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分析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状况论文,建议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切实解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我们在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中组织开展了一次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办法,分学校、分年级随机抽取了20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进行了不署名的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调查表600份,实收587份,其中有效问卷559份,占发出数的93%。从样卷分布来看, 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的各个组别。因此,此次调查结果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基本经济状况。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在被调查的559名学生中,来自省会、沿海开放城市、 中等城市的占35.9%,来自小城镇(包括县城、乡镇)的占24.9%,来自农村的占39.2%。
大部分学生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工资收入和务农为主,无经济来源的也占一定比例。其中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占48.1%,经商的占11.1%,务农的占28.7%,做零工的占5.7%,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占6.4%。年收入在9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13.4%,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小康及富裕家庭占8.8%。
学生家庭成员中无经济收入在2人以下的占57.2%, 4 人以上的占11.1%。 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 元左右, 人均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占14.4%,600元以上的小康及富裕家庭占17.1%。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家庭困难或较困难,其中认为家庭经济很困难的占20%,较困难的占42.8%,认为不困难的占27%,认为家庭富裕的占10.2%。我们认为学生对家境评价比较消极,究其原因除与大学生不完全了解家庭实际经济情况以及个人习惯性低估自身的处境的心理因素有关外,社会和周围群体的富裕生活与消费状况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反差也是重要因素。
在调查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中,学生认为“因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占第一位,其次是“地区普遍贫困”和“家庭其他成员正在接受教育”等等,反映了高校招生并轨后加重了学生家庭,尤其是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因“父母单位效益不佳”、“父母下岗”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占全体学生的20%左右,这对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学生家庭造成很大影响。从贫困原因中我们还能看出,贫困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扶助贫困学生成才,解决贫困学生家庭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共同努力。
二、大学生在校期间收入及消费状况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情况
在校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供给(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占78%;靠亲友资助的占22%。63.6%的学生每月开支与主要经济来源之间存在差额,其中不足部分主要由勤工助学、补助、贷款、奖学金、个人负债来补充,68.3%的同学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30%以下,但还有13.9%的学生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5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70%以上。除从家庭得到收入以外,大学生倾向选择的途径依次为奖学金、勤工助学、补助、个人负债、贷款、争取社会资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有很强的自立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勤奋学习挣取生活费用,而不是依赖于学校、社会和他人的支持。
(二)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月消费支出状况
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月消费支出为232.5元, 消费支出呈显著梯形分布,自然分成月支出150元以下、150—350元之间、350元以上三个大的层面。其中伙食费占绝大部分,平均每月165元, 大部分学生伙食费集中在150—250元之间,伙食费支出占学生每月平均支出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伙食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消费项目。
学生每月支出中,平均每月购买学习用品、书籍26元,购买日用品、衣物47元,文化娱乐消费32元。但购买日用品、衣物一项支出相差悬殊,支出最高的学生每月达200元以上,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此项支出不足10元。在文化娱乐消费中也同样反应出这个问题。大学生均有较高的精神需求,但在一部分同学中也显露出高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其它支出依次排序为:同学聚会、交友、买电脑、外出旅游、观看电影和演出等,反映了处于青春成熟期的大学生对知识以及友谊、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吃大喝、盲目攀比等一些问题。
根据国家营养协会的有关标准以及武汉市物价水平,我们将月支出120元以下的这部分学生定义为贫困学生,他们占学生总数的12.1%。 贫困学生特别是月消费支出在90元以下的特困生,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达不到,这样低的膳食及生活标准,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业完成,学校以及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贫困学生问题,为贫困学生在校学习及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
我们除定义了贫困学生外,同时把月支出在350 元以上的同学定义为富裕学生。我们在贫困学生中选取70份样本,在富裕学生中选取了53份样本进行分别统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富学生之间消费差异悬殊。除伙食费及购学习用品、书籍的差距在2倍左右外, 其它消费的差距基本上在4倍以上,贫困学生几乎所有的消费均用于生存需求上, 而富裕学生一半以上的消费用于发展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学生在困难的生活条件下还在努力追求知识,而富裕学生在学习消费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校应引导富裕学生的学习消费。可以看出,贫困学生只有压减原本就很低的生活标准才能换取自己的发展机会,学校应在尽可能提高贫困学生生活水平的同时,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我们的建议
(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绝大多数是纯消费者。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总体上较正常,很多同学有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能够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合理适度地消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消费的盲目性。绝大多数学生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在父母的包办下成长。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同时也是首次自己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开始独立生活,不会理财,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不少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在精神投资上却花钱较少。这些不合理的开销,多多少少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造成了经济的困难。
