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流报纸对大陆女性配偶形象的分析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主流报纸对大陆女性配偶形象的分析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地区主流报纸再现大陆籍女性配偶之形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配偶论文,报纸论文,主流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自从1987年台湾地区解除大陆探亲旅游禁令,开放台湾地区民众前往大陆探亲,1992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间的学术教育、文化艺术、观光旅游、经济贸易、工商投资或是宗教交流等活动也随之快速推展。频繁的两岸交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讨论的热烈话题,同时也是媒体报导的主题[1]。当时,媒体对于两岸交流的报导的焦点大多关注于投资经商相关的经济议题、返乡探亲的人际关系题材或是台商婚姻等议题。尤其,台商与大陆女子婚外情议题是新闻报导、街头巷议或是影视戏剧中频频出现的话题。

      随着时间流逝,两岸各项交流活动和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也造就了人口的快速流动。因此,两岸通婚或是婚姻移民的现象也就日益普遍。根据台湾有关当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台湾地区非台湾本地籍配偶人数已超过49万人,且大多数为女性,约占总人数百分之二的比率。其中,以大陆籍女性配偶最多(n=321114,61.8%),接着是越南籍(n—90694;18.3%)和印尼籍(n=28210;5.69%)。因此,台湾地区社会和本地大众传播媒体便习惯以其籍贯称呼这些非台湾本地户籍女性配偶为“大陆新娘”、“越南新娘”或是“印尼新娘”,并以“外籍新娘”来统称这个族群的身分[2]。“外籍新娘”这个称呼并非是中性的词汇,而是隐藏对于这些来自经济和资源相对落后于台湾地区的外地妇女的歧视,并可能造成这个族群有形或是无形的压迫[3]。因为,“外籍”一词已隐含非我族群的他者(others)意涵;而“新娘”对于描述嫁作台湾媳妇多年的女性配偶则不适切。难怪,有人曾无奈的说:“刚来时我是‘外籍新娘’,转眼6、7年过去,现在的我,身份证、户籍都有了。我是未来的主人,我已经忘记我是‘外籍新娘’了,偏偏别人记忆犹新”[4]。

      既有有关“大陆籍新娘”的相关研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常选择性地将“大陆籍新娘”建构成低社会经济地位者、传宗接代的工具、买卖婚姻的商品、为钱卖身的淘金者或是“社会问题”制造者等刻板形象[5,6,7]。同时,也将与这些女性大陆籍配偶结婚的台湾男性建构成低社经地位者、肢体残缺者、身心障碍者或是经济困顿者等刻板印象[8]。这种轻易或蓄意将婚姻定义成两个“低劣他者”[9]结合的报导方式,可能直接或是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对于“大陆籍新娘”的认知,社会大众可能也易将自己负面标签化“大陆籍新娘”的偏见归咎于媒介对“大陆籍新娘”的形塑[10],进而合理化其对“大陆籍新娘”不合理的歧视与对待[11]。更重要的是,而这种负面形象的形塑与建构可能影响大陆籍配偶对自我身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可能造成大陆籍配偶子女对父母亲婚姻关系的迷惑、冲突与矛盾,进而产生自卑感低落或是自我认同危机。

      虽然,台湾地区以“外籍新娘”来统称所有非本地户籍女性外籍配偶。但是,一般社会大众仍习惯考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社经环境、风俗习惯、或是成长背景,将来自东南亚地区(例如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与台湾籍男子结婚的女子称为外籍新娘[12];而来自大陆的女性配偶则称为“大陆新娘”。但不管是“外籍新娘”或是“大陆新娘”的婚姻移民现象都常被解读为“商品化的跨境婚姻”。而大陆新娘,又因两岸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不只在适用的政策、地区规定或是权力方面有所不同,台湾地区看待大陆新娘的认知,也相对复杂许多[13]。因此,促成本研究急欲探讨报纸新闻媒介对于大陆籍女性配偶的形象再现。

