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研究——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通信设备论文,制造业论文,产业升级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电工业发展迅猛,并在国产化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而通信设备制造业则在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突破。总结这两个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特点,把握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一些重大关系问题处理的经验与教训,可给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促进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一、我国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如何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
(一)准确把握市场,以差别化、市场细分化为特征的产品或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准确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从全球分工中找准自身的切入点。由于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相互关联的世界,再加上产业的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和转移规律,因此一国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世界范围来把握其发展和转移趋势。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正是在世界性的技术输出和产业转移趋势中,通过不断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才得以快速发展,迅速缩短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程控交换机由开发上的突破到形成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发达国家将通信产品的开发重点由程控交换机向移动通信转移有关。
二是把握竞争格局,根据自身实力,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和技术定位。比如在发展之初,我国家电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并以进口主要部件的加工组装起步,通过“于中学”,积累管理、生产和营销经验。当我国家电行业进入成熟期,这时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在海外诸多国家建立信息站和设计部,就地开发设计,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赢得了相当份额的国内市场和一定的国际市场。
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则在国内市场实施“以农村包围城市”或从“次级中心城市”进行突破的经营策略,在国际市场上定位于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切入点。在技术定位上,他们既没有超前地定位于赶超先进技术和追求国际领先,也没有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定位于跟踪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再开发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采取从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和突破有望的芯片设计入手,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实现多样化、专门化生产以满足细分市场。首先,我国家电企业通过提高国产化水平追求成本领先;然后针对细分市场、开发差别化产品。如电冰箱的生产在以成本领先占领国内市场以后,针对城市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坚持以无氟、抗菌为重点,不断推出新品种,推动城市电冰箱的更新换代。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海尔改造压缩机以适应低中电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其农村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在国际市场,为适合国际上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海尔率先推出无氟空调、MRV智能网络变频家庭中央空调等产品,投放欧洲后大受欢迎,使海尔空调产品出口率达50%。
(二)从技术引进起步,到自主开发立足:不断升级的技术水平
在技术升级方面,我国家电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的经验再次证明了一条被成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道路,即: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向实现水平分工迈进。
一是从技术引进起步,逐步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而进入成长时期则通过自主开发来提高附加价值,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家电工业从技术引进起步,在此基础上对引进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加快了我国家电工业的发展步伐,也使我国家电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短。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我国家电行业目前进入了以形成核心能力为主导的时期,技术发展也开始从引进型向开发型过渡。如我国电冰箱行业和空调器行业由于在压缩机这一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无氟替代等方面取得突破,能及时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动向,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了节能水平、促成了健康型冰箱与空调器的开发。由于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新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功能、造型及色彩的多样化适应了不同的居住条件与消费爱好。
在通信设备领域则是通过开发形成核心能力,并采取局部突破来带动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如程控交换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挥了“后发优势”,技术起点高。在硬件方面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其软件开发大多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新旧设备可以兼容,使得各机型在综合性能指标方面均达到或超过目前在华合资企业产品,有的甚至优于国外最新机型。如中兴通讯某传输设备芯片自己开发设计、委托国外生产加工的成本仅仅是单纯购买国外芯片的10%,并使产品总成本下降了30%。
二是最大限度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源,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走向“技术外取”。“技术外取”是指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技术信息收集和技术研发机构,即时地掌握技术最新信息。这是吸取全球化思想精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家电企业形成了一股技术外取的热潮。如海尔、长虹、TCL、科龙、小天鹅、康佳、海信等都在海外设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并且,成功的技术外取在我国一些家电龙头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内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注:康荣平等著:《中国企业评论——战略与实践》,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为站在国际前沿,国内通信设备企业华为、中兴、东方通信、大唐等都在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形成以竞争为主、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和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结构