2.消费中的攀比行为。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导致了高消费在一些人中不断升温。凡此种种,虽不是主流,却不容忽视。它既给家长们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因此,消除这些误区,使大学生消费走向健康、合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学校应在德育过程中加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学会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开展“修身”活动,规范学生行为,从制度上刹住各种歪风邪气,从而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与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不同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校园出现的消费层次分化的特点,要注意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良性机制。要教育引导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成长的方面投资,引导较富裕的学生由享乐型消费向学习型消费转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与管理,家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许多学生乱消费同家庭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消费情况一无所知,从不过问,子女要多少就给多少,生怕子女在外受苦。如果家长们能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做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正当费用,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乱消费。
(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
1.改革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是我国高校传统的激励和资助方式,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激励功能,另一个是资助功能。过去,人们往往只强调和重视奖学金的激励功能而忽视其资助功能,致使奖学金的资助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改革奖学金制度,就是要在重申激励功能的基础之上,重视其资助功能。为此,首先要加大奖学金的数额,鼓励那些有学习潜力的贫困生通过刻苦学习这一诚实劳动来获得高额奖学金,从而在学业上得到资助。其次,增加奖学金的种类。以前奖学金一般是从学校事业费中划拨而来,不但金额有限,且种类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提供专项奖学金。奖学金的形式越多,激励和资助学生的机制就越活,激励和资助的面就越大。
建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从调查情况看,贫困学生由于有着较重的生活负担,学习成绩较差,获奖学金的比例较低,在这种前提下奖学金不能完全发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应有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贫困学生的特点建立起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以充分发挥奖学金的资助作用。
2.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同其它资助形式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勤工助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实际、提高能力的重要形式,各高校应成立学校勤工助学指导委员会,由专门班子来负责组织、协调此项工作。要制定管理办法,做到有据可依,使勤工助学岗位招聘、日常管理、工资报酬等规范化、制度化。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发挥所学专长,遵守法律和公德,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使勤工助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外,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多渠道筹措经费,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稳步扎实地开展。
3.建立与学生贷学金制度相配套的有关制度。学生贷学金作为对贫困生比较固定的资助形式,一般是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其享受多少的,它对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贷学金是学校从有限的事业费中划拨出来无息贷给学生的。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完全形成贷后偿还的保证制度,因而一方面学校担心学生贷了不还,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学生想贷,但又怕贷后还不了,这种种原因大大影响了学生贷学金资助功能的发挥。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采取由社会金融机构而不是由学校直接向学生家庭提供无息贷款,签订偿还协议,以学生家庭财产作抵押的形式,使贷款来源社会化;另一方面,建立起人才有偿使用制度,由用人单位负责偿还学生在校时的贷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贷学金制度的正常运作。近期学生贷款制度的目标应是扩大贷款本金,增加贷款额度,应达到每生每月100 元以上。从长期来看应建立起国家、社会、学校共同出资、有偿有息的贷款制度。
4.发挥困难补助金的作用。在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直接的困难补助仍然是资助学生的重要形式。因为总会有部分困难学生由于身体和学习方面的原因,既不能获得奖学金又不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即使参加了勤工助学,也不能得到足够的资助,有的学生有时还会遇到临时性的困难问题等。因而,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直接的困难补助。困难补助金与学生贷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相比,情况很不一样,它是纯福利性的,因此困难补助的发放要公正合理,要切实了解和掌握那些确实需要困难补助的学生的情况,防止确定享受困难补助学生的工作简单化。另外,由于学生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变化的,因而要将经常性困难补助和临时性困难补助结合起来,直接发挥好困难补助金的作用。
5.倡导社会资助。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差别依然存在,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个人分配之间的差距拉大等诸多原因,又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资助学生非常有限,因此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仍将十分艰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因此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如果说开展救助一位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活动是为了减少一个文盲的话,那么资助一个在校贫困大学生就是为我国在21世纪增加一个人才。
6.做好生活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贫困学生由于生活拮据等原因,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我们要帮助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精神,鼓励他们明确人生的目的,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动员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自强自立与贫困作斗争,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