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种历史观共舞探究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兼评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观论文,历史论文,江苏论文,四种论文,共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是在江苏实施高考新方案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富有明确导向意义的一份有质量、有分量、有难度的高考卷。其最大特点贯彻了能力立意的原则,在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考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一改几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平实、浅显的风格,十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选择题中有部分题目考查很细、选项的迷惑性很大,尤其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核(有4道选择题考核了时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识别、判断能力。在材料题方面,立意新颖,试题灵活,设问科学,注重了对学生理解、分析、联系、比较、运用等诸多能力的考查,并紧密结合热点问题,如民族关系、中日关系、体制改革等。对选修内容的考核,均要求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教材,需要学生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纵观试卷,再一次引导历史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要会“教教材”,更要教会学生“用教材”,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另一重要的特色就是融入了当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实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年鉴派史观“共舞”的现象。这种导向,要求中学一线历史教师要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新的史学观念,尤其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分别设计唯物史观专题、文明史观专题、全球史观专题、年鉴派史观专题,以应对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历史命题的“共舞”,提高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共舞:四种历史观交相辉映
一、关于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社会形态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交替等。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许多试题都直接涉及到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例如选择题第5题(【例1】),考生如明确张之洞的地主阶级属性,就可以排除A选项,根据题干就可以排除B、D选项,正确答案为C。再如选择题第7题(【例2】),从图片的“人头猴身的达尔文”可以看出这是对进化论的污蔑,再分析选项中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应为选项D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严复。再如选择题第13题(【例3】),根据题干中所提示的古罗马奴隶社会的性质,奴隶主阶级不会去改善奴隶处境,可排除选项③,正确答案为C。
【例1】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例2】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如果看到下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D.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例3】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关于全球史观
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其1955年出版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首度提出了“全球史观”的概念。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则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1966年出版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付梓问世以来,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
在我国,较早提倡全球史观的学者是吴于廑教授,由他主编的《世界通史》,正是依照全球史观编撰而成的。
全球历史观是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它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主要包含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历史的整体性。全球历史观是整体观,它强调对历史考察、分析的着眼点应当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这也正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二是历史的联系性。全球历史观是联系观,它强调世界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三是历史的公正性。全球历史观强调客观、公正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1]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许多试题都涉及到全球史观。其中选择题第14题(【例4】)就引用了全球史观大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作的材料,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工业革命以及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例4】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无独有偶,江苏卷主观题第23题(【例5】)同样涉及了全球史观。本题重点考查了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学习并不断优化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在于说明,世界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推进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例5】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三、关于文明史观
较早提出文明史观的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国际上系统阐释这一史观的是汤因比和布罗代尔,汤因比于上世纪初发表的《历史研究》,成为研究文明史观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马克垚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他在其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导言”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是以各个文明作为自己的研究单位以及反映各个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过程的。”[2]在这本书中,马克垚教授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从横向角度又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观点。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学者黄牧航认为,文明史观包含以下基本要义:文明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单位就是文明。如按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根据地域可分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如按宗教特色可以分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道教文明等等。同时,文明史观还强调文明是长时间的历史变迁,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强调历史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强调文明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3]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许多试题都涉及到文明史观。其中选择题第12题【例6】就考查了东西方奴隶社会精神文明的差异性。同样是奴隶社会,东西方思想巨人的主张却不尽相同。
【例6】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主观题第24题B题(【例7】)则考查了对拿破仑和华盛顿的评价问题。该命题立意在于说明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历史人物总是受时代文明制约,同时,历史人物又推动时代文明的发展,历史与英雄人物在相互影响中走向了“和谐”。
【例7】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此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此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四、关于年鉴派史观
现代国际史学的发展与法国年鉴派的功绩是分不开的。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被看作年鉴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但年鉴派第三代史学家称他们自己为新史学派。
雅克·勒高夫参与主编的《研究历史》和《新史学》两本著作,体现了第三代年鉴派即新史学派的史学观念。年鉴派史观具有以下“三新”的特点:一是新认识。明确提出历史研究是经过史学家的主观意志和认识水平来完成的,这是史学认识论上的一次重大转变。二是新角度,即认为史学在研究方法上要与各种社会科学相互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是史学的定量分析法。三是新对象,即长期为传统史学忽视的领域也成为年鉴派史学家关注的对象:气候、民俗、人体、心态、神话、饮食、文学、艺术等。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试题突出体现了史学界这一新的研究态势,其中主观题第21题(【例8】)就引用了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中的一段材料,并考查了戏曲发展的原因、功能以及史学研究的新变化,体现了年鉴派史学研究要有新角度、新对象的主张。
【例8】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对策:四种历史观同步渗透
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相应的变革。尤其是高考历史复习,更应该适应新的史学观念、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及新的高考命题趋向,以便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既要“埋头推车”,更要“抬头看路”。那么,路在何方呢?
一、吃透历史课程新理念
试卷命题的变化,其依据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已经多角度阐释了历史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六个关注”上:一是关注“历史育人观”。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因史制宜”,全面发挥高中历史的育人功能,“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4]二是关注课程的时代性。新课程强调与时代同步,传播与今天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从历史中感悟出对今天生活有用的东西,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三是关注课程的多样性。新课程实现了“一纲多本”,一再强调“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四是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是关注评价体系的创新。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六是关注学生发展。要通过历史教学,关注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追踪历史研究新成果
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和高校史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大学教师研究史学,中学教师教学史学,但高考命题基本上由高校教师组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史学研究的成果往往通过高考命题的途径逐步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思路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的必修课”。另一方面,追踪、运用史学新成果,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教材对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一般情况都不给统一的、毋庸置疑的历史结论。其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也是多种历史观。首先是唯物史观,它强调“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是全球史观,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新课标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还强调要培养学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些,恰恰也是全球史观所强调的。第三是文明史观,新课程必修课部分就是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编写的,在课程标准中,也处处体现文明史观。例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强调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第四是年鉴派史观,年鉴派史学是近年来世界流行的史学研究学派,该学派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提倡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倡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这些,都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复习中逐步体现和渗透。
三、优化历史复习新设计
四种历史观同步渗透,这首先应该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因篇幅所限,本文着重阐述高三历史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的专题设计,通过优化专题设计,渗透各种历史观,让高考历史复习具有更鲜明的历史观取向。
这里,仅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年鉴学派史观为例:
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可以设计专题:(1)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2)近代列强侵略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3)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关系的嬗变;(4)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的演变;(5)全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6)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近代化;(7)世界潮流中的中国政治近代化;(8)世界潮流中的中国思想近代化;(9)全球视野中的科技进步;等等。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可以设计专题:(1)古今不同政治文明及其贡献(古代希腊、罗马、中国;近现代中国、英国、美国、德国);(2)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3)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飞跃(含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4)农业文明时代的精神文明;(5)工业文明时代的精神文明;(6)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7)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8)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等。
以年鉴学派史观为指导,可以设计专题:(1)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生活习俗的变迁;(2)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3)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变迁;(4)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动力、交通工具、人们生活、环境保护的影响;(5)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等。
史学研究及高考历史命题的改革,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适应这种变化,勇做一名“弄潮儿”,在这长河中扬帆起航。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耕耘的艰辛,定会在收获的季节足额兑现快乐。
标签:高考论文; 全球史观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年鉴学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文明史论文; 历史学论文; 江苏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