由于行业的差异,现代经济的发展既出现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批量生产体制,也在出现小批量生产的柔性生产体制和敏捷生产体制。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多样化、合理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我国政府曾从产业政策、引进外资和促进竞争等多方面促进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合理化,实践证明:形成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结构是促进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合理化的最有效手段。
一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地防止了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如我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尽管一开始只有摩托罗拉1家,但通过鼓励其他进入者的参与,市场垄断很快被打破。同时,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还迫使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不得不将其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拿来进行竞争,加快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步伐。尽管家电行业在发展之初存在一定的市场保护,但在国内市场存在的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也大大促进了家电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是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转变,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获取高附加价值资源、控制高附加价值链条的关键。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在呈现出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大、两头(研发和市场营销)小的“橄榄型”特征,这是导致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大、附加价值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那些“橄榄型”企业形成对照的是,海尔、康佳、TCL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企业也都在研发和营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企业更是如此。通信设备行业研发和市场销售环节比重大、而加工制造环节所占比重小的特点(即所谓“哑铃型”结构),如中兴通讯全部员工中研发人员占35%,营销人员占32%,制造人员占21%,管理人员占12%。这样的“哑铃型”结构,使得企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以后受到制造环节的制约较小,对那些国内达不到要求的精密型加工,可以以在国内设计、委托国外加工制造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实现从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的飞跃。如在目前国内芯片制造还处在0.35μm的情况下,中兴通讯的产品已达到了0.25μm的水平,目前正在开发0.18μm的技术。
三是在开放与竞争中,促进规模化、集中化、专门化和布局合理化。在发展之初,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持,我国家电行业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等现象。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在开放与竞争中,90年代进入了结构调整和规模化、集中化时期,形成了一批能够主导市场、具有知名牌和较高营销水平的家电企业集团。名牌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向少数名牌集中。
四是积极开展跨国经营,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零部件出口,实现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转变,实现资源的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它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但产业的国际转移通常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即发达国家强化研发能力和保持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较成熟产品则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并根据上述层次性原理,积极探索跨国经营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国际营销网络和产品分销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则通过输出技术、合资办厂、OEM加工。海外建厂降低了成本,也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为企业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兴通讯在巴基斯坦投资建厂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通信设备行业也向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迈进。
二、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
技术引进是缩短技术差距的阶梯,但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
我国家电工业起步较晚,许多家电生产厂家是从其他产品转产家电产品的,因此,80年代通过引进关键设备、引进成套技术和生产线以及与国外名牌企业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家电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短,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同时,面对发展初期巨大的国内外发展差距,我国电信设备业走引进、合作的道路是我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假如不走引进的道路,我们现代化的程控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根本建不起来,今天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也发展不起来。有了引进,国内的厂商才看到了、也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才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他们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式。
但应当看到靠买技术是买不来核心技术的,同时,传统的单纯地买技术、买设备、或者通过合资等技术引进方式,还使我国陷入反复引进的怪圈,使产业升级受制于人。如我国彩电工业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彩电的核心技术芯片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我国彩电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外国技术每更新一次,我国就会有一轮新的引进,显像管我国也只能生产中小屏幕的,而大屏幕彩电仍需要进口,我国彩电企业的优势只是体现在整机的组装上。以致90年代中期以后在彩电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只能打价格战,利润大幅度下降。而在电冰箱和空调器行业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做得比较好,国内企业在压缩机生产和氟利昂的替代品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层面上的竞争,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好于彩电。因此,只有把引进的技术很好的消化,切实地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促进我国企业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产业升级。
同时,技术进步方式和重点必须是梯次推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的重点是不同的。像通信设备这样在发展初期与国外差距较大的行业,首先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和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起飞。在此基础上,坚持自主发展和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由于世界技术的转移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实现的,下面对外资的分析将进一步表明,靠引进技术和合资是买不来核心技术的,核心技术还需要自己开发。
(二)正确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要趋利避害
