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现实_城市经济论文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现实_城市经济论文

扩大消费需求:理论与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现实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的制约。由于种种原因,消费需求往往不能适应消费品生产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反而相对萎缩,成为经济增长的桎梏。

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消费需求不足的难题,尽管其产生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不同,但危害是相同的。因此,如何为消费品生产打开市场销路,是我们在目前需要认真加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消费品变化规律和经济阶段划分理论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导致的经济萧条,只能靠扩大消费来消除,这是扩大需求的唯一正确途径和方法。问题是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不考虑微观效果和供求在结构上的吻合,不注意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要求,这是其理论上的严重缺陷之一。结果是扩大需求的效果极差,直接导致供求结构失衡,如甲商品过剩,却扩大乙商品需求,引起滞胀危机。不掌握经济规律,特别是消费品变化规律是很难正确判断哪些商品应该扩大需求,哪些商品应该缩小需求,因而也就无法在动态中实现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

那么,什么是消费品变化规律呢?它包括哪些内容?从单个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其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 产品刚被发明出来,价格较贵,产量也较低,大多数人买不起。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产量增长较缓慢,需求量也较小;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能大批量生产,价格也降了下来,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对它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产量和需求量增长很快,人们的需求迅速得到满足。第三阶段是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消亡阶段,由于在第二阶段,该商品得到大规模发展,已基本满足人们需要,需求达到饱和,因此只能随着人口增长而缓慢增长,如果有替代商品出现,该商品还会消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品需求增长较慢,产量也相应增加较小,处于相对停滞或消亡状态。

消费品虽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并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消费品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但对全部消费品(包括服务)来说,它们不可能同时处于生命周期的同一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一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一类商品;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二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二类商品;有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三发展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三类商品。这样,全部消费品可分为上述3类商品。随着生产发展,供给增加, 处于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商品要转入第二阶段;处于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商品要转入第三阶段;处于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商品逐渐走向衰亡。与之相应,第一类商品要转化为第二类商品,第二类商品要转化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趋于衰亡。于是全部消费品的演变历史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过程:第一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二类商品,第二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逐渐走向消亡;同时,新发明创造出来的商品又不断补充第一类商品。这就是消费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从消费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第二类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最旺盛阶段,产量和销售量(需求)增长率最高,且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和带头作用,因而被称为主导商品,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称为主导部门;第一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率虽然较低,但从长期看,呈上升趋势,因此称为发展型商品,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称为发展型非主导部门;第三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率已渡过高峰期,趋于停滞(或缓慢增长)乃至下降,该类商品称为衰退型商品,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称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当第二类商品转变为第三类商品,一部分第一类商品转变为第二类商品时,与之相应,主导部门转变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一部分发展型非主导部门转变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如何具体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主导部门呢?这取决于大多数消费者共同偏好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即收入水平)。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虽然消费者对穿、住、行、用等方面都有需求,但对吃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农产品又供不应求,需要大量投入社会生产力去生产。因此,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导部门,以农产品为主导产品。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由于该阶段大多数人的收入很低,又称为贫困阶段或低收入阶段。

经过长达数千年的重点发展农业,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大多数消费者对它的共同偏好大大下降。于是,农业从主导部门转为衰退部门,农产品从主导产品转为衰退型产品(这种衰退是相对而言,指增长相对缓慢、停滞或衰亡)。这时,与其它产品相比,轻纺产品不仅生产成本较低,易于生产,价格低廉,而且需求迅猛增长,因此取代农产品成为主导产品,轻纺工业也成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即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收入有显著提高,称为温饱阶段。

在轻纺工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优先发展,其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住、行(相对应的产业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就突出起来。人们对它们的需求急剧上升。这种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公共交通(主要是铁路、公路等)和廉价住房(设计标准和造价较低的住房)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小汽车和较高级住房(设计标准和造价较高的住房)的需求。两个层次相比,第一个层次在当时的需求迫切程度要比第二个层次高得多。因此,公共交通、廉价住房及邮电通信等部门继轻纺工业之后成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也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即以公共交通、廉价住房等为主的阶段,又称为初级富裕阶段。

在对公共交通、廉价住房和邮电通信等部门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这些部门便从主导部门转变为衰退型非主导部门,小汽车、较高级住房等的生产部门上升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从第三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即以小汽车、较高级住房等为主的阶段,又称为中等富裕阶段。

在小汽车、较高级住房等得到一定程度普及后,其生产部门从主导部门转变为非主导部门,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需求(不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剧增,上升为主导部门,经济发展随之从第四阶段进入第五阶段,即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又称为高富裕阶段。

