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_国际经济论文

新世纪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_国际经济论文

我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取向论文,机遇期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综观全局,21世纪前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一种时机和机会,强调它的客观性;有人认为它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有人认为它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阶段;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但同时强调主观努力。(注:杨洁勉《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外交的历史性任务》,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4期。)我们认为,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国际环境存在着的某些有利条件和我们的主观努力相结合的产物,主观努力甚至更重要。如果离开了我们的主观努力这一层涵义,谈论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国际环境中绝对不可能出现一种只是完全有利于某个国家发展的机遇。事实上,机遇是自己找来的,争取来的,而不会自动送上门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认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应该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正确地判断国际环境;二是正确地确定国家的行为取向。

一、正确地判断国际环境

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表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及其在物质条件上的巨大差距,归根结底是由它们所信仰的思想价值观念决定的。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状况,思想观念的更新变革决定着行为取向的选择,行为取向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里所讲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就是世界观问题,即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如果反应迟钝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可是如果反应过度则会做出一些违背常理而又注定行不通的事情。无论是哪种,其后果都是一样的,即失去机遇。

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必须注意到两个问题:

一是界定判断者的身份。世界上邦国林立,处境不同,利益有别,心态各异,对目前国际环境说法不一。有人说“好得很”,有人说“糟得很”。我们同在地球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国际环境当中的地位不一样,或者某一时期国际环境对各个国家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有的获利多,有的获利少。由于各个国家地位不同,所以观察事物的角度就不一样,当然得出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关键要看它自己认为在目前国际环境里是一个受益者还是一个受害者。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判断:尽管国际环境问题很多,但中国是一个受益者。

二是界定国际环境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我们认为它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国际形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但又不是一回事,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作用不同。例如,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7月在堪萨斯城的演说正确分析了国际环境的变化,认为现在世界上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对五大力量中心作了解释,指出美苏是军事上的“两极”,美苏中是政治上的“三极”,美、日、西欧是经济上的“三极”。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五大力量中心进行分类和细化,这种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形势指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和各种力量的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状态。在国际环境当中,国际形势是表面层次,变化较快,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可以说,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难以预料。但是国际形势变化反映了国际环境发展的趋势。国际形势有时候紧迫逼人,要迅速作出反应。因此,在应对国际形势方面,每一个国家都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本领。而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比较容易改变。相对弱小的国家不一定就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反可能会有所作为,其应对的策略方式或连横、或合纵、或中立,其应对的态度或温和、或强硬、或暧昧。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但是天下不会太平无事。中国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不应被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挡住视线,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作出适当反应。对于涉及领土与主权的问题,我们不会拿原则作交易;对于其他问题,我们奉行“和为贵”,广交朋友,努力为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国际政治格局指各种力量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是由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关系。国际政治格局可以是一极也可以是两极或多极。在国际环境当中,国际政治格局相对稳定,主要受大国关系分化组合以及由此构建的地区乃至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面对国际政治格局,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参与这个体系,但要想谋求更高地位,就需要具备一定政治军事实力,如果拥有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位置或者强硬的国家意志也可以做到。在这个领域,政治军事大国是主导者,当然有些大国之间和国家集团内部存在协调机制。一些后起国家,曾经借助武力手段或者强硬态度对现存国际政治格局发起挑战或进行冲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度成为有影响力的国家。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美国独大,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多极力量并存的“一超多强”局面将会在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虽然存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但无论美国这一超级大国还是其他力量中心都不可能使用武力强行改变这一格局。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冷战结束后,有人认为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下降了,但是邓小平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4页。)这些年我国综合实力大有提升,加上我们奉行和平发展战略,一定会对大国关系产生良性互动,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经济体系指由现行国际生产体系、贸易体系、货币金融体系和制度规则体系构成的一种国际经济秩序,其中国际生产体系最为重要。在国际环境中,国际经济体系是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不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而立即发生变动。面对国际经济体系,各个国家只能根据本国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大致排位采取行动,一个国家要想谋求更高地位,只能依靠提升经济技术竞争力来取得,而且在这个领域要更加注重利益协调,借助武力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发达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高端位置,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相反,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低端位置,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在这里,主要看谁的资本更加雄厚、技术更为先进。一些后起国家不可能依靠武力手段或强硬态度改变现存国际经济体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分享利益,进而发挥影响。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还处在低端位置。虽然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但是从基本层面上来看,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正常运转、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运行、国际资本流动、技术产业转移等,这些终究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例如,截止到2003年,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超过4500亿美元。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8500亿美元,其中12月当月进出口贸易额达到92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虽说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在增加,但是有贸易就会有摩擦,关键在于要有耐心、要提高本领,在这个领域是讲究协商妥协的。根据我们对国际环境的界定,判定国际环境存在某些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机遇是成立的,并非是盲目乐观。