1.外商直接投资像一把锋利的两刃剑,对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首先应该肯定引进外资,不但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分担风险,并使我国一批产品提高了档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产质量、提升了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经验和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外溢”与示范效应,国内厂商看到、一定程度上也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式。但是,国际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主要是瞄准中国巨大的市场,他们的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并不一致,再加上我国对外资缺乏有效管理,使得外资在挤压内资企业、弱化国内研发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一些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存在低水平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问题,加剧了国内的过度竞争。外资还挟资本、技术、营销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族工业,致使中方技术开发能力减弱和品牌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我国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特点,影响我国产业升级的进程。
2.“以市场换技术”可以换来比国内先进的技术,但很难换来国际领先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由于跨国公司根据其自身的全球战略而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跨国公司投资目标与东道国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得其技术转让并不完全如人意,他们将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放在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散件组装,最多进行当地化的外围开发。尽管目前激烈的竞争态势,将促进跨国公司转移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市场换技术”可以换来比国内先进的技术,但很难换来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跨国公司理论和中国的实践都表明了这一点。跨国公司理论告诉我们,跨国公司对投资国的技术转移有两种模式。一类是次新技术转移模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而投资国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该模式中转移的产业属于次新技术,由于对母国构不成竞争威胁,因而外方对东道国投资并不要求控股权,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取多次技术转让费,也可以减少与东道国的磨擦,同时让东道国始终保持与母国的技术差距。另一类是新技术转移模式,它将世界市场视为同质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将资源在全球进行优化配置,它一般将自己的新技术应用到对外投资企业中,但同时要求对企业具有控股权,对于发展中的东道国而言一般是没有知识产权的加工组装和外国产品的商业销售。如强行国产化,则主要是国外产品的复制过程,经常面临成本惩罚(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编:《三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32页。)。国际对外投资中,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二种方式为辅。在中国也是如此。如根据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表明,外商投资倾向于采用能控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在转让技术方面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多,而使用先进技术的少(注: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因此,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是引进处于衰退期的技术,甚至是已淘汰的技术,其结果是我们的市场被他人所占,而先进的技术却未换到手,反而影响了产业的升级。
3.“以市场换技术”,取决于国内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取决于政府及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政府的谈判管理能力,但核心能力的掌握还必须依靠自主开发。国际技术转让80%是通过跨国公司完成的。因此,有人提出对外商我们应敢于让其控股或独资,这样外商才会把这些企业视成自己的企业,才会真正“舍得”将最新技术同步拿到手。实际并非这样简单。据日本海外投资调查表明,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原则是,虽然一部分技术开发和生产转移到海外去,但核心技术的开发和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应该在日本进行。这是避免日本产业结构空洞化所不可缺少的(注:[日]石井昌司著(林青华译):《日本企业的海外战略》,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9页。)。家电和通信设备行业的经验表明,“以市场换技术”即使能换来部分最新技术或高精尖技术,但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吸引外资达到以市场换技术方面,最成功的是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上海贝尔是我国第一家合资电信制造企业。中央决策,新成立的上海贝尔公司,我国方面控股60%,并坚持一定要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但谈判过程极为艰苦,我国和比利时政府反复谈判达5年之久,正是由于我方具有的自主权和双方在引进技术方面达成的一致,才保证了上海贝尔公司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方面的成功。但即使是像上海贝尔这样的合资企业,外方转让的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并没有转让核心技术。而目前通信设备制造业上百家独资和合资企业中,大多数外资企业以CKD、SKD生产方式为主,进行散件组装,主要元器件还是靠国外生产。在很多情况下,合资并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转移核心技术,相反,却抢夺了国内珍贵的高级科技人才,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应该看到,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贸易的领域,同时,技术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发达国家不会进行输出,因为转让核心技术等于树立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市场换技术”,既取决于国内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也取决于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政府的谈判管理能力,但靠吸收外资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是有限度的,重要的是我们应保持能自主发展的权力,并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自主开发相结合,关键技术最终依赖于自主开发。
(三)处理政府、市场及企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1.正确处理保护与竞争的关系:通过竞争保持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度保护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关键是要有理有度。我国家用电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有理有度的市场竞争和保护。首先,我国家电工业在起步阶段,政府采取了高关税和进口许可证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从而使处于幼稚阶段的家电工业有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培育出了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和国内名牌。