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幼儿园实现生活教育论文_刘念

论在幼儿园实现生活教育论文_刘念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第十幼儿园,广西 柳州 545007)

摘要:陶行知老先生曾阐述过这样一个理论:一是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这便是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所谓“要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就必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此话所表述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吧。之前。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作品,受益良多。深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将教学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将理论认识与行为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施教。正如韩愈所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的,教育抓住中心,学习领悟要旨,只有真正的将教学做三者结合,才可获得真知。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创造与发散,是“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成分。寓教于学,寓学于做,求知的核心在于实践,实践的动力在于创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平板的教育中着以色彩,从多彩的生活中吸取动感的元素。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使幼儿教育的方式多样化,还原于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引导幼儿发展的自然导师。寓教于学,寓学于做,三者真正的结合。将五彩的蜡笔交还到孩子们的手中吧,让孩子们描绘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多彩的天空。

关键词:行知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1、感悟陶行知先生的《行知行》

我国著名的创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行知行》中强调“我的理论是‘行知行’,要理解最初的电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像雨一样从天上落下来的么?是法拉第、爱迪生从马戏中玩出来的?电的知识是从实验中找出来的。其实,实验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把戏,把戏或实验都是一种行动,故最初的电的知识是由行动中得来的。那么它的过程是‘行知行’,而不是‘知行知’。”[1]充分阐述了行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记得小的时候,隔壁住着一位爷爷,是林场的花工。有一天,我去他家的院子里玩,看到了一盆让我难舍的仙人绣球花,翠绿的仙人柱上托着红艳艳的绣球,红绣球上还开出了许多粉红色的如珍珠般的小花,亭亭玉立,格外的窈窕、惹眼。看在眼里拔不出来的神情写在我的脸上。我的神情换来的是爷爷得意的声音:“这是嫁接的仙人绣球,想要么?”我激动不已,连连点头,可他并没有将仙人绣球直接给我,而是教给了我如何嫁接仙人绣球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那小小的房间里有了一盆极具魅力的装饰物——仙人绣球。正所谓“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如今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重读先生的“行知行”,感受却与孩童时相似,却更为亲切、质朴,从灵魂深处感受了法拉第、爱迪生的把戏,感受到了这些探索者成功的必然绝非偶然。只想不做,那叫空想;只做不想,那叫蛮干。为什么有些人一天到晚觉得苦闷空虚、百无聊赖呢?这些人极有可能是只想不做的人。这些人既想得到什么,而又懒于付诸行动,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只能整天过着虚幻般的生活,整天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也不做的人,这就更可怕了,如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为什么有些人一天到晚来去匆匆、忙忙碌碌,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时间做呢?这些人极有可能是瞎忙。他们读不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把戏”。因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未曾想过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巨细,未曾想过做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未曾想过做这些事情如何做才能做得既快又好。尽管这些人能博得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美誉,但很少能干出一番成绩来。