      既有有关“大陆籍新娘”的媒介形象研究大都以建构论和框架理论观点,探讨媒介如何再现“大陆籍新娘”形象,发现主流新闻媒体大都以优势意识形态的观点,及“非我族类/他者”框架再现“大陆籍新娘”负面形象[14,15,16,17,18,19]。但是,黄浩荣和黄靖芬[20]也发现,报纸并非全面污名化“大陆籍新娘”,正面的形象报导也开始出现。这些研究不是单独以大陆新娘为对象,且这些研究样本大多集中于1988年至2001年期间,缺乏较近期样本的实证资料。又随着大陆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两岸的政商频繁交流与两岸迥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报纸中的大陆配偶形象值得研究与探讨。因此,本研究观察2011年至2013年6月间的大陆籍配偶相关新闻报导,以了解报纸媒体对大陆配偶的偏见与歧视是否仍然存在?换言之,大陆籍女性配偶的形象是否依然局限于“商品化婚姻”的婚姻架构中?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1)针对四大台湾地区综合性报纸(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报导大陆籍女性配偶相关新闻进行分析。

      (2)针对报导内文进行刻板印象的主题分析,以了解报纸在报导大陆籍女性配偶新闻时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识,主要是聚焦于大陆籍女性配偶个人形象及大陆籍女性配偶族群的整体形象描绘。

      二、文献探讨

      自1949年,两岸政治军事一直处于紧张对立态势,但基于伦理、亲情等因素考量下,1987年11月2日台湾有关当局开放台湾民众可申请前往大陆地区探亲,自此以后,海峡两岸改变了近四十年隔绝武力对峙的局面,也促进两岸民间的接触与交流;接着,于1992年7月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这是两岸人民往来的重要规定,放宽两岸的民间交流限制。因此文教学术、观光或经济贸易活动,均随之热络起来,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直接接触大陆地区人民的机会。两岸通婚形成的“大陆新娘”在此背景下,自然与日俱增[21]。截至2013年10月台湾地区大陆籍配偶人数已超过32万人,且大多数为女性,约占全台女性非台湾本地籍配偶的62%。

      非台湾本地籍配偶形成的因素深受资本主义发展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贸易型态的改变造就社会变迁,加上教育的普及也相对促成台湾女性自主意识抬头,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已被自由恋爱所取代。女性婚姻自主权掌握,相对也造成偏远地区或是社经地位较低的男性面临择偶的困难度,只好另往他处发展[22]。“外籍配偶”或是“大陆配偶”的出现,也就常被解读为台湾社会中弱势男性寻求婚姻的出口。换言之,当未婚男性或女性于择偶时产生了“婚姻排挤”(marriage squeeze)的不平衡现象时,自然使得某些群体掌握优势,而另一些群体则居于劣势。

      大陆籍女性配偶的人数虽已逐年增加,并成为台湾地区社会的第五大族群,但与其他的社会族群相比,她们大多是经济地位差,缺乏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也拥有较少的社会控制力与主宰力的弱势族群。换言之,弱势族群不一定是社会人口比率上的少数,但他们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弱势者。而大众传播媒介反映当时社会对个别族群的认知与价值,对于弱势族群形象的建构扮演着重要的影响角色。有关弱势族群(例如:身心障碍、老人、少数族群)与媒体再现的相关研究,大都获致相当一致的结论。亦即,(1)弱势族群出现在主流媒介的频率是很低的[23,24,25,26];(2)弱势族群在媒介内容中大都是对故事情节或新闻事件不具重要影响力的陪衬角色[27,28];(3)弱势族群经常出现于犯罪、贫穷或是暴力等负面新闻报导中[29,30,31,32];(4)弱势族群常被主流媒介负面刻板化的再现[33,34,35,36,37]。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质化取向的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针对有关大陆籍女性配偶相关新闻进行分析研究。主题分析常被使用于质化资料的分类和典型(主题)的呈现,其资讯丰富度远胜于单纯计数字词、词组、概念或是人物出现频率的量化分析。

      (一)样本

      首先,以相关关键字至台湾四大综合性报纸(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及苹果日报)网站搜寻相关新闻,抽样期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总计收集1732则新闻。接着,针对新闻内文的报导对象将非大陆籍女性配偶相关新闻(n=1498)挑出并排除。最后,再挑选出清楚叙明大陆配偶名字、来自城市或其他可辨认的个人资讯相关新闻,总计样本为106则新闻。换言之,本研究是以可清楚辨认大陆籍女性配偶相关新闻进行分析。