在对经济发展过程划分出阶段,并区分出各个阶段的主导部门、主导产品和非主导部门、非主导产品后,需求管理就有了科学基础。

二、新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方法

需求管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凯恩斯主义的方法,由政府人员根据主观愿望,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经济萧条时期,减税,增加财政开支;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通货膨胀时期,增税,减少财政支出。这种方法弊端极多,容易导致滞胀危机,已为实践所证明。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消费品变化规律和经济阶段划分理论来调节需求,即在消费需求膨胀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及时缩小主导商品需求,消除通货膨胀;在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适当扩大主导商品需求,以此来弥补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带动经济增长。为什么要扩大主导商品需求?这是因为衰退型商品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没有多少扩大余地。发展型商品的需求主要来自高收入者,他们有足够的钱购买发展型商品,不存在需求不足。唯有主导商品,处于增长的旺盛阶段,需求潜力极大,但有时因种种原因,这种需求不能转化为实际购买行动,缩小了消费市场,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所谓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主导商品需求不足。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只有扩大主导商品需求,才能真正增加有效需求。那么,凯恩斯主义扩大的需求都是些什么需求呢?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政府增加的这些支出,只有较少部分扩大了主导商品需求,起到增加有效需求的作用,其余部分从表面上看增加了总需求,但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大都是无效需求,除了加剧通货膨胀之外,不会对经济增长有任何积极作用。新的需求管理方法,吸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教训,注意提高扩大需求的效果,因而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它的实施大体要经历3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确定现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主导产品、主导部门,判断经济是否出现消费需求不足。以我国为例,我国是二元经济,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别较大,形成农村消费集团和城市消费集团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具有不同收入和不同偏好,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村集团基本上是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主导产品是轻纺产品及耐用消费品等;城市集团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主导产品是廉价住宅、公共交通、电话电信等。消费需求是否不足,主要看这些主导产品的需求是否充足,是否为主导部门的全力发展准备了所需的销售市场。

第二个步骤是找出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人们的8 种主要动机,即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贪婪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这种看法过于简单,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因情况不同而各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制度因素看,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收入相差悬殊,社会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广大工薪阶层人数虽然众多,但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导致消费需求萎缩。西方国家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主张,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如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需求不足。

从技术因素看,技术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点发展方式,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水平较高、较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一般资本密集程度较高,耗费资金多。它造成经济的二元化:一方面,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企业集中在城市,但由于是资本密集型技术,雇佣的工人较少,虽然他们的工资较多,但形成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对广大农村投入资金较少,技术进步很慢,基本上还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劳动,效率很低,因而收入也较低,虽然对消费品有旺盛需求,但形成不了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在收入上的较大差别,阻碍了消费需求正常扩展,大大缩小了消费品生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种是均衡发展方式,它先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低级技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技术)以取代手工劳动,在普及低级技术基础上,再普及中级技术(劳动密集程度较低的技术),然后再普及高级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技术现代化和高级化。表面上看,均衡型发展技术方式似乎花费很多时间,不如重点发展方式一下子就能使一部分企业实现技术现代化和高级化。但实际上,前者的效果要比后者好得多,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技术相对均等化达到城乡、工农收入相对均等化,避免了二元经济和因城乡收入差别较大所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均衡发展方式,在短短1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技术现代化和高级化,而一些采取重点发展方式的国家至今还是二元经济和二元技术,并且低级技术占主要部分,还常常受到消费需求不足的困扰。

我国在技术上采取的是重点发展方式,它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别,防碍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即:一方面,城市和工业部门具有巨大的生产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比较高,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拥有10亿人口的农民由于收入较低,对这些产品虽有强烈的需求,却无力购买,使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失去广阔的市场,不得不限产压库,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技术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政策因素来看,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往往会大大缩小消费需求。例如我国城市居民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住房应是主导产品。实际上,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奇怪的是,他们宁可把钱大量存入银行,也不去购买住宅,致使大量已建成的住宅卖不出去,住房产业举步维艰。原因是我国的住房政策,特别是住房价格政策存在着问题。住房价格人为提得太高,老百姓买不起,不得不把钱存入银行。结果是两败俱伤:房地产公司由于价格太高,住宅卖不出去而亏损;老百姓有钱买不起住房而望楼兴叹。其次是住房分配制度不合理。住房无偿分配害处极大,它一方面妨碍了住房市场的形成,居民因企盼白得一套住房,而不积极投资购买住房,大大缩小了住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单位购房无偿分配给职工,使住房越建越高级,造价越来越昂贵。如果由居民购买住房,他们因收入有限,不会去购买造价昂贵的住房。