2、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要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就必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2]如今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提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存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挑战。只想不做、只做不想、抑或不想也不做都是寸步难行的,面临的将是惨遭淘汰的残酷现实。孔子云: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如果想学而不付出实际行动,那是学不到知识的;如果只是学习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要怎样学习,那么,学到的东西未必有用,学到的东西未必全面,未必深邃,很有可能还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设两个人只有一个面包,谁动脑筋谁付出实际行动,谁就会拥有面包。如果不想学习也不愿意学习,那么,这种人是最先淘汰、最先出局的,想得到“面包”只能成为一种奢望。怎样花最短的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呢?那么,这就要求把想与做两者结合起来,学之前先想想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待弄清这些问题确定好方向后,然后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习,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到处乱窜。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时创造之人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评书》中写道:“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个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的价值产生。[3]就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师凯伊发明的飞梭以及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棉纱的数量,并在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映,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想,只能成为一种动力;做,才能成为永恒的真理。纵观古今,世界上无数的发明成功者,皆由生活中来,劳动创造所置。想与做如同人的两条腿,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两条腿一长一短,参差不齐呢?只有想与做两者均衡发展了,只有想与做两者相得益彰了,那么,在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走上平坦宽阔的大道,才能让理想变成现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创造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的真理”。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打破了创新神秘、创新只属于少数天才的传统观念,人类要走向未来就必须创新。如今,全社会都在呼吁“科学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时,我尊重先生的理论,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指导和启发孩子掌握探索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向往科学;在操作各种材料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的意识,重视投放材料的探索性和引导性,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在我班操作区投放的材料大部份都是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因为“半成品”最具探究性,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自由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适宜于对客观事物缺乏了解经验的幼儿的水平,他们会自由的思维,自如地运用材料,自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身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主动获得有价值的经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快乐。例如,在《奇妙的水》主题科学活动中,我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以“会变的水”为切入点,用变魔术的方法将水转移。由此而引出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水的三态变化”,“水会爬高么”,“水为什么能发电”,“小水滴回来了”,“如何防止水污染”等。孩子们通过洗手绢,吹泡泡,制冰花等一系列活动,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玩一玩中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探索、操作、实践,掌握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使我真实的感受到科学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而作为教师的我应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4、寓教于学、寓学于做,实现生活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说道:“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的教育方法。”[4]教育向生活回归,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在孩子们的“我从哪里来的?”疑问中,我班生成了主题科学活动——《种子发芽》。为了拓宽孩子们对种子的认识,我发动孩子们与家长,利用双休日共同搜集种子。他们带来的种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非常的丰富,令教师和幼儿大开眼界:有蚕豆,绿豆,刀豆,黑豆,豌豆,红豆,黄豆,向日葵籽,草籽,稻子,花生,玉米,桂圆,辣椒等等。孩子们的疑问也随之提了出来:这是什么?花生也是种子么?这个种子能吃么?在搜集种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种子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通过交流与分享,个性经验也变成了集体经验。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感受生活,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既有了对种子的特性的感知与体验,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并在活动室内建立了观察角、植物角,幼儿将自带的种子种在小花盆里,每天按时给种子浇水、晒太阳,并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的给种子的发芽、生长做记录。并将剩余的种子制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放置在展示角共同鉴赏。在进行“小蝌蚪长大了”,“会变的蚕宝宝”观察活动中,孩子们亲自给蚕宝宝喂桑叶、给小蝌蚪喂沙虫,并观察记录蚕的蜕变过程及小蝌蚪是何时去掉小尾巴的,使孩子们知道了自然的奥妙,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由此,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常常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蚂蚁为什么会搬家?蜜蜂为什么会跳舞?鲸鱼为什么会喷水?鲨鱼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等等。此时,使我感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的牡丹;要使孩子们联想和想象力丰富,语言多姿多彩,便一刻也不能忘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寓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我就是孩子们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

陶行知先生在《仿我者死,创我者生》中谈到:“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仿我者死,创我者生。”[5]。他诠释了生活、学习的原则,让我们知道生活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过程,要坚持自己的民族与文化特色;由此我联想到了郑板桥的“板桥体”。郑板桥的书法,人称“板桥体”。相传郑板桥学习书法时,临摹名家书法,十分勤奋,晚上躺在床上还常用手画被练字。据说有一次,他画着画着,不知不觉画到妻子脸上去了,妻子对他说:“人各有一体,你不画你的体,这是干什么?”郑板桥听了,猛然醒悟,觉得不能停留于临摹别人,应该有所创造。于是他练成了独树一帜的“板桥体”。郑板桥对妻子所谓“体”的曲解,成就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

寓教于学,寓学于做,“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6]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574

[2]《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557

[3]《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52

[4]《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0

[5]《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17

[6]《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

作者简介:刘念(1976.05-),女,江苏人,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本科,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第十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论文作者:刘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论在幼儿园实现生活教育论文_刘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