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我国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图书馆论文,理论论文,高校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Folksonomy(分众分类)是由社会性书签服务中最具特色的自定义标签(Tag)功能衍生而来的[1]。为高校图书馆更有效地开展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服务实践,本文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社会过程,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的形成机制,以期建立中国Folksonomy,将Folksonomy中国化。 1 研究方法的选择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由社会学家Glaser与Ansem Strauss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2]。经典扎根理论强调,其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对社会过程的分析,包括基本社会心理过程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对现实存在但不易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界定。但是,仅社会心理过程得到了很多扎根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结构过程则被当成一套不断变化的结构条件,并没有被明确地当作一个过程[3]。 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研究近乎空白,缺乏可直接借鉴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尽量利用归纳法从现象中提炼该领域的基本理论,从而逐渐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为深入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这一社会现象,挖掘相应规律,不作任何理论假设,从原始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经典扎根理论方法便成为本文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的合理选择。遵循一切皆为数据[3]的经典扎根理论原则,从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这一社会现象中归纳出科学性的Folksonomy形成机制概念性框架,为高校图书馆更有效地开展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 2 研究过程与分析 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产生研究问题、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理论构建[4]。数据分析者不断比较的过程分为4项,依次是:事件与事件、概念与更多事件、概念与概念、外部比较(譬如轶事、故事和文献)[3]。本文依照以上4个阶段和分析过程,对我国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2.1 产生研究问题 笔者自2007年开始探讨Folksonomy,已通过为外文数据库添加中外文标签的方式,揭示外文数据库包含的本校学科建设的信息,便于用户查找所需信息的数据库资源,并以标签标注的方式揭示外文文献的内容,为用户提供基于标签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笔者从对Folksonomy理论的初步了解,深入感知到践行Folksonomy理论,使笔者的研究问题由Folksonomy的理论研究逐步转移到Folksonomy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文献[5]的调研数据和自身实践感悟的自然涌现。文献[5]的调研结果显示,图书馆存在两种标签,一是用户标签(如厦门大学图书馆OPAC中的标签),二是馆员标签(如新疆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中的标签)。图书馆界同仁一般认为,图书馆标签是用户添加的,主要用于书目管理。鉴于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对多种类型资源的标签化管理,以及笔者多年的标签应用实践,促使笔者在文献[5]的基础上,拓展了标签功能的调查范围。 2.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本研究于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集、整理了有关Folksonomy形成机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具体包括:(1)通过对我国“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和非“211工程”本科大学图书馆的网页调查,收集到的与Folksonomy形成方式相关的资料;(2)通过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相关中文论文。以上数据都是本文基于经典扎根理论归纳Folksonomy形成机制的数据源。 2.2.1 调查概况 笔者于2013年6月21日至8月26日对教育部批准的732所[6]非“211工程”本科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网页进行了调查,然后对“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网页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并将调查对象由图书馆网页中的图书、期刊、数字资源等查询系统拓展至图书馆网页上的博客、微博等服务平台,以深入调查基于“标签”的信息资源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各高校调研时间不同,为便于比较,笔者于2013年10月10日对博客标签进行了同一时间点的统计。 经典扎根理论资料收集方式的特点在于动态性,也就是要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不断补充资料,从而以资料的丰富、严密及饱和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和理论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豆瓣标签和外文数据库标签是集中调查之后补充调研的结果。 因此,本文调查的对象在地域、办学水平(“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和非“211工程”大学图书馆)上都具有代表性,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应用情况。 2.2.2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网页调查统计 (1)非“211工程”大学图书馆标签应用现状。部分图书馆的主页或OPAC查询系统调查时无法正常登录,目前可确定至少有29所高校图书馆采用了标签。除了OPAC之外,标签还被应用于数字资源、博客和微博。标签已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图书馆服务,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各个图书馆又有各自的特色。 (2)“211工程”大学图书馆标签应用进展。与文献[5]所做的调查相比,增加了4所图书馆,其中武汉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是新增的,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和海南大学图书馆原本需账号登录馆藏查询系统,现在已对外开放,且有标签功能。有7所图书馆拓宽了标签的应用范围,由OPAC延伸至其他类型的数字资源。 (3)标签在图书馆微博中的应用现状。在图书馆网页上有微博的22所大学图书馆中,有10所是“211工程”大学图书馆,12所是非“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由于图书馆采用的系统不同,微博的功能也不同,有的有标签,有的无标签。另外,有7所高校图书馆微博有标签功能,但没有添加标签。虽然馆员对标签功能的认知不同,但文献检索、知识产权、阅读天堂、爱书的小儿、数据挖掘、新闻资讯、暨南人等图书馆微博标签却是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微博功能及标签功能的认知体现,也是馆员实践智慧的具体表现。 (4)标签在图书馆博客中的应用现状。在被调查的“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和非“211工程”大学图书馆中,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5所大学图书馆网页上有博客服务,并对博文添加了标签。其实,通过新浪、网易、百度、谷歌等方式可以搜索到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博客,能将图书馆博客链接到图书馆网页,也充分说明了该馆馆长及馆员们敢于尝试,自信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博客服务,并愿意分享。 (5)第三方标签的应用情况。暨南大学图书馆OPAC引入了“豆瓣”这一社会网络系统的标签。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还可利用另外两种模式的标签:一种是以“ABI/INFORM Complete数据库”为代表的跨国范围的混合标签模式,即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国用户和馆员均可参与的标签形成模式;另一种是以“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为代表的由数据库商形成的标签模式——数据库商标签,该库的期刊论文和图书是基于标签的信息组织,而案例是基于学科和主题的信息组织。这两个数据库均是国外的数据库,只有购买了该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才能接触到跨国范围的“世界标签”。 2.2.3 中文文献调查 笔者以“Folksonomy”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到191篇期刊论文,其中图书馆界同仁发表了66篇,这说明图书馆界同样关注Folksonomy理念及其实践。这些致力于Folksonomy研究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用户通过对Folksonomy理论和Folksonomy系统的初步了解,深入感知、践行Folksonomy理论,最终总结出新的Folksonomy规律,提出Folksonomy优化措施,研究在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如研究Folksonomy在数字学习资源的应用[7-10]。这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打下了基础。 2.3 数据处理——实质性编码 完成初步的数据收集后,要及时通过实质性编码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是构建理论的关键和基础环节,其中包括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两大步骤[4]。 2.3.1 开放性编码 范畴一般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本研究的初始编码选择逐个事件编码的方法,通过对所得到的概念及其范畴的反复考察,最终得到42个范畴。 2.3.2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出现了核心范畴之后,由研究者确定的,只对那些可以和核心范畴产生足够重要关联的数据进行的编码。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涉及标签添加者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机制、标签添加者的基本社会结构过程机制和Folksonomy形成模式三个方面。在开放性编码阶段,这三个方面获得了42个范畴的支持,在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归纳、合并和总结,获得3个核心范畴,13个次核心范畴和26个主范畴(见表1),即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的范畴分为核心范畴、次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主范畴(一般范畴),核心范畴是次核心范畴的上位概念,次核心范畴又是主范畴的上位概念,且文献调查中没有找到本文相关文献,再次分析结果也没有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因而笔者判定其饱和。

2.4 理论构建——理论性编码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构建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性编码来完成,即将在实质性编码中形成的概念或范畴组织起来以构建理论[11]。将上述经典扎根理论过程中自然涌现的概念或范畴组织起来,形成如图1所示的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模型。 3 扎根结果分析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而建构的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机制模型可以清晰表明,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潜在参与主体在人际社会心理过程机制的作用下变成真正参与主体,形成个体Folksonomy实践。真正参与主体在基本社会结构过程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网络群体/整体,网络群体/整体又在群体、群际社会心理过程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网络群体/整体Folksonomy实践。可见,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模式是参与主体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机制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机制 3.1.1 人际社会心理过程机制 (1)个体内化过程。潜在参与主体(潜在标签添加者)通过阅读Folksonomy中外文文献、社会网络系统功能介绍等资料,对Folksonomy理念有了初步了解。随着潜在参与主体反复阅读相关资料,对Folksonomy有了深入感知,产生兴趣,便愿意践行Folksonomy理念,成为真正参与主体(标签添加者),添加个体标签,形成个体Folksonomy实践。 (2)个体反刍过程。在标签添加过程中,标签添加者通过切身体会,不断完善标签(如修改、删除),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等总结成规律,撰写成学术论文(或某种形式的网络文字),提出完善Folksonomy理论的方法、建议,如标签的结构化、标签应用领域的拓宽。 3.1.2 群体、群际社会心理过程机制 (1)群体、网络整体内化过程。真正的参与主体中网络个体随着交互的增加组建成网络小团体/群体,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相关群组”功能。群体、网络整体成员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逐渐达成共识——标签既有利于多维度揭示资源,也利于与他人知识共享。在认同标签功能的基础上,群体、网络整体成员更易形成践行Folksonomy理念的群体凝聚力和社会心理气氛,共同决策被标注对象的标签(集合)。厦门大学图书馆、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用户标签的丰富性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标签的丰富性便是很好的例证。 (2)群体、网络整体反刍过程。随着群体、网络整体成员Folksonomy实践探索的深入和实践智慧的提高,网络成员反思已达成的共识,重新审视已添加的标签,从新的角度添加新标签,修改或删除错误或有歧义的旧标签,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标签集,并总结规律,完善Folksonomy理念。