第三个步骤是确定扩大需求的具体方法和对象。消费需求不足的后果是简单再生产萎缩和扩大再生产困难,一部分消费品和投资品积压。从理论上讲,直接扩大这些积压商品的需求,其需求扩大效果最佳。但积压的消费品如果不为社会所需求,扩大其需求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于积压的投资品也有一个将它用于何处最有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科学、合理地扩大积压商品需求。

对积压的消费品,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主要看它是因什么原因积压的。如果是低收入者因无力购买造成的,可以适当扩大其需求,如政府以成本价格将其买下来,然后用以工代赈等形式分给低收入者或贫困者;如果不为社会所需要,则必须转产或停产,不能扩大其需求。

对积压投资品,如何扩大其需求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扩大再生产。主导产品和主导部门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根据消费品变化规律,每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主导部门,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部门需求不足。因此,扩大投资需求主要是扩大主导商品和主导部门需求。只要采取各种措施,适当扩大主导商品需求,推动主导部门发展,就能较好地消除积压投资品,使它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以我国为例,现时主要应扩大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等的需求。问题在于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已经严重积压,城市居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其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虽有需求,但无购买能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显然,放任不管,听其自然是不行的;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来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很大,受到城市居民承受能力的限制。既然城乡收入差别较大是技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那么改变技术分布不均衡、不合理的状况,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大力发展以生产轻纺等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就成为首选方法。广大农民对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很大,即使城市将全部积压品供给农村,也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就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政府投资或农民集资建立乡镇企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有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又正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从而一举两得,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使他们生产的产品获得了销路,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城市居民,主要是扩大普通住房、公共交通、电话电信等需求。城市与农村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扩大主导商品需求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农民,是如何通过兴办乡镇企业来提高他们的收入;对于城市居民,是如何诱使他们将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主导商品。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降低主导商品价格,如在住房上政府首先要用各种手段降低建房成本(如减少对建房的税收,降低地价,限制建房者利润等);如果这样还不能将房价降到消费者所能承受的水平,则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将房价降下来。但这种补贴只能给低收入者,不能人人有份,更不能给高收入者。二是赊购或分期付款。当主导商品因价格较高,超过消费者承受能力而使需求萎缩时,可将付款的时间拉长,使消费者买得起。为增加分期付款的吸引力,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将分期付款的条件降得低一些,如降低分期付款利息,延长分期付款时间等。

有一些主导商品属于公共产品,无论是增加较低收入者收入,还是给予价格补贴或赊购补贴,都不能有效增加其需求,如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这时,就需要由政府筹资或出资来兴建。从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很多铁路、公路、港口都是由国家出资或筹资兴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主导商品的生产及其需求的扩大需要由政府来承担,不能都委之于消费者。

三、我国的具体对策

按照新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方法,首先要判断我国是否存在需求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率在9%左右;同时, 又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大量消费品积压,国有企业因产品销售困难而大面积亏损。显然,靠加大投资来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已行不通。现在投资规模已相当大,难以再有较大增加。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就会发现我国处于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同时也会发现这种消费不足是我国走向富裕社会的巨大障碍。如上所述,我国是二元经济,对农民来说,主导商品是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对城市居民来说,主导商品是普通住宅等。这些主导商品在我国都处于严重积压状态。它们本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和火车头,但却因消费需求不足销售困难不得不限产压库。这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在明确了我国消费需求特别是主导商品需求不足后,就可以来探究其原因。按收入高低和生活状况,我国国民可分为4 种:第一种是收入较低、生活困难者,主要是贫困地区人民、城市失业者、农村贫困者(如五保户)、城市生活困难者(老、弱、病、残者);第二种是农村中处于一般收入水平的农民;第三种是城市居民,如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第四种是城市和农村中的高收入者。所谓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第一、二、三种人消费需求不足。对于第一种人,主要是救济问题。他们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如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困难是由于自然环境太恶劣;城市失业者也不是他们愿意失业,而是由种种他们所不能左右的原因造成的(除个别情况,如不好好工作、挑好工作等);农村和城市的贫困者生活困难是由于老弱病残等原因。对他们,国家和社会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对他们有利,对整个社会也是有利的。第一,他们代表着很大一部分消费需求,向他们提供援助,可以将这部分需求释放出来,缓解消费需求不足,减少积压消费品,使许多企业能够从停产或倒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恢复生产,减少失业。第二,可以大大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稳定。对城市和农村的贫困者和失业者的救济及补贴不能太高,要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于在职人员,否则会影响后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太低,否则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维持社会稳定。由于他们需要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如农产品、轻纺产品等,而这些产品特别是轻纺产品大量积压,因此可以以“准实物形态”来提供救济,如向他们提供只准购买指定商品(如积压商品)的特种货币,或要求他们只能到指定商店(专卖积压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商店)购物等。这样可以提高需求扩大效果,直接减少积压消费品,不必担心他们得到补贴后将钱用在购买非积压商品上。对贫困地区,可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以大量积压的工业消费品为报酬来发动贫困地区人民修建公路、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等,改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当然,援助贫困地区的最好办法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即投资兴建乡镇企业。

