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面对面”审稿模式初探_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面对面”审稿模式初探_学术期刊论文

关于学术期刊“面对面”审稿模式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对面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称晋升的竞争激烈,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以及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成为晋升职称的重要砝码。如此一来,各色期刊稿源日丰,多从选稿环节上做文章,消除“粗”、“滥”、“伪”稿件,成为期刊求生存、发展、提升的出路。由此,采用“三审一定制”审稿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作者与审稿人的双向匿名评审便迅速推广开来,学术期刊界希望由此构筑一道“防火墙”,规范用稿制度,提高办刊水平,提升刊物品质。然而其效果如何,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对比与反思,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一、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于现行审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较多,如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欠妥、选择审稿专家偏差大、片面采用专家意见等。但关于“双向匿名”评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受到关注。

第一,“双向匿名”保护了审稿人的“率意而发”、“真诚批评”,但同时也保护了少数审稿人“粗糙审稿”、“苟且点评”。应该肯定,多数审稿人,还是能站在专家、学者的高度,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审稿作业的。他们既具有相当的专业修养,又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的奖掖后辈、激励同行的热情;他们的审稿意见,体现了专业水平,表现出专业研究智慧,引导着专业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毋庸讳言,审稿作业中,敷衍了事、任意做结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双向匿名”评审难以使审稿质量获得全面的保证。

第二,“双向匿名”难以全面,最终容易流为不公开的互相知名。一种情况是“人情关口”,送审人泄露审稿秘密;一种情况是论文选题狭窄,写作者与审稿者彼此相当熟悉。有一项针对某专科杂志的研究,发现盲审即使提高了质量,但也是暂时的,难以坚持到底,而且,审稿人能猜出作者是谁的准确率超过40%。[1]因此,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难以保证。

第三,“双向匿名”难以推动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学术要发展,贵在争鸣。争鸣,源于学者间的互动。“双向匿名”却阻断了这种互动,审稿人与作者之间“互不往来”,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停留于纸上谈兵、笔底交流,既难以促发争鸣局面的形成,也难以真正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学术争鸣不是简单的你对我错,需要心平气和的协商、讨论,需要时有碰撞的争辩。“面对面”,容易交流、沟通,乃至达成共识,即或不然,也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关于“面对面”审稿模式的设想

期刊的基本原则是作者平等,稿件面前一视同仁。基于这样的考虑,“背靠背”式的“双向匿名”其实不如“面对面”的“全面公开”——不仅面对审稿人公开作者的信息,而且面对作者公开审稿人的信息,甚至有意识地营造双方直接交流的机会;不仅审稿信息面对编委会、主编公开,而且重点内容(如稿件的创新点)等面向读者公开,让读者在评判论文本身质量高低的同时,也评一评审稿人的水准;不仅公开发表论文的相关审稿信息,而且公开未能发表的论文的相关审稿信息。

采用这种审稿模式有利于加快审稿进程、形成监督机制、提升论文水平、提高刊物质量。具体而言:

第一,有利于通过审稿人、作者、责任编辑的多方互动,加快稿件处理进程,提升稿件处理质量。论文质量要高,视角要新,“面世”的速度还要快,才能增强影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下“作者→编辑→审稿人→作者→编辑”稿件处理模式,与“双向匿名”制度下“作者→编辑→审稿人→编辑→作者→审稿人→编辑→作者……”稿件处理模式相比,不仅环节更加紧凑,而且更加快捷、高效。

第二,有利于刊物全面接受读者的监督,形成更健全的监督机制。将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全部或部分地放到论文的后面,与论文一齐出版,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论文的质量、内涵、层次等,而且可以让高水平的、专家级的读者在审读论文的同时审读审稿意见,从而实现对论文、审稿意见的全面审视、全面监督,[2]这不失为加强审稿人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审稿意见有时候就是一篇很短小精悍的论文,它在表明审稿人审稿态度、水平的同时,也彰显着审稿人的专业水平、学术高度。

第三,有利于提升审稿人、作者、责任编辑的自律意识。要净化科研氛围,遏制学术腐败,学术刊物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面对面”的审稿模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审稿环节,激发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增强审稿人的把关意识,同时通过与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的交流对话,也使作者在提出自己学术观点、发表自己学术作品时能够更加严谨。

三、“面对面”审稿模式的实施

实施“面对面”审稿模式还有一些困难,需要编辑、审稿专家等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要提高编辑素质,特别是提高编辑初审稿件的水平。显然不是所有的稿件都需要专家评审。如何把好初审关,让应该送审的稿件顺利送审,这不仅涉及编辑的责任心问题,更关系到编辑的学术眼光、编辑素养问题。因此,实施“面对面”审稿模式,首先要提高编辑素养——编辑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更要拓宽知识面,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最新的热点问题,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研究课题方向和课题的分布。[3]只有在此基础上,编辑在面对众多投稿时才能规范初审、科学初审。

其次要关注审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责任心强的、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审稿专家队伍。传统审稿模式中,专家审读稿件,将意见转达编辑部,审稿作业即告完成。但在“面对面”审稿模式下,专家不仅要直接面对作者,而且对有些作者、有些稿件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提出修改方向,反复审读修改稿件,直到稿件修改定型。因此,专家有没有时间精力,稿件发表后,专家愿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审稿信息,是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造就一个学术大氛围,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编辑人员要加强同审稿专家的联系、沟通、交朋友,努力建成一支数量众多的、愿意为学术事业繁荣进步作出奉献的、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的、相对稳定的审稿专家队伍。

此外,还要注意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合理设计版面。要在每篇论文后面附上“审稿意见”或“专家推荐意见”,必然会使原本紧张的版面更加紧张。为此有以下设想可以考虑:一是在实现“公开审稿”制的初期,仅将审稿人姓名、职称与责任编辑姓名放到一起;二是将审稿意见提炼、压缩,同时将全部审稿意见通过网络公开;三是利用版面留白处,作适当安排。

实施“面对面”审稿模式可以逐步推进,可以先从部分名刊开始实施,逐步全面推广;先从部分栏目(品牌栏目、特色栏目)、部分重点稿件(约稿、名家稿)开始,逐步推广到所有栏目、所有稿件。也可以借助网络的“隐匿性”,在审稿人、作者之间建立起一个隐性的平台,使之直接沟通,既便捷又经济。只要我们能够本着为社会主义学术事业发展作贡献的精神,本着对作者、对稿件、对刊物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证审稿质量、提高审稿效益、提升刊物品质还是有路可行的。

标签:;  ;  

学术期刊“面对面”审稿模式初探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