3.2 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基本社会结构过程机制 3.2.1 参与主体 (1)高校图书馆用户。高校图书馆用户是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主要参与主体。高校信息社会网络进行信息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发现,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成员的信息需求是多样化的,本科生侧重于学习,学的是基础知识;研究生学习深度增加,有主攻研究方向,注重研究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又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会网络和高校教师社会网络交流层次结构和知识创造能力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从微观的单个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角度来看,基于用户标签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由厦门大学图书馆最先建立。厦门大学图书馆目前已有3000多个标签,标签学科范围涉及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有700多个标签,标签学科范围涉及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等。以上实践表明,标签涉及多个领域,说明不同专业的用户受已添加标签的用户影响,已慢慢地接受了标签这种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从宏观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层面来看,“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和非“211工程”大学图书馆标签应用数量日益增加。由于应用Exlibris系统的图书馆未能显示标签添加的时间,本文以Interlib系统为例,来说明整个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参与主体的动态演化机制。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率先应用Interlib系统的标签功能,随后有15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应用了标签功能。虽然标签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确实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利用这一功能,图书馆已为这些认可且偏好标签分类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馆员。“馆员标签”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科资源导航、学位论文、数据库资源、博客资源和图书馆微博。因此,以“馆员标签”为纽带形成的宏观层面高校图书馆馆员社会网络是由添加学科导航标签、学位论文标签、数据库标签、博客标签和微博标签的馆员们形成的。“馆员标签”成为图书馆员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推广机”。 从微观的单个高校图书馆馆员社会网络角度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7年建立了首个博客,2008年建立了10个博客,2010年建立了1个博客。学科馆员以博客为服务模式进行的信息资源推广与传播初创实践,是学科馆员自信和自身价值的体现——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并不求回报的甘为人梯精神,也是学科馆员实践智慧的具体体现——既用单个字或词的标签来揭示资源,也用逗号、顿号、空格、分号等符号分隔多个词语的复合标签来多角度揭示资源。用户和其他学科馆员对已建博客基于标签分类的博文信息传播效果的检验和认可,是图书馆陆续建立其他学科博客的动力,是图书馆学科馆员为适应外部环境(本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馆员的成功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3)社会网络系统用户。暨南大学图书馆OPAC引入了“豆瓣”这一社会网络系统的标签。豆瓣网是我国社会网络系统应用Folksonomy理念的典型代表。在豆瓣小组栏里输入“大学”,可以获得6000多个结果,大部分是由我国大学建立的。可见,社会网络系统用户与高校图书馆用户存在重叠现象。社会网络系统用户添加的标签精确度不逊于高校图书馆用户添加的标签精确度,且弥补了主题标引存在的不足。以《标签:标记系统设计实践:people-powered metadata for the social web》为例。主题标引为“网页制作工具一程序设计”,豆瓣书签为“

”[12],豆瓣用户基于自己的认知为该书添加了10个标签。 (4)数据库用户。随着Web 2.0和图书馆2.0的发展,数据库商为适应用户的检索习惯,使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为用户提供了添加标签的入口。ABI/INFORM Complete数据库是欧美大学普遍应用的著名商业经济类数据库,在我国高校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购买了ABI/INFORM Complete数据库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可以利用该数据库用户添加的标签,并可为该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添加标签。 (5)数据库商。基于对Folksonomy理念的认知、感悟,数据库商在原有信息组织分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添加标签,从多角度揭示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更加丰富,更可能符合不同潜在用户群体的观点和检索习惯。购买了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可以利用该数据库商添加的标签,浏览和检索该数据库的期刊论文和图书。 3.2.2 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是指利用标签功能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数量。从高校图书馆数量来看,目前我国至少已有61所高校图书馆应用了“标签”功能。相对于我国800余所本科高校总体来讲,接受并践行Folksonomy理念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初具规模。从标签添加者专业领域范围来看,厦门大学图书馆和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用户标签量相对较多,标签内容的学科专业范围较广,可见参与的用户数量较多,用户之间基于标签的非冗余性关系的数量较大,已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从标签添加者的人数来看,除了高校图书馆馆员和外文数据库商较少之外,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系统用户和外文数据库用户的人数非常多,业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3.2.3 网络范围 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社会网络范围由高校图书馆用户、馆员扩大到社会网络系统用户、数据库商和数据库用户。参与主体由网络个体逐渐扩大到网络团体/群体、网络整体。这里的网络个体是指单个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馆员、社会网络系统用户、数据库商和数据库商用户。网络团体/群体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背景的单个参与主体构成的,如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高校图书馆馆员群体、社会网络系统用户小群体。网络整体是指跨国的外文数据库用户群和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系统用户群体。 3.2.4 联系强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有“群组”功能,图书馆用户由于学科背景相似或兴趣相似更容易组成网络小团体,共同的语言利于成员之间的沟通、互动,更易对Folksonomy理念和实践达成共识,不断总结Folksonomy规律,形成网络群体的Folksonomy实践,因此成员之间联系较强,而与网络整体中的其他成员联系较弱。 3.2.5 网络位置 网络成员对Folksonomy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不同,导致其在以“标签”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网络群体或网络整体中,宣传、添加、共享标签且善于总结规律的标签添加者或添加高质量的标签并得到网络成员认同的标签添加者与其他成员有更多的关联、互动,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有交叉学科背景或多兴趣的标签添加者因连接两个互不连接的个体或群体而处于结构洞位置。 