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态度的质性研究
李金秋1,刘依萍1*,罗雯馨2,尹 瀛1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 目的 探索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态度和认可度。方法 选取珠海市香洲区9位常住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用现象学分析法处理资料。结果 被访谈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态度归纳为忧虑和欣慰两个主题。忧虑主要为担心养老机构资质、担心养老机构缺乏归属感和担心经济来源。欣慰主要是认为机构养老能够减轻子女的照顾负担、对自身生活和健康有保障,同时增加社交活动。结论 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持观望态度,对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表示担忧,同时肯定了机构养老的优势和便利性。因此,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规范养老机构市场,提升养老机构社会形象,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压力。
关键词: 城市老年人;养老态度;质性研究
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社会大众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也渐渐发生转变,机构养老的养老模式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成为主要养老模式之一[1]。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存在的态度和认可度对其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了解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态度和看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于珠海市香洲区常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样本纳入标准:(1)年龄≥55岁;(2)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正常,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3)无精神病史及认知功能障碍;(4)无躯体残疾和缺陷。访谈人数以信息饱和为止,即访谈过程中不再出现新的主题或新信息为止,本研究共访谈9位老年人。受访老年人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受访老人的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前期准备:由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介绍人,获取受访对象的知情同意并预约上门访谈时间。访谈前由研究小组讨论罗列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对养老机构的态度、是否选择机构养老及原因追问等。(2)资料收集过程: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选择安静环境,与受访对象一对一面谈。访谈开始时,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承诺对所有个人资料保密,取得其理解和同意。访谈初步阶段,通过关心访谈对象的饮食和健康状况,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访谈全程使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必要时,向访谈对象确认研究者的理解是否正确。访谈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保持中立态度,尽量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访谈对象充分表达自身观点。访谈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提问方式和内容。访谈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3)资料分析过程:采用C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首先将录音资料转录为文字;反复阅读文字资料,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并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随着被访者的增多,将重复出现的相同编码汇集形成编码本;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将这些编码进行归类,升华出主题概念。提炼的主题通过研究者间的内部交流修改后,反馈给受访老年人以核对完善[2]。
2 结果
2.1 主题1:忧虑
2.1.1 养老机构资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机构养老观念的普及,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市场和养老机构建设中,在此背景下,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养老机构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机制,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研究指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的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3]。另外,养老机构中,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缺乏疾病防治功能[4]。本研究中,大部分访谈对象均对养老机构的资质表示担忧。访谈对象C:“新闻里经常报道养老院虐待老人,让老人喝尿,不听话就打人。”;访谈对象F:“养老院里的那些护工很多都是农村的中年妇女,素质不高。”;访谈对象H:“之前不是有个新闻吗,养老院着火,把老人都烧死了,消防设施都不达标。”;访谈对象A:“我本来就有高血压,养老院里的医生水平不高,出了紧急情况,不能有保证。”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累计达一学年以上,依据《华盛顿协议》条款中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建立强调实践环节的质量检查、过程督导以及实践单位的评价在质量考评中作用。因此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按照新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整。重视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的工程经验,对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学分进行调整,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增补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BIM技术是一种以工程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三维图形软件构建建筑仿真模型,从而将建筑建设过程可视化的模型技术[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BIM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使BIM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均发挥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例如,在桥梁施工前期,BIM技术可以结合桥梁施工的相关数据信息向参建各方展示设计方案,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对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优化[3]。
