我国农业发展所构成的挑战将会越来越严峻。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同时,我们国家正处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把握不好,一些地方很容易出现忽视农业、削弱农业的问题。
农村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些地方党的农村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少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使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影响了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基层干部的政策和法制观念淡薄,作风简单粗暴;一些地方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不好,封建迷信和一些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清醒的认识产生科学的决策。党中央认为,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农业和农村不能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下决心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在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扩大内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有12亿人口的大市场,特别是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上来,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并实现更大发展,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对于缓解当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共识逐渐形成: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首先把农业农村问题进一步解决好,不仅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能为完成其他各方面的任务打下好的基础,对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一句话,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并作出相应的决定。其意义非同寻常。
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决定》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十五届三中全会议题确定后,中央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今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由20多位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组成的文件起草组,开始了紧张的起草工作。
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上就文件起草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整个起草过程,一定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系统地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深刻理解农村深化改革、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意义,真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文件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指出,文件的起草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要充分认识到,起草好这个文件,是把十五大精神,把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宏伟任务,具体落实到农村工作中去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要根据十五大精神,深入研究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搞出一个对农村改革的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
江泽民强调,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问题:第一,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来统领整个农村工作,体现农村工作一切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的原则;第二,要保持农业和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政策,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第三,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力研究解决新问题,文件要有现实性。江泽民希望起草组把几个涉及农村全局和长远、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写清楚,写出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件,为农村工作开创新局面起到指导作用。
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整个起草工作定下了基调。
此后的几个月里,起草组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反复讨论,反复研究,反复修改,八易其稿,并先后多次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
与此同时,江泽民总书记带着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从春到秋,先后赴重庆、江苏、新疆、安徽、上海、浙江等地农村调查研究。9月25日,江泽民在安徽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方向,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等问题。江泽民在安徽的重要讲话,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8月31日,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印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各地各部门收到文件后,充分发扬民主,及时组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面对世纪之交,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主题选得准,时机把握得好,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征求意见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9月11日,中共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主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组也通过座谈会和其他方式,听取了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的意见。
中央对各方面的意见高度重视,责成起草组认真研究吸取。起草组逐条研究,对《决定》征求意见稿作了认真修改。9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修改,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讨论稿。
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有关负责同志在会议讨论时普遍认为,决定草案主题鲜明,内容全面,论述深刻,政策措施符合实际。同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又对决定草案进行了修改补充。10月14日,全会一致通过《决定》。
全会通过的《决定》先后数易其稿,广泛吸收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决定》的形成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过程,它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吹响了继续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鲜明主题。
《决定》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览全文,人们从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动摇;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
20年来,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政策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
《决定》在总结农村改革2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目标,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下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奋斗目标,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有了这个目标,就能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决定》提出了必须长期坚持的十条方针。这十条方针,是对20年来我们党在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方针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回顾20年农村改革的历程,可以说,农村改革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的创造;每一项农村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建立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是农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高。
“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都是党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以三个“伟大创造”,来总结20年里中国农民的成功实践,这是党对亿万农民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首创精神的充分尊重、肯定和高度评价。
《决定》还对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把农业科技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乡镇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新高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增强全民族的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兴修水利这件安民兴邦的大事抓紧抓好;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
…………
这些政策措施的提出,无疑将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
路线方针确定后,最根本的是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去贯彻落实。《决定》要求继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2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农村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原则,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从此在全国兴起。
20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系统总结20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的关键时刻,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揭开了改革的序幕,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条件下,在世纪之交吹响了继续向农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动员亿万农民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这两次三中全会,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它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江泽民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