      (二)主题分析研究程序

      1.资料搜集与准备

      将所有新闻样本逐一列印在A4纸上,并根据报道对象(大陆籍配偶群体或是大陆籍配偶个人)加以分类编号并针对出现的大陆籍配偶相关资讯分别做提示与纪录,例如:来自地方、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工作情形或是报导方向与主题。

      2.主题拟定与确立

      接着,以不同颜色笔在新闻报道内文标注与过往文献、研究结果及研究问题有关的重要字词或是词句,并随时根据新闻内文写下新闻重点提示或是明示、暗示的概念等资讯。特别是新闻报道中的“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或是“跟谁说”进行资料的探测。最后,再次研读新闻数次并讨论,借以寻找反复出现的模式和概念。

      (三)研究问题

      透过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之采用,本研究拟定以下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大陆籍配偶的学历与社经地位为何?

      研究问题二:大陆籍女性配偶的媒介形象为何?

      研究问题三:大陆籍配偶的整体族群媒介形象为何?

      四、分析结果

      (一)研究问题一

      研究问题一关心的是大陆籍配偶的学历与社经地位为何?由报道内文可知,大陆籍配偶常是学历高,来自富裕家庭,她们大都是婚前就因工作缘故或是通由朋友介绍而熟识台湾男子,进而成为夫妻并移居台湾(例1、2、3),而她们的丈夫也大都是经济富裕的或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例2、3、4),而不是身体有缺陷或是家境贫苦者。

      例1:韩薇来自上海,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大学教授,她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后担任老师。拥有高学历的千金小姐韩薇,过去“油烟不上手,家事有佣人会做”。(联合报,2011.9.23:B2)。

      例2:张同凝出身医生世家,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在哈尔滨担任老人病科及整形外科医师,20多年前与台商老公相识后,就嫁来台湾。(联合报,2012.2.22:B2)

      例3:“我爱大陆,也爱台湾!”为爱嫁来台湾近10年的张朵从小受高等教育,在大陆曾是配音员、电视节目主持人、节目发行人,甚至自己开公关公司,却在事业巅峰时毅然决定放弃高薪,甘做台湾媳妇。(联合报,2012.2.29:B2)

      例4:大陆配偶李瑶嫁来台湾17年……,移民署表扬她是模范新住民。42岁的李瑶是甘肃兰州市人,而李州正是高雄市冈山社区大学副校长,并在兰州投资电子公司,透过朋友介绍,而认识当时正就读兰州市商学院的李瑶,不久就陷入热恋,相恋半年,就步入红毯。(联合报,2011.5.19:B2)

      (二)研究问题二

      研究问题二关心的是大陆籍配偶的个人媒介形象为何?仔细检阅新闻内文对于大陆籍配偶职业、社经地位与生活的描述,大致可归纳出:积极热心并足为楷模者、婆媳关系良好者、高度投票热忱者、不被接受者等类型。

      1.积极热心并足为楷模者

      为数不少的大陆籍配偶除了婚姻美满外,也积极融入台湾文化与生活。她们除了拥有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外,也积极投入社区关怀或是公益活动,处处表现出对台湾高度的认同感。她们杰出的表现,不仅得到他人的认同,也得到有关当局或社会相关单位的表扬及肯定(例5—9)。

      例5:来台已16年的上海姑娘韩薇,热心公益当志工行程满满,把生活安排的紧奏又充实。韩薇也贡献所学,每天到中正、忠孝小学当陪读、说故事妈妈。近来更担任主管部门花莲服务站、家庭教育中心义工,固定到电台播音,推广唐诗、论语、读经班、弟子规等。(中国时报,2011.9.23:C2)

      例6:大陆配偶李瑶嫁来台湾17年,跟着丈夫李州正从每月参加净滩活动,后来投入社区营造,落地生根,获喻“比在地人还在地”,有关当局表扬她是模范新住民。她觉得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更应该为这块土地付出。(联合报,2011.5.19:B2)

      例7:从大陆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嫁至台湾15年的林秀春,她喜欢帮助人,她去年9月剪掉一头过腰长发,将头发捐给慈济,帮助癌友。(联合报,2012.2.08:B2)