2.2.3 社交生活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老年人丧失了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导地位,成为“被照顾者”和“落伍者”,其想法和观点不再受重视,较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9]。同时,受限于健康状况,老年人社会活动逐渐减少,使老年生活单调乏味。访谈对象C:“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一个人在家一待就是一整天。”访谈对象H:“我现在连下棋都找不到人。”而养老机构同时提供了一个群居和社交的平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年龄相近,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能够不同程度上减轻老人的孤独感[4]。此外,养老机构还和周边单位,如学校(中学和高校)、医院和公司企业等进行联谊,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丰富文化生活。访谈对象I:“我看电视上报道,有很多志愿者和大学生到了节假日就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我还挺羡慕的。”
数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给我们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事物有清晰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数学才让生活变的丰富多彩。随着理财、投资人群结构逐渐年轻化,普及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培养科学投资、合理理财的观念和技能,可以处理好遇到事情。同时数学让经济问题变的更加简单,让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解难度,构建出清晰知识框架,发挥出数学的优势,解决实际中面临的难题。
2.2 主题 2:欣慰
2.2.2 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 本研究中受访对象虽然都表示了机构养老的忧虑,但同时也从不同层面上肯定了机构养老的优势和便利。其中,提及较多的是入住养老院后,可以形成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生活更有规律,从而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访谈对象E:“我一个人吃饭,有时嫌麻烦,一天只吃一顿,住了养老院,我就不用自己买菜做饭了。”居家照料因为缺少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的、有照顾者的老年人[4]。相较之下,养老机构可以向老年人提供较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服务,从而凸显了机构养老的优势。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较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同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和应对意外紧急事件。访谈对象A:“人老了总会有各种慢性病,住养老院后,里面的医生可以随时观察。”访谈对象G:“我有哮喘,一个人住家里,一口气喘不上来都没有人知道,住了养老院,还能有医生护士进行急救。”
2.2.1 减轻子女负担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个亿,独生子女父母将有很高的空巢比例,一旦年老丧偶或丧失自理能力,最有可能的是选择去养老机构[4]。同时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也让越来越多子女和老人分开居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减轻了子女的养老压力,有利于家人和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显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因为减轻了子女负担而深感欣慰,这种欣慰之情远超过最初的顾虑和不适应[6]。在本研究中,访谈对象也谈到,虽然入住养老机构有很多的担忧和排斥,但是如果能减轻子女负担,机构养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访谈对象A:“我女儿在国外,每天都要算好时差打电话问下我的情况,她很忙又要担心我。如果进了养老院,可能她就放心点了。”访谈对象C:“我们一家三代住在一个房子里,确实有点挤。如果我们老两口去养老院,儿子也不用整天想着再买一套房子,现在房价太高了。”访谈对象D:“女儿每天上班前都要先过来我这里,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忙完再去上班。我要是去了养老院,她就不用天天两头跑了。”
2.1.3 经济来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按举办单位性质可划分为公办机构和民办机构。调查指出,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好,收费合理,但床位紧俏,排队等待床位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以上,因此“等不起”的老年人选择民营养老机构[8]。然而,民营养老机构在资源获取方面处于弱势,加之养老产业本身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报率低、回收年限长”的特点,使得民办养老机构收费高昂[3]。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提高养老成本,导致老人想住却住不起。访谈对象G:“我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不到三千,但附近一般水平的养老院每个月收费都要四千以上,根本支付不起。”访谈对象D:“住养老院费用太高,我本来就没有经济来源,不可能让子女承担这个费用。”访谈对象F:“要是政府出钱的话,我还是愿意去养老院。”
2.1.2 缺乏归属感 养老机构老年人归属感是指居住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及其组织行业和相关人员的满意、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5]。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养老机构,必须适应机构内的群居生活且遵守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生活模式的转变会让老人缺少亲情滋养,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6]。另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也多集中在满足老人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上,很少关注心理需求[7]。虽然本次访谈对象均未进入养老机构生活,但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忧虑。访谈对象A:“周围全是陌生人,有些还可能神志不清,想想都害怕。”访谈对象C:“养老院和家毕竟还是不一样吧。”访谈对象H:“和子女不住一起,见得少了,感情就越来越淡了。”
3 讨论
3.1 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监管机制