随着家电工业竞争能力的加强,相应地对外开放也逐步扩大,使得家电工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不是当初有效的保护,就不可能形成今天如此大的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即使在对外高关税保护时期,对内也是保持了比较强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性表现在:一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家电行业率先开放,较早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家电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一大批家电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变,成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市场竞争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家电工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家电工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这在体制和机制上为家电工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二是尽管家电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行政干预,但各投资主体、尤其是各地方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三是这种保护也是有度的,国家采取了在发展中逐步扩大开放、下调关税的政策,强化国内企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又进一步促进了发展。相反,如果始终依赖关税壁垒的保护,家电工业也不可能有目前的竞争能力。
而通信设备行业一开始就开放度很高,国内市场的竞争还不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但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每一个企业认识到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技术上跟上步伐,同时,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还迫使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不得不将其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拿来进行竞争。而对国内通信设备企业的市场支持,不是通过关税,而是通过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国产设备、组织和协调生产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2.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重在发挥各自的优势,找到各自适合的领域和作用空间。家电行业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通过计划配置的方式在整机装配方面进行定点生产并没有取得成功。目前家电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例如康佳、长虹、海尔、海信等,无一是由政府重点投资建设起来的。这是因为:一是在整机装配方面,由于当时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各地方、各方面都有发展整机的积极性,再加上整机技术起点低、进入门槛小,为了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定点配置本身也存在散乱现象;二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地方政府通过将大项目“化整为零”、以技改名义搞基建等方式避开中央政府的规模控制;三是得到计划支持的企业,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较多,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则较弱。但在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起点较高的主机、关键部件方面(如彩管、玻壳、压缩机等)的计划布点,采取了集中资源并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等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国产化水平的提高,为今天家用电器行业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也有其作用的空间,关键是找到适合它作用的领域和与市场机制相配合的方式。
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灵活的企业运行机制和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是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来看,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政府在竞争性行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在为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联合以抵御跨国公司的竞争、纠正市场失效,以及支持具有外部经济特点的研究与开发、战略性产业等方面。这在家电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我国家用电器行业会出现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有企业机制和政府角色转换两方面的因素。那些布点企业既受益于资源的计划配置,取得了一个时期的较快发展,但他们又更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制约,企业本身的转制也比较缓慢。相反,那些没有得到布点支持的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往往是在企业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发展环境上受到较少的干预,最典型的莫过于长虹、康佳和TCL。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能够取得突破,也得益于尽管他们所有制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了决策的果断性,研发、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协调性,分配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和资金的能力。政府对通信设备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的改善上,如召开用户协调会、优先购买国产设备、提供买方信贷、组织攻关、测试等。总的来说,灵活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政策管理,实现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有效结合才是迎接国际竞争的有力保证。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几个重要问题
1.企业联合和协作问题。像家电行业、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已不是简单的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单个企业已很难与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联合和协作是竞争制胜的关键。但联合和协作不够又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缺陷。国内企业急需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思维方式,改变缺乏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气氛,缺乏联合攻关、技术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促进联合和协作的有效形式。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和挤压,国内企业应该探索新的联合方式,学会在联合中竞争和发展,壮大各自的核心技术能力、品牌和销售能力,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政府如何有效地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如何协调内外关系,给通信设备等新兴工业提供合适的市场空间问题。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崛起,需要有政府创造条件为其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要阻止跨国公司等先入者的市场垄断。如在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产品方面,虽然国产设备崭露头角,但跨国公司普遍采用“跑马圈地”的做法,增大了国内企业进入的障碍。如在GSM规范中,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TS之间的Abis接口是不开放的,必须采用同一家厂家的设备。同时,跨国公司挟其技术、品牌优势,争夺我国高技术人才,使内资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尽管过去那种通过高关税进行保护的做法行不通,但是在加入WTO的过渡期以及在WTO框架之下,对一些高增长行业进行适当的保护还是十分必要的。如何为内资企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是我国产业政策仍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的总体协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技术引进缺乏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相衔接的宏观政策。缺乏引导、鼓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在技术引进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具体项目的审批上,在深入全面地研究总体引进技术战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同时,我国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力薄弱,国家技术引进管理机构分散,技术引进高度集中于生产单位,以科研单位为主的技术引进很少,两者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使得低水平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难以避免。