      例8:大陆籍配偶林妹妹嫁来台湾10多年不但精通闽南语,甚至还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探视独居老人和环保都不缺席,赢得社区民众肯定。林妹妹说,我已充分融入台湾的生活习惯,“基隆是我的第二故乡”。(联合报,2012.5.9:B2)

      例9:“这里早就是我的‘故乡’了。”10多年前从湖南嫁来台湾的戚清华,是后街社区关怀据点的分队长,为人热情又客气,在夫家支持下,积极投入关怀据点。来自海南岛的符春菊,也在戚清华招募下加入志工队,在社区关怀长辈,用爱心获得许多长辈赞赏。(联合报,2013.6.24:B2)

      2.婆媳关系良好者

      大陆籍配偶不仅得到丈夫的关爱与支持,也得到婆婆的疼爱与关心。为体谅媳妇的语言障碍,婆婆放弃自己熟悉的语言,而改以普通话交谈,婆媳关系形同母女;或是鼓励媳妇外出参与活动帮助其适应台湾地区的生活。媳妇也体会并感谢婆婆的付出与支持,婆媳关系融洽,一家和乐(例10—13)。

      例10:婆婆说,媳妇冷翠芳远自山东青岛嫁来台湾,闽南语不通,为不想增加媳妇的压力,多以普通话交谈,并积极带她参与邻里活动,只为媳妇能融入台湾生活。冷翠芳说,婆媳之间相处融洽,有良好默契,情同母女。(中国时报,2013.5.6:C2)

      例11:大陆籍配偶符金梅表示,“但我赌赢了,因为老公和婆婆家的人,对我真的很好”。丈夫和家人的疼惜,让她担心难以融入的疑虑消失于无形,这里已是她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联合报,2012.3.13:B2)

      例12:来自黑龙江省的大陆新娘张焕玲说,因为在科技公司任职的丈夫疼爱,与婆婆的包容与耐心教导,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又幸福的大陆新娘”。(联合报,2013.5.8:B2)

      例13:河南姑娘沙莎前年远嫁台湾,深获丈夫、公婆疼爱,逐渐融入台湾文化、适应生活和丈夫庄一鸿在中兴新村经营餐厅,打拼事业。(联合报,2011.4.22:B2)

      3.高度投票热忱者

      大陆籍配偶无论是否具有投票资格,对于行使投票权皆着高度的兴趣与期望。她们明白表示如果自己有投票权,则一定会去投票(例14);而有投票权者,明确表示会投给关心照顾陆配的候选人(例15)。大陆配偶不仅对行使投票权的热衷,也将行使投票权当成回乡和亲友谈论或是夸耀的话题(例16)。

      例14:桂林姑娘王景波说,什么都可以忍耐,但唯独投票这件事,她绝不退缩。来自贵州,32岁的严梧允说,虽然还没拿到身份证,但每到投票日,她都会催促先生“不去投票不要回来睡觉,快去帮我达成愿望!”。她感性地说,一旦拿到身份证,为了对得起自己,“百分百一定会去投票!”(联合报,2011.12.14:A4)

      例15:杨琴说,虽与宋楚瑜同乡,但认为马英九会赢,所以挺马。与杨琴一样是首投族的蒋丽娟说,这是生平第一次投票,一定会去投票。从四川嫁到南投的李巧芬说,她有自主权,家人不会影响投票意愿。来自江西的刘孚敏说,会支持关心两岸、开放三通的候选人,以前陆配结婚八年才能拿到身份证,现在改为六年,所以她力挺马英九连任。(中国时报,2011.12.31:A6)

      例16:刘沛妤从福建嫁来台湾,四年前有了第一次的投票权,就算再忙,一定抽空去投票。(中国时报,2012.1.9:C3)

      4.不被接受者

      大陆籍配偶认为媒体不该过度强调大陆配偶的负面新闻报道,家人也不应以歧视的语言来污名化她们和她们的家乡。新闻报道对于大陆配偶是心存偏见的,认为大陆配偶的文化水准是不及台湾的,而她们远嫁来台则是另有所图的。对大陆配偶来说,面对如影随形的政治标签和不合理的歧视与对待,行使投票权是可能的解决方法之一(例17—21)。