养老产品和养老机构属于国家福利事业,不能单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高价。除依靠政府投资和扶持外,需要借助鼓励政策,促进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把更多社会资金吸引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来。政府可以在用地、资金、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引导,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事业中[11-12]。此外,除了原有的养老经济模式主要是子女赡养、退休金和社会保险外,现逐渐兴起“以房养老”新型养老模式。2014年,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多地试点实施。在此背景下,政府应鼓励养老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解决老人“住不起”的难题。另外,政府应鼓励养老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经济能力老人的入住需求。
3.2 政策先行,破解养老机构收费昂贵难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加剧和居家养老压力增加,机构养老能够有效地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将成为主流养老模式。然而,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如缺乏专业人员、监管不到位等,使得很多想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因此,政府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老市场的同时,要在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加强法律约束、制度规范,建立准入门槛,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评估、指导、管理和监督,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整体推动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政府可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示。此外,政府应健全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的交流和学习制度,充分发挥示范性养老机构的模范作用和辐射效应[10]。
3.3 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准入机制,确保服务质量
对于养老服务人员,应建立准入门槛和标准。接受过养老相关专业学习的中高等院校人员可凭毕业证上岗;非相关专业者,政府应联合高校和培训机构设立统一的岗前培训和考试,学习合格并通过考试者,颁发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同时,养老机构应注重专业团队培养,建立考核考评、管理监督、岗位竞争、奖惩晋升等激励机制,形成规范的专业化队伍[12];建立反馈回访制度,定期对入住老人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4 软硬兼顾,满足入住老人高层次需求
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照料需要、医疗服务需要和社交需要外,还应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研究显示,若养老机构能够根据老年人的功能状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自尊感和生活满意度[13]。因此,养老机构可以联系街道办、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举办相关活动,如棋艺竞赛、书法比赛、剪纸竞赛、写春联、讲红军故事等。同时,养老机构应注重与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除了定期联系家人朋友探望外,还可发动社会力量,如志愿者、大学生或义工等,不定期探望老人,让老人在机构中感受到关爱和亲情。
村镇银行由于地处县域,面向“三农”,工作条件艰苦,高素质的精通会计、财务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从走访的10家村镇银行员工招聘中看,报名者中,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三个专业毕业的应聘人员微乎其微,从全国重点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较强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的三个专业人员为零。从业人员中具有助理会计师资格者微乎及微,具有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高级会计师资格者缺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了解更多来源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主观的推测,并没有客观的考察和了解。但老人对养老机构持较中立态度,表达了对入住养老机构存在的担忧,同时也肯定了机构养老带来的便利性。由此可知,社会大众对养老的观念也逐渐由“养儿防老”“居家防老”转变为“机构养老”,从最初对机构养老的排斥转变为观望态度。因此,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机构的社会形象,能够有效缓解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71.
[2]Burns N,Grove SK.The practice of nursing research[M].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1998.
[3]闫萍,柴宇阳,王莉莉.我国养老机构研究回础与评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6(3):22-33.
[4]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38.
[5]张仲兵.养老机构老年人归属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549-4550.
[6]王静,王君俏,曹育玲,等.上海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1):11-15.
[7]王惠珍,史雷,高钰琳.广州市省级养老院内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护理学报,2007(2):5-7.
[8]赵剑云,白朝阳.住不起的养老院:北京养老院生存现状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17(9):27-37.
[9]杨芷,周英,唐秋碧,等.农村老年人养老困惑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6(26):2704-2707.
[10]王魁元.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破解之道[J].中国社会报,2014(5):16.
[11]郜波.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全面发展之对策[J].中国民政,2014(5):32.
[12]钟德杨,刘晶晶.老年化与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4(4):39-41.
[13]Sarvimaki A.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meaning and vale[J].J Adv Nurs,2000,32(4):1025-1033.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46(2019)14-0157-03
基金项目: 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基金资助(FS-2014-21)
(*通讯作者: 刘依萍)
标签:城市老年人论文; 养老态度论文; 质性研究论文;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论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