3.2.6 结构角色 (1)核心人物角色。处于核心位置的标签添加者是网络群体或网络整体的核心人物。在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中,学术水平高、信息组织/揭示能力强且愿意共享标签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社会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促进网络群体或网络整体凝聚力和良好社会心理气氛的形成,促使网络群体或网络整体共同决策被标注对象的标签(集合),形成网络群体/整体的Folksonomy实践,是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的核心人物。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科博客馆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博客馆员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博客馆员添加的标签量较多,他/她们是标签功能的倡导者/拥护者,是馆员社会网络的核心人物。 (2)意见领袖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学科间细分化、交叉化与渗透化的态势日渐明显。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标签添加者更易处于社会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因易引入其他社会网络群体的Folksonomy实践经验而成为网络群体的意见领袖。异质信息的输入消除了群体思维固化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网络群体成员的反刍过程,增强网络群体成员的实践智慧,完善、优化网络群体的Folksonomy实践。 3.3 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模式 目前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有高校图书馆用户、高校图书馆馆员、社会网络系统用户、数据库用户和数据库商5种参与主体,在上述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机制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基于Folksonomy的5种类型的社会网络,即高校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高校图书馆馆员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系统用户社会网络、数据库用户社会网络和数据库商社会网络。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有5种Folksonomy形成模式,即“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用户标签、“以高校图书馆馆员为中心”的形成模式——馆员标签、“以社会网络系统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社会性标签、“以数据库商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商标签、“以数据库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用户标签。 4 结语 Folksonomy作为行动先导的观念或理念本身是清晰的、完整的,具有确定而正确的价值导向—360。的信息组织与共享。Folksonomy是具有高度社会组织化并需要强大社会动员来驱动的社会行动,必须诉诸社会集体的组织化行动,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行动。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过程机制是一个渐进机制,是作为主要参与主体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接受Folksonomy理念,进而在实践中将其思想精髓逐步转化为网络个体、网络中的小团体和网络整体的信息(知识)组织与共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认同Folksonomy理念决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网络个体、网络中的小团体和网络整体将Folksonomy理念转化为信息组织与共享意识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是网络个体、网络中的小团体和网络整体在信息组织与共享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上达成默契,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模式化和相对稳定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框架的过程[13-14]。Folksonomy理论的认同既包含高校图书馆用户、馆员从对Folksonomy理论的初步了解,深入感知到践行Folksonomy理论的内化过程,又包含高校图书馆用户、馆员从Folksonomy实践的切身体会、感悟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总结Folksonomy规律的反刍过程。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在上述内化过程和反刍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知识)组织与共享价值观。“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用户标签和“以高校图书馆馆员为中心”的形成模式——馆员标签是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主要模式。“以社会网络系统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社会性标签、“以数据库商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商标签和“以数据库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用户标签是高校图书馆Folksonomy形成的有力补充。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用户标签与馆员标签存储于不同的平台,用户标签主要存在于OPAC系统中,而馆员标签存在于数字资源系统、博客系统、微博系统。用户标签与馆员标签是独立存在的,标注的资源是不同的,用户和馆员之间是基于标签的间接社会交互,是弱联系,缺少用户与馆员之间基于标签的直接社会交互,即用户和馆员标注相同的资源,例如在OPAC标签系统中同时具有用户添加标签的入口和馆员添加标签的入口,在检索字段中增加“馆员标签”字段,用户和馆员还可以共建学科博客,用户也可以上传博文并对博文添加标签,或者馆员和用户共同对同一篇博文添加标签,构建用户和馆员的公共博客,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和馆员之间的交互性。 数据库用户标签和数据库标签分别源于国外的数据库——ABI/INFORM Complete数据库和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只有购买了这两个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和馆员才能接触到跨国范围的“世界标签”,而纵观国内的数据库,目前尚未提供基于标签的信息组织模式。由此可见,国外的数据库商已意识到标签功能的重要性。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实现360°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还需各方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审视、践行基于标签的Folksonomy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Folksonomy理念。
标签:图书馆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页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基于古典根理论的中国高校图书馆民俗学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