4.基础产业薄弱,元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进口依赖与成本过高的问题。家电工业经历了进口组装—进口替代—国产化过程,通信设备行业也正在跟随这一过程。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产业。国内微电子产业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使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达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难度很大。国产化程度跟不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制约了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5.关于营销能力滞后于加工制造的问题。我国家电产品具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能力,但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滞后是我国家电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薄弱环节。“三资企业”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但是其弱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国内企业实际只是控制了低附加价值环节的资源,经济效益差;二是面对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膨胀,三资企业在技术和营销方面并不是完全按照国内加工能力来提供。尽管像家电和通信设备行业中个别企业在组建海外营销网络方面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整体来看,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滞后于加工制造能力,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6.关于对战略性产业的介入和扶持问题。所谓“战略性产业”不仅包括政治和军事意义上的,也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这是由一些行业具有垄断性特征所决定的。如在我国自主开发的设备推出之前,国内GSM设备市场的价格水平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国产GSM进入市场,进口设备降价平均降幅达30%左右。而我国程控交换机的开发成功,使得国外产品的价格降幅更大,局用程控交换机由原先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30美元以下。国内企业在“战略性产业”的介入,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具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得益的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然而,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后起企业势单力薄,很可能难以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个情况下,政府给予国内企业发展空间、环境、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7.重要建设与规模经济问题。重复引进、重复建设是我国家电工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如80年代全国先后从10国、20家公司引进了41条电冰箱生产线,到90年代末形成电冰箱生产企业114家,同时,电视机生产线也达113条。
在同一时间内引进国外厂家同样型号的生产线,在宏观上不利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重复引进也带来生产能力大大高于实际需求和产量,为今后的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背后的原因和合理性因素:一是当时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而审批和投资权利下放地方政府。同时,重复建设使得产量迅速增长,满足了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大规模的重复引进也引进了竞争机制,改变了引进结构,使得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竞争,而且当时引进的生产线都已收回了投资。
从理论上来说,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劳动分工合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并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规模生产还可以产生“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但是,家用电器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表明,是否实现规模经济还取决于市场竞争强度和品牌认知度。比如在80年代家用电器短缺和起步时期,家电的价格高到足以支撑非规模企业的生存,如据研究,在当时电冰箱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台、彩电组装能力达到15万台以后,不同规模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不显著,在效率和时间上稍占优势的企业就有了较强的竞争力;由于关键部件靠引进,整机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一定影响产品质量(注:《中国工业产品经济规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年。)。因此,在我国以往的体制环境中,许多产品的效率和竞争力受到规模经济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筹资渠道、建设速度、内部管理效率等因素更明显地起作用(注:江小涓、刘世锦:《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另一方面,由于进入障碍小,客观上为中小规模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环境。而在今天手机生产厂商尽管在生产上可以达到经济规模,但由于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原因,在销售上并不能达到经济规模。
从重复建设的负面影响来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资源浪费问题,而是许多重复建设项目与政府干预高度相关,并出现了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在过去企业效益较好时,利润被上缴或铺新摊子,企业没有形成开发能力和结构转换能力;二是许多企业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再加上缺乏退出机制,当企业缺乏竞争力时,资产并没有或不能够得到有效的重组,最后只能走向破产,由此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重复建设与规模经济必须有新的认识。企业规模和行为并不简单地由规模经济来确定,还包括企业机制、市场价格、营销能力、进入与退出壁垒等因素的综合。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关键是引入竞争,并为生产要素流动提供条件,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而实现经济规模也不是事前规划的,应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8.家电行业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亟待提高问题。家电工业作为组装制造业,应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这种分工既有生产工艺的专业化分工和产品、零部件专业分工及协作配套,又有不同档次产品的分工。目前一些跨国公司产品生产国际化,零部件采购全球化,产品销售网遍布世界各地。而我国家电业由于生产集中度还不高、名牌效应还不突出,以及财政包干、地方保护等体制性因素等原因,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家电行业仍存在“大而全