二、正确地确定国家的行为取向

世界上国家众多,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五六百年前,地球上只有欧洲和中国两个最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距却拉得越来越大?在欧洲,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能先后称霸全球,尔后又逐一衰落?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能后来居上?20世纪后半期,为什么又有一批像“亚洲四小龙”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造成这种你迫我赶、地位转换的真正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正确地确定了自己国家的行为取向。国家的行为取向,就是全体国民的行为取向,它通过国家的发展战略集中地体现出来。

鉴于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地确定了我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的内涵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力争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党的十六大确定的这样一种国家行为取向,完全符合我国在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与长远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种国家行为取向,要求我们应该在现有国际政治格局的框架里谋求自我发展。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我国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政策,主张建立平等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但是坚决反对使用武力来改变国际政治格局。我国凭借在目前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基本上有能力为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并不需要以改变现有国际政治格局为前提条件,相反可以在现有格局框架里谋求发展。同时,中国也不应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倾注过多的精力,要想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还有赖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提升自己的地位。

20世纪以来国际环境的演变,足以说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形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时候是不一致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需要以改变国际政治格局为前提。国家间竞争及其力量对比在不断变化,但国际格局则相对比较稳定。进入20世纪,欧洲依然是世界中心,英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体系中拥有主导影响力,虽然德国在经济上跃居欧洲第一,美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一,但两国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并不如英国。德国试图用武力改变世界政治格局,但在一战中失败。一战后,欧洲有“凡尔赛体系”,远东有“华盛顿体系”,德国和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试图改变这种格局,但还是以失败告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欧洲以外的美国和苏联,美国扮演双重角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的主导力量;苏联只是扮演一种角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一极,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影响有限,是一个瘸腿巨人。(注:195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12.6%,到1975年上升为20%,此后一直没有上升,1982年苏联宣布它的总产量仍然占世界总量的20%。(见金挥、陆南泉《苏联经济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单论比重已经不小,但苏联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少,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而且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尼克松于1971年7月提出世界上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说,把中国当作美苏中三角关系当中的一极,实事求是地说,对中国是有些拔高。(注: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但是,他注意到中国的影响力,这却是事实。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坦率地承认中国的地位和影响,说中国太大,以至于我们不能忽视它;中国太强硬,以至于我们无法充分接纳它;因为它太大和太强硬,以至于我们无法影响它。很明显,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主要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

那些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对国际环境变化有着更为持久和更为深刻的影响力。西方七国都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排名最为靠前的国家,特别是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对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最大。虽然冷战时期,它们当中有些国家像德国和日本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有限,但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它们的影响力却很明显。与之相反,苏联是世界一极,但这个“瘸腿巨人”命中注定走不远。苏联国际地位急剧逆转的不幸命运就在于过分关注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忽视了利用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去谋求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更高地位。所以,国家间竞争以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迟早会改变国际环境。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种国家行为取向,要求我们必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技术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外别无他途。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本质上就是学习先进、追赶先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正在向成为“世界工厂”的目标而努力,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世界工厂”——全球性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立足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到以日本和韩国为首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日韩等国企业工资成本上升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正在崛起的中国转移。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成为许多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大国。从1993年到200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4800亿美元上升到13000亿美元,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2.4%上升到4.7%。(注:金碚《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5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从发展组装加工开始,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加工区。随着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面向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中心。

但是,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不仅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的相当份额,而且也表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制造和交易中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与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制造业无论是产值、品种、档次,还是创新能力,都与真正的世界工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按照技术水平对目前世界的产业分工进行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档次:第一,高技术、信息领域(包括空间、生物、制药、微电子、信息等技术),美国占有优势;第二,金融服务领域(包括金融、保险、会计等),英国占有优势;第三,生产设备制造领域(包括精密仪器、成套设备等),德国占有优势;第四,高附加值日用消费品领域(包括数码照相机、电子产品、音响等),日本占有优势;第五,低附加值日用消费品领域(包括鞋类、服装、纺织品、玩具等),中国、墨西哥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挤在这个领域内进行竞争,这里竞争激烈、风险极大、利润微薄。中国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只有部分机电产品或者零配件能够跻身到更高层次,而且许多产品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而是为外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世界工厂的标准是: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要达到10%,(注:何曼青《做“世界工厂”并不容易》,载于2002年4月29日《环球时报》。)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要高,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为我国确定了正确的国家行为取向。按照这种行为取向,中国一定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并不是为了称王称霸。我国这一行为取向一定会对国际环境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

标签:;  ;  ;  ;  

新世纪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