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从教育考察中取得真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经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教育考察的三个层次
笔者长期从事校长培训和研究工作,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发现,目前校长培训过程中的教育考察活动大致可以区分为3个层次:一是参观校园;二是获取文本;三是分析机制。
首先是参观校园的布置和陈设。在校长培训过程中,出于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校长们通常非常愿意到各地一流的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吸收名校的办学经验。一般而言,进入一所学校,首先看看学校的建筑布局如何,了解学校独特的物理环境,诸如学校大门的设计,草坪、雕塑、树木、路基、操场等的设置,各实验室、展览室、校史馆的陈列,甚至包括学生宿舍的摆设等。参观校园可看作是教育考察的第一层次。
教育考察的第二个层次是文本资料的获取。在校园参观的基础上,被考察学校往往会提供本校在办学和管理过程中总结或者设计的某些方面的文本,诸如学校课程安排、教学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教师评价实施策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以及校本教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等。考察者对这些制度文本和经验欣然接受,并如获至宝,期望返回自己的学校后,能够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和修订,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管理制度。
教育考察的第三个层次是对学校办学机制的分析。在教育考察的过程中,被考察学校的校长就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的现状、学校办学和管理的主要经验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进行汇报,与考察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期望考察者能够对学校有一些更深入和理性的认识。这里便触及到教育考察的第三层次,即分析学校的办学机制。它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一所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学校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学校课程与教学建设,甚至包括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等情况。对学校进行深度剖析以了解它的办学机制,此举措是深入了解一所学校的重要路径,也因而是教育考察最为重要的环节。
2 什么应该成为教育考察重点
对照教育考察的三层次界说可以发现,现实中很多教育考察活动仅仅停留于前两个层次,即参观校园环境和获取学校的管理文本。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教育考察很难进一步深入。而且,某些教育考察即使能够深入到学校办学机制层面,也往往不够深入和细致。很多校长通常只是把自己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实践介绍给考察者,更多的是对学校历史和现状的描述,缺乏对学校办学和管理机制的深刻反思和理论提升。
第一层次的教育考察即参观校园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参观完被考察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布置之后,考察者通常会对照自己的学校,思考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自己的学校,根据财力和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购置哪些设备,美化校园布置。这一层次的考察学习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校园的物理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孕育场所,漂亮而又高雅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功能,对教师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这一层次的教育考察简单易行,考察者也容易从中获益,但它毕竟是浅层次的教育考察,学校设施和外观上的复制对于改善自身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现状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第二层次的教育考察即获取学校的管理文本,也比较受考察者欢迎,因为它能够提供给考察者较多的借鉴。学校“文本”承载和体现着学校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和要求,是学校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考察者希望能够从中加以借鉴和吸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尝试。然而,对于考察者而言,这些文本只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却不能模仿。在一个学校实施有效的制度,在另外一所学校则未必行得通。原因在于,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环境,也因而形成其特定的学校运行和管理机制。
上述第一、二层次的教育考察对于考察者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收获,是一种信息的获取。要想通过教育考察来提升校长们内在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深入到教育考察的第三层次,即对被考察学校的个案分析,对它的办学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文本”体现了学校管理的某些制度,但是学校管理制度不等于学校的管理机制和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制度是一些规范性的、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着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要求、限制或倡导,它是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体现,但不是机制本身。而机制是一个组织得以运行的内在的、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机理和做法,涉及到组织内的各个元素以及各元素在组织内是如何相互联系和发挥作用的。每所学校的现状都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在长期办学和管理实践中,各个学校形成了其独特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越是办学层次比较高、质量比较好的学校,这一特点就表现得越明显。一所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形成,既体现了学校管理者本身的主观努力(如学校历届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个性特征、管理风格等),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周围社区环境、学生家庭背景、教师来源结构等)以及各种偶然因素对学校的影响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尽管如此,对一所学校办学机制的个案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考察过程中,考察者对被考察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深入分析的过程,也是考察者深入理解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的过程。“教育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深入分析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过程,是考察者提升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科学认知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机制的剖析,考察者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管理学校的综合素质、提升办学的能力和水平。对考察者而言,这方面的收获是内在的,它是考察者内在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而不像前两个层次的考察那样,仅是外在信息的获取。因此,着眼于学校办学机制剖析的第三层次的教育考察活动应该成为考察的重点。
3 教育考察如何深入到学校机制层面
要使教育考察深入到学校机制层面,全面解剖一个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实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获取被考察学校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1)对学校发展历史的了解,诸如在学校办学历史上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如何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实践发挥作用的;(2)对学校现状的了解,如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特点和结构、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特点、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家庭背景以及学校的经费状况;(3)对学校周边环境的了解,如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当地的产业结构、当地的教育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风格,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实践。学校办学和管理机制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要获取这些相关信息,考察者需要阅读学校的有关文本,同时也离不开考察者自身的观察、体悟以及与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交流和讨论。
二是对被考察学校进行深度剖析。运用解剖麻雀的个案方法,在充分把握一所学校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被考察学校的系统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者相互之间以及考察者与被考察学校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和重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学校发展的。可以说,对学校的个案剖析是深入把握一所学校办学机制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对学校的深度剖析也是提升考察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深化考察者对学校发展和管理规律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素养。因此,对学校的个案剖析应当引起考察者充分的重视。
三是内化教育考察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考察者要将学校个案剖析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认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中去。考察者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征,综合开发和利用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找出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为改善自身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现状而作出努力。
值得说明的是,提倡教育考察要深入到学校机制的层面,并不意味着校园参观和学校文本的获取就不重要,而是强调要在做好后两者的基础上,把教育考察向前推进一个层次,以使教育考察更趋深入和系统,提升教育考察的整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