”和“小而全”的顽疾。在全球化背景下,尚没有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1.探索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保护和竞争的关系的有效手段,维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研究为内资企业发展提供足够市场空间的政策。一是尽快取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实行国民待遇,形成内外资之间的平等竞争。二是形成外国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些领域,由于技术和资金壁垒很高,内资工业企业在短期内还不能具备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领域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公司投资,使不同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三是针对我国在利用外资中存在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导致外商投资企业远未能达到承诺的出口比例,引进设备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谈判阶段所做的承诺,今后必须严格执行外资政策,对外资企业实行全过程管理。四是针对一些行业特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限制跨国公司利用技术因素对我国市场的分割和瓜分。
2.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的磋商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和组织力度,促进企业联合、协作。一是促进通信设备、家电等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如国家通过设立相应发展基金,鼓励企业联合开发;强化行业管理和协调能力,鼓励和促进共同制定国内、国际标准,合作进行设备互连互通测试;规范市场行为,阻止恶性竞争;互相购买技术许可证;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二是促进国内制造业与运营业的联合。如运营商继续为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提供网上的试验的机会;在产品技术水平、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国产设备;设备制造商积极、快速地为运营商提供网络维护与支撑等。三是组织开展合作攻关、合作开发、合作试验与技术支持。
3.通过有效竞争和资产重组,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航空母舰”。为了应对“入世”的冲击,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家电、通信设备企业集团的内部建设,壮大集团的经济实力。政府应努力推动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资本以及技术开发的联合,促进通信和家电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的整合,并把培植大集团和中国的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付诸实施,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实行“强强”联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实力与能力的企业集团。通过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加快资本积聚和集中,提高研发实力,逐步实现企业集团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为此,需要在对外投资方面、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和采购公司方面、以及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开发子公司(或中心)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4.建立能够吸引和发挥优秀人才的机制。21世纪的竞争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为解决研发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问题,国外通常采取期权的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我国应该抓紧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的期权问题。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信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
5.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制定融资、信贷与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如在高新技术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与优先贷款、设立专项资金、国家产业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方面,或以国家资本金和国债方式投入等方式,支持民族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6.在战略上强化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规划和协调,建造引进—消化—创新的造血型技术引进机制。过去家用电器行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是通过提高关键部件国产化水平来实现的,而在通信设备行业主要是通过“以市场换技术”来提高关键技术的水平。加入WTO以后,硬性规定当地化比率的做法受到限制,即使不考虑“以市场换技术”能不能换来核心技术,其实施条件也在弱化。再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改革,将使政府过去直接介入生产转向加强对战略性问题和研究开发的支持,主要是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与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和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实现在某些关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政府对这一类引进技术要重点进行扶持。对于一般性的技术引进项目,应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分散决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注重技术软件和决窍技术的引进,并加强对已引进的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吸收、消化、提高工作,使技术引进从单纯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转向通过技术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升级能力。可以利用原产地规则,促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发展。
7.利用WTO非适应领域,对一些“战略性行业”或战略性进入进行扶持。对与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工业领域,国家应予以重点保护和扶植。电子信息工业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和通信设备等事关国家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不属于完全竞争的领域。同时,国内企业在“战略性产业”的介入,对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和外部经济效应,应该是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可以利用这些行业具有的某些“军工”性质,政府给予国内企业采购、竞争环境、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在这些工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8.正确处理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关系,重点支持零部件、基础元器件的发展,促进专业化协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尽量纳入全球生产体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一是形成整机厂集中精力强化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上,零部件和一般行性部件则通过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来完成的分工协作机制。二是集中力量解决工业生产中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并提高其技术水平。三是适应国际分工新变化,零部件的生产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套、参与国际分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五是对目前国内精深加工能力尚弱的行业,可以走强化国内研发和设计、委托海外加工的路子,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