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云南省泸西县第二中学
摘要:为什么莎士比亚的剧作能经久不衰?为什么托尔斯泰的作品能折服人心?为什么中国四大名著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因为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语言凝练、韵味悠远、历久弥新。语言是作文的重要细胞。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是写作其实没有太多技巧,语言的基本功到了,你的作文水平就上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就是写文章的利器,没有好的语言,任何好思想、好材料、好构思都无从表现。准确而熟练地掌握好语言,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首先要突破的难关。学生作文中常常不知不觉流露出的"学生腔",也是语言表现力欠缺的反应。怎样指导学生艺术地使用语言呢?笔者认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会提高。
关键词:作文 语言 出彩
一、注意读者的需要
形成作者与读者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从写作的一方来讲:一是作者故作高深,总爱用些生僻的词汇、拗口的语句来显示学问,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事理变得晦涩、艰深,又怎能激发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呢?俗话说:"话须通俗方传远。"文章越是平易近人,明白的人就越多,流传就越远,影响就越大。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其实也是经过锤炼加工、反复修改才写成的。白居易作诗力求达到"使老妪能解","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可见诗人在锤炼语言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二是对读者缺乏信心,怀疑其理解能力,把许多不言而喻的内容翻来覆去解释,一丝不漏地交待清楚,无半点余韵可言。读者没有想像空间,又怎会引起共鸣呢?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要求尽量运用人们熟悉的语言,不能"自铸伟词",也不能毫无保留,一一道来。总之,脑子里随时想着读者的需要,作文时往往就能很快找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二、注意语言的容量
清代学者李渔说:"意则求多,字惟求少。"意为写文章要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离婚》描写两个老女人在船舱里观察、品评爱姑时的动作,不过"互视、努嘴、点头"六字,却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外部表情和内心思想。"文约而意丰",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愉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意境的不同,表达效果亦不同,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用尽量少的语言营造意境优美的画面,并将其组合,来展示丰富的有时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注意语言的节奏
语言要追求音节之美,注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在古代诗文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平仄相间丝毫不乱。我们写文章虽不必拘泥于此,但懂得一点平仄调配的规律也是大有好处的。要使自己的作品富于高低起伏变化的美感,养成文章写完后多诵读几遍的习惯至关重要。因为音响、节奏主要靠听觉判断,很多不流畅的地方,耳朵直接就可以感觉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叶圣陶说:"今人为文,大多说出算数。完篇以后,惮于讽诵一、二遍,声音之美,初不存想,故无声调节奏之可言。"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腐儒双目微闭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作品,虽觉可笑,但并非一无是处,其潜心涵咏文章的做法值得借鉴。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的感情、体现的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短句交替,错落有致;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锵凝练;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令人深思。若能恰如其分地综合运用这些句式,或特意安排这些句式,定会使文章音韵铿锵,节奏鲜明,大放异彩。
四、注意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需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的"到语言固定的一天,它就死了……"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语言。解放初,"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响亮一时;文革间,"牛棚"、"臭老九"、"牛鬼蛇神"喧嚣一时。而当今,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语言也不断翻新,在传媒的强大推动力下迅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如今的"网络语言",什么"雷人"、"拉风"、"山寨"等等,真有点三天不学习就不会说话的感觉。为此,必须引导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学习典范的书面语,还要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学习鲜活的口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补充丰富自身的语言仓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五、注意语言的修饰
修辞对于语言,就好像华美的服饰和人的关系一样。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比喻用得好,则语言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意蕴丰富;排比用得妙,则气势如虹,一气呵成,撼人心魄;拟人用得好,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用得好,则美丑尽显,相得益彰。引用名言名句可以使文章神采飞扬,谚语、诗句、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等,历来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特点,合理引用于作文中,能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如某同学的《打工》一文,在修辞运用上就很见功夫:"我努力地干着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活,拼命地抬起二三百斤的铁笼。超重的负荷压得我浑身骨骼'吱吱'地响,我咬紧牙努力地把自己的脊背变成一张弓,两只脚死命地扣紧地面,两只眼鼓成了弹丸,时刻都有射出眼眶的可能。"这段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传神地写出了"我"打工的经历、体验,表明了作者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广开渠道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这表情达意的工具,日常的作文训练,就一定不能放松对语言的容量、节奏、修辞的要求,只有写出了独具个性而又优美的语言,才能使文章闪烁灵性的光彩,"行而且远"。
参考文献:
[1]俞磊,费佳.浅谈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语言目标的缺席[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2):5-10.
[2]宁娜. 《文心》在初中语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论文作者:陈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语言论文; 读者论文; 文章论文; 节奏论文; 凝练论文; 句式论文; 用得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