      例17:黄雪珍从江西嫁来台湾……她说刚嫁来台湾的时候,曾因身份遇过不友善的事情,邻居也曾以嫁来台湾好像是赚到的语气和她说话,让她觉得相当气愤。(联合报,2012.12.12:B2)

      例18:她不喜欢被叫“大陆妹”,“我最讨厌听到‘阿六’啊!”桂林姑娘王景波带着腼腆笑容说,邻居老用有色眼光问她,“你从事什么行业?”公婆还常说她是“大陆的番仔”。(联合报,2011.12.14:A4)

      例19:嫁到台湾15年的徐赟,4年前在台北大安区当幼稚园老师,她曾被家长骂“大陆人怎可教我的小孩?”如今4年过去,她已拥有合格保育证书,用专业来赢得家长的信赖。(联合报,2012.3.20:B2)

      例20:嫁到台湾后,她们饱受异样眼光所苦。拥有一头乌黑长发、衣着迷人的何阳说,曾遇过别人不相信她是大陆人,“大陆人不是都很‘俗’吗?”这种歧视让她很难受。赵博甚至碰过邻居指着她大骂,“大陆人只想来骗钱。”就连在市场听见菜贩叫卖“大陆妹”,都让她们心里很不舒服,“我们就是俗又大碗吗?”(联合报,2011.5.29:B1)

      例21:福建省东山的黄敏儿说“台湾是她的第二故乡”,但每次听到有人批评大陆配偶,她就会气在心里。她说,有人认为常有大陆女子在台湾从事不正当行业。(联合报,2011.12.7:B2)

      (三)研究问题三

      研究问题三关心的是大陆籍配偶的整体族群形象为何?检阅新闻内文发现,大陆配偶族群相关新闻通常来自官方消息或是“民意代表”,并以看似正当性的数据或是语气,将大陆籍配偶族群塑造成容易离婚的(例22)觊觎财产的不孝女子或以假结婚的借口来台从非法打工、卖淫的社会问题制造者(例23、24、25)。例如:大陆籍配偶的离婚率是较高的;或是,她们在台人口的增加及投票权的行使会影响台湾的地区安全。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负面形象的报道皆出自同一报社,令人不免怀疑记者是否为迎合组织喜好与政治及商业逻辑而产制出冲突与对立的报导框架。

      例22:台北市议员李新质疑大陆籍女子以“收尸队”模式嫁给老荣民,但目的却是觊觎财产。“退辅会”官员说,老荣民与大陆女子结婚如果是单纯的相互依靠做伴生活,这对老荣民还是好的结果,但过去的确发生多起不孝大陆女子接连嫁给老荣民,并在老荣民过世后迅速取得财产。(自由时报,2012.10.17)

      例23: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十一月,全台离婚对数五万一千九百二十六人,外配与陆配离婚对数为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五人,占总离婚对数百分之二十点八六,其中陆配远高于外籍配偶。

      例24:台联党团认为,数量庞大的大陆配偶取得身份证获得投票权,将影响台湾地区的政治,提案主张陆配取得身份证满六年才能享有投票权。新住民难于短期内摆脱大陆的影响,还可能伤害台湾地区的“民主”成果;故需要多一点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才能独立行使选举、罢免等参政权。(自由时报,2013.4.7)

      例25:主管部门官员表示,假结婚的大陆配偶通常透过人蛇集团中介,来台后的犯罪以非法卖淫、打工为主,过去也有犯下偷盗、诈骗案的查获纪录。主管部门近几年查获大陆人在台犯罪案,一直以假结婚排名第一,它也是非法入台最大宗管道。夸张的是,假结婚案件还陆续发现如老鼠会般的“扩张模式”,也就是一人成功假结婚来台后,再申请将亲友一个个弄进台湾。依有关部门资料,台湾人与大陆人结婚,从2009年至今,每年离婚对数都占该年结婚对数六成以上;进一步分析与台湾人离婚的所有非台湾本地籍配偶,大陆籍配偶所占比例也超过一半,有时甚至近三分之二。(自由时报,2013.3.15)

