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教育_教育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教育_教育论文

试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价值观论文,试论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客观历史潮流,在给人们带来机遇、财富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着选择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背景的复杂化和渠道的多样化等新情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改革创新。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我们知道,对大学生的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价值观教育具有根本意义。其原因就在于,价值观起着行为导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及其相关的政治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取向。只有抓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这一根本,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与目标的探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认同并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多元价值观,大学生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存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应该得到肯定的。我们允许多元价值观存在,是对现实的尊重,但这不等于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我们提倡的。而且,允许社会上存在的东西,并不等于允许在学校、在学生中存在。有人提出,让青年人自己去选择,不必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显然等于放弃教育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不稳定的、开放的。他们的经验与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二、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如前所述,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不稳定的、开放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性价值观,他们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种社会热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必须有主导性的价值观来教育学生,而且要理直气壮地教育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已不在于人们是否认同价值观的多元存在,而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如何选择,即应该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主导价值观。“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都必然要把能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加以倡导。”[1]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其对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它也是稳固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摒弃那种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的错误观点,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和兼容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并掌握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在道德实践中必须把履行道德义务与谋求个人正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使大学生明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才能科学地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凝聚民心,保持稳定。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三、加强理论引导,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纷起,正在冲击、动摇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各种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各宗教信仰、西方的个人主义信仰,甚至是邪教信仰等,都在竭力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这些不健康信仰的出现以及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回潮,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帮助他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和将来的工作中不迷失方向,才会产生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大学生中开展信仰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信念,通过教育的途径灌输给学生,使之从知识性理解到认同和接受,然后升华为信念、信仰,最后内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确立。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必须做到既要系统地讲清理论,又要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逐步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在理论引导过程中,应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要坚持运用一些他们所熟悉的事例,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四、在体现价值观教育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高层次的导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分化日趋复杂。因此,我们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和标准也就不可能一样。只要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合乎社会要求的,那么无论其在具体的理想、道路、职业和生活上作何选择,都应当受到肯定和尊重。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价值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合法的、合理的、提倡的,与此相应,我们的教育也可以按照兼顾个人与社会、服从社会、奉献社会这三个层次来进行。只有这样,才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个人聪明才智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才符合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的现实状况,也才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爱好和特长潜能的充分发挥。

但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但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高层次的价值导向。我们要始终坚持在大学生中不断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提倡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因为大学生本来就是社会上的高层次人才,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大学生群体。而且,只有科学确立高层次的目标,突出强调高层次的导向,才能使较低层次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加有序地、向上地发展,也才能带动全体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全球性价值问题,开展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

“全球问题是在20世纪出现的,具有全球普遍性、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并只有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2]我们要培养能适应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世纪大学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关注和研究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人类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全球性问题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主义、个人主义、霸权主义、民族主义和享乐主义等。”[2]而由这些思想根源导致的结果是多元的,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问题,还包括由此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领域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全球问题,人类就必须抛弃上述思想,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引导大学生关注、研究、思考全球性问题,就是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新的价值观念。这些教育主要包括,针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全球性问题进行的自然价值观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针对社会方面的全球性问题,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并能正确认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价值观教育;针对人类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失衡的问题,进行的旨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生命关怀教育。[2]在我们培养和强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全球性,使之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大学生从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理论中识别出“西方化”的陷阱,“作为各民族国家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全球化是一个适宜的概念,但作为发达国家以自己的标准和利益建构世界体系的全球化,不值得效仿。”[3]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过程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倡导公平、公正和民主,促进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平等对话和互利合作,反对霸权和压迫。

六、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将价值观教育建立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新非常迅速,层次分化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在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社会环境和大学生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次调查研究工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调查,动态性地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并不真正了解今天的学生,只是凭自己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常常处于被动,无法收到实效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全面的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不断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详尽的、可靠的、动态的客观依据。

其次,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化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

再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4]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社会实践活动要经常进行。

最后,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一般来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5]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5]因此,价值观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借鉴情感教育理论的代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首先由教育者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标签:;  ;  ;  ;  ;  ;  ;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