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中心血站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以提升血液样品的合格率。方法:分别抽检我科2000-2006年及2007年-2014年血液样品各1300份,列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血液样品合格率。结果:对照组1300份血液样品的合格率为86.77%,观察组1300份血液样品的合格率为99.46%,对比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增强环境、设备管理及废料管理,是防止暴露,降低感染率,提升血液样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血液感染;成分科;制备;质量控制;管理
[Abstract]objective:Blood component preparation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to enhance the qualified rate of blood samples.method:Are sampling in our department from 2000-2006 in 2007 -2014 and blood samples of 1300 copies each,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blood sample pass rate.result:The control group of 1300 blood samples of the qualified rate is 86.77%,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300 blood samples of the qualified rate is 99.46%,the comparison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1).Conclusion: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operating personnel,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enhance the environment,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waste management,is to prevent exposure,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th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blood samples.
[keyword]blood infection;composition department;preparation;quality control;management
一直以来,血站成分科作为血站最具感染风险的科室之一,担负血液成分制备与隔离放行的重任,期间,全血从入库、分离到放行,多个环节贯穿始终,势必会出现被感染的风险[1]。为降低感染率,规避因操作不当造成血液样品遭受细菌入侵的现象,我科总结2006年以前的管理实践经验,并于2007年在此基础上实行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现作详细要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抽检我科2000-2006年及2007-2014年血液样品各1300份,列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血液样品均在常规管理措施下实行入库、分离到放行,观察组的血液样品均在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相关措施下实行入库、分离到放行。
1.2 方法
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血站管理“一法两规”,要求血站成分科将“安全、卫生质量”纳入感染控制范围,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我科谨遵该法规的规范要点,结合对照组血液样品制备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环境设备及血液分离的管理中暴露的缺陷,特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质量控制措施,而观察组按照系统性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2.1 操作人员管理
成分制备人员处于血液制备的第一线,位置特殊,工作繁重,加之质量安全意识不足,无菌观念薄弱,容易造成血液感染现象。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应用,对操作人员提出了如下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严格遵照血液制备操作流程;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准确把握血液交接、制备、储存、抽检、合格放行各个环节[2]。
1.2.2 环境及设备管理
血液制备前,调节室内环境温度至适宜,以免病原菌、尘埃粒子附着于空气、物品及器械表面,直接导致分离中的血液遭受感染。血液制备结束后,对操作台、地面、室内空气环境,乃至所使用的相关物品及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完毕后,并对消毒程度进行评估。定期检查血液制备相关耗材的有效使用期限,观察耗材外观是否出现异样,同时,一旦发现有液体混浊、表面微渗及破损现象,立即予以清除更换。
1.2.3 血液分离管理
白细胞过滤、配平离心、洗涤、冰冻解冻、血液成分转移、分装入袋,以及确保血液入袋后,血液成分与标签条形码一致,是血液分离过程中的关键要点,血液分离后,对血浆病毒要做到有效灭活,灭活时所用的耗材应行开放式穿刺衔接;对分离产品进行封口断离,封口需采用热合方式;封口无误后,行储血保存,保存前,评估储血设备的安全性[3]。以上每一项环节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并在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严格规范每一项操作,相关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得有职业暴露以及因安全意识不足导致标签与血液成分不一致的现象发生。
1.2.4 废料管理
血液制备结束后,对血液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实行统一妥善管理。废料产生途径包括过滤、转移、洗涤。血液中难免含有大量杂质,通过过滤,杂质与有效的血液成分被分离,期间需运用到白细胞过滤器;血液成分经分离后,分装入袋过程中,转移袋及转移管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对分离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质性废料,如过滤器、转移袋、转移管等一律装入黄色包装袋中,袋子表面应标有“医疗废料”字样,入袋后,于包装袋3/4处紧扎袋口,以防废料溢出[4]。对特殊废料,如针头,应置入指定的锐器盒内。经检查后,质量不达标的血液,率先采用高压固化,随之入袋,并清点交与专人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进行数据处理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9.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表示两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品合格率
对照组通过常规质量控制措施,合格率为86.77%,而观察组通过系统性质量控制,合格率为99.46%。观察组更优(P<0.01,X2=163.34)。
2.2 标签条码一致率
对照组的一致率为80.69%;而观察组的一致率98.92%。观察组更优(P<0.01,X2=236.01)。
2.3 操作人员暴露率
对照组的暴露率为1.77%,观察组的暴露率为0.46%。观察组更优(P<0.01,X2=8.63)。详情如表1所示。
2.4 消毒不彻底情况
经调查发现,对照中出现136次消毒不彻底现象,发生率为10.46%;观察组中出现24次消毒不彻底现象,发生率为1.84%。观察组更优(P<0.01,X2=83.54)。
2.5 未执行率
经调查发现,对照中出现18次未按照血液制备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未执行率为1.38%;观察组中出现4次未按照血液制备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未执行率为1.84%。观察组更优(P<0.05,X2=8.98)。
2.6 废料管理不当
经调查发现,对照中出现13次废料管理不当,发生率为1.00%;观察组中出现2次废料管理不当,发生率为0.15%。观察组更优(P<0.05,X2=8.11)。
3 讨论
血液经血站成分科分离、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医疗系统中充当重要角色,血液在分离过程中,一旦遭受病原菌感染,只能成为废料被处理[5-7]。因此,血站成分科成为血液与医疗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血液在过滤、配平离心、洗涤、冰冻解冻、转移分装等一系列操作流程中,其质量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国家卫生部未颁布血站管理“一法两规”,要求血站成分科将“安全、卫生质量”纳入感染控制范围以前,血液遭受病原菌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8-10]。从2007年开始,我科据此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针对该措施,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防暴露。所有参与相关操作的工作人员需严格执行暴露防护要求,并做好详细的登记报告,操作时,使用暴露防护用品及应急药品,一旦出现暴露现象,立即采取暴露处理措施予以解决。(2)消毒。每日定时行常规消毒,所采用的消毒液为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并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分离储存设备除尘、清洗,采用浓度≥2%的戊二醛溶液浸泡止血钳、剪刀等器械,采用浓度为2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相关物品、地面、操作台行消毒处理。(3)废料处理。废料经处理后,应统一交与废料处置中心接收人员,交接内容包括废料名称、数量、重量、种类、来源等,并核对交接时间,最后交接人予以签字确认。
综上所述,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增强环境、设备管理及废料管理,是防止暴露、降低感染率、提升血液样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斯瑜.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管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3):87-88.
[2]周仲民.关于血站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623-1624.
[3]董国良.血站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和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S1):148-148.
[4]黄守民,刘宜仲,杨珊等.2007~2012年血站实验室ELISA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43-1144.
[5]曹志刚.血站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20-121.
[6]余涛.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75-76.
[7]武银花.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229-230.
[8]余涛.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75-76.
[9]王玉红.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差错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1):58-59.
[10]李晓宁,林松峰.成分制备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体验[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1039-1040.
论文作者:潘国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血液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成分论文; 废料论文; 血站论文; 率为论文; 样品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