      五、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与讨论

      经过综合比较发现,报纸新闻中的大陆籍配偶个人形象已逐渐由“婚姻商品”和“唯利是图”的负面描绘,而逐渐转向较正面的形塑。但是,在整体族群形象却仍零星出现“假结婚真犯罪”和“容易离婚”的负面刻板印象描绘。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因为语言与文化的接近性,新闻报道中的大陆籍女性配偶已不再是为了脱离贫困而远嫁来台的淘金者,她们也不再是只能嫁给残障者、低学历、低社经地位或是劳力工作者的无奈受害者[38]。她们的婚姻关系已逐渐由阶级化和种族关系不平等的“买卖婚姻”,转向平等、浪漫的常态性婚姻。她们也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并获得他人的赞赏与鼓励。如此正面的形象可能是导源于男女双方是经由朋友或工作而认识、交往才结婚,而非透过婚姻中介的速成婚姻。

      第二,大陆籍配偶的婆媳关系融洽。大陆配偶不仅得到握有家庭经济主权的公公或是先生的支持与爱护,也得到重要家庭权力象征的婆婆如女儿般的关爱。因此,她们不再被限制于家庭或是隔绝于社交生活之外,而能充分享受和乐的家庭与社交生活,并认同台湾这块土地。婆媳可以使用共通的语言沟通,减少沟通不良或是障碍的发生。又因文化的接近性,降低冲突和摩擦的发生率。

      第三,大陆女性配偶对选举充满兴趣与热情。大陆配偶虽然努力适应台湾生活,并视台湾为第二故乡。但面对一般人及社会的刻板印象歧视,依然感到无奈与不平。因此,获得身份证与投票权的行使是大陆配偶积极争取的权益,尤其是投票权的行使是大陆配偶将自己的投票权视为相关权益争取和去除政治标签的重要武器。但也囿于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现实,使得她们倾向支持特定政党的候选人,寄望这些对大陆配偶友善的政治人物能帮她们争取权益。

      第四,因两岸特殊政治关系,大陆籍配偶被定位成危害台湾安全的族群。报纸一来选择冲突对立的框架,借以凸显大陆配偶假结婚真犯罪和容易离婚的形象;二来以大陆配偶受一定“政治影响”,而无法独立行使参政权的疑虑,将大陆配偶族群建构成非我族群的“他者”。报纸惯以使用不具名的有关当局官员或看似正当可信的统计数字来操弄大陆配偶与犯罪的连结,激化或强化大陆配偶是影响台湾安全的重要因素,试图让大陆配偶成为假想敌[39],甚至是仇视的对象[40]。

      综合以上讨论可发现,大陆配偶的媒介形象已逐渐转向正面的描绘。但是,不同的报社在处理大陆籍配偶族群相关新闻时,仍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偏见,而有相当鲜明的负面形象。而本研究得到大陆配偶个人的正面形象的原因可能是:(1)因为台湾与大陆在语言及文化的高度接近性,使得大陆配偶的生活适应过程或人际关系建立较其他东南亚籍配偶来得顺利,也较不容易成为社会问题的制造者;(2)报道中的大陆籍配偶大都不是经由介绍来台的速成婚姻,她们的教育和经济背景也和丈夫相当,因此也较不会受到排挤与歧视,也较易获得家人和他人的支持与认同,而有较正面的形象。但是讽刺的是,台湾报纸中大陆籍配偶整体的负面族群形象却是截然不同于正面的个人形象。这样不一致的形象再现,似乎也呼应非台湾本地籍配偶容易受到社会关系和文化的排除;而大陆配偶则更容易受到政治及福利制度的排除。也因此,才会有大陆籍配偶热衷于选举活动及投票权行使的刻板印象。综而言之,大陆籍配偶的媒介形象,除了受语言、文化及经济因素的影响之外,也受政治关系和国族认同的影响。

      (二)建议

      与量化取向的内容分析法相比,质化研究取向的主题分析法能提供更深入的资料及佐证说明报纸新闻如何再现大陆配偶的形象。后续研究建议应继续探讨这些刻板印象对阅听人的影响。未来,还可以分析不同媒介内容类型,如新闻、广告、综艺节目或戏剧节目对个别国家和地区非本地籍配偶刻板印象的描绘,也可拓展为研究不同媒介或是不同内容形式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非本地籍配偶的形象再现,以获致更完整周延的非本地籍配偶族群形象。

标签:;  ;  ;  

台湾主流报纸对大陆女性配偶形象的分析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