上述种种措施,都早已在实行,但规模太小,还没有提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这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援助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当作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于国于己有利的事业,因而积极性不够高。须知,援助近亿人的贫困地区人民和城市、农村贫困者,将极大地扩展消费品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不仅能有效减少失业,而且能大大促进社会稳定,又何乐而不为呢!另一个是援助资金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西方国家在实践中解决了。援助资金的实物形态是积压商品,其现金则来自政府收入,如税收、发行公债、向银行借款等。美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和转移支付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其累积数额达几万亿美元。其它西方国家也都在这方面支付了巨额资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资金,但为了缓解消费需求不足,拿出比现在更多的资金是可以做得到的。

对于农民,要提高他们的收入,主要靠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建立大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逐步消除经济和技术二元化。发展乡镇企业一要有启动资金,即国家要将一部分投资资金转向农村,象发展城市工业那样发展乡镇企业;二要确保产品销路,从实践来看,很多乡镇企业失败就是因为产品没有销路。沿海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所以比较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大量销售网点和集贸市场。当然,也要鼓励农民购买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城市工业应集中力量生产高档次产品和出口产品,应该在更高层次、更高级别上开拓新市场,尽量不要与农民争市场。同时,农民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产量,积极参加城市建设,兴办第三产业,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尽快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与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起来。

城市居民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其现有收入在一定时期内还买不起小汽车和高级住宅,那是第四阶段的目标。因此现阶段大批量生产小汽车和高级住宅是没有销路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但这并不是说,汽车工业和住宅业不能成为主导部门,公共汽车、运输汽车、普通住宅的大量生产还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还比较低,广大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很大,国家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将房价降至市民能接受的水平,为住房产业的大发展创造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于公共交通,广大城市居民和农民是迫切需要的,它的大发展足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构成第三阶段的主导部门。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无不有一个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的阶段。同时,这也是为将来在第四阶段普及小汽车创造条件。但铁路、公路及其它基础设施属公共产品,个人和企业很难大量投资,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投资或集资来兴建。但在现阶段,应尽量建造成本较低、标准一般的铁路、公路,那些耗资巨大,豪华昂贵的基础设施,要在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才能兴建。

对于高收入者,由于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其消费能力,容易造成消费不足,政府应对他们征收较高的累进的所得税,将这笔钱用于救济贫困者,以扩大消费。

归纳起来,在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主要有4 种:第一种方法是救济,主要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以工代赈等,其对象是第一种人;第二种方法是“造血”,由国家投资或各方集资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让农民靠自己的力量致富,国家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其对象是第二种人;第三种方法是诱导方法,用降价、赊购等手段将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其对象主要是第三种人;第四种方法是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是兴建公共设施,建造铁路、公路等。

实施上述扩大需求的方法,需要大量资金,国家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呢?对于实施第二、四种方法的资金,国家只需改变投资方向,从现有投资中拨付就可以了。因为将投资用在这些地方,比用在其它地方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实施第一、三种方法的资金,主要靠税收(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发行公债和向银行借贷等。我国银行存款已逾4 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储蓄是本应用于消费的过多储蓄,国家通过银行将这笔钱借出来,用于扩大消费需求,对发展经济、减少失业、安定社会是十分有利的。从实物形态来看,它们大都是积压商品,扩大其需求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变废为宝,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总之,我国已经具备进入较富裕社会的经济实力,只是因为消费需求不足,妨碍了这种能力的发挥。这突出表现在我国消费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和消费品的严重积压,以及巨大投资能力不能用在扩大主导消费品生产上。如果我们适当扩大贫困地区人民、城乡生活困难者、农民和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主导消费品生产及为其服务的生产资料生产打开发展通道,则主导消费品产量必将几倍、十几倍地增长,失业也将大大减少,我国人民过上较富裕的生活就指日可待;反之,如果我们对消费需求不足置之不理,任凭消费需求极其缓慢地自然增长,则主导消费品生产在消费不足限制下,只能不断地限产压库,中国人民进入较富裕社会的日期将大大推迟,那将是十分可惜的。

标签:;  ;  ;  ;  ;  ;  ;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现实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