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促思 发展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说促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思维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没有语言思维很难表现。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这一点,又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较薄弱环节。针对这一实际,我们采用了“以说促思”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抓起始,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作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因此,教学中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逐步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起始抓始,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的始终。如刚入学的儿童,年龄小、认字少,虽对生活语言有经验,但数学语言还是空白,因而我们从认数开始,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
如教学“1”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1”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用“1”说一句话,如一支笔、一本书、一朵花、一个小朋友……,其方法可以教师先示范一两句以引导思路,再由学生想象,在生活中找到“1”的位置。通过说一句话,不仅进一步认识了“1”,更感到“1”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
又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先投影出示两块小木块,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小猴子又推来一块,又让学生说一句话;然后教师问:合起来有几块?也就是说一共有几块?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以后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好三句话,通过说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顺理成章的说出“2+1=3”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应用题的教学。学到表格应用题时,就让学生说第一个条件是( ),第二个条件是( ),问题是( )。以后就放手让学生用简要、准确地语言概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说一句话、二句话到三句话;从认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到数学语言清楚准确地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数学词汇,丰富数学语言。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说操作,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教学既要为学生动口训练,启发学生把思想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要为语言表达提供内容。而让学生说操作,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语言训练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新概念,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上课教师出示10小棒,在投影上示范操作,引导观察:现在老师二根二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自己操作,每次3根3根的分,结果怎样?还剩几根?算式怎样表示?每次4根4根的分呢?每次5根5根的分,结果又是怎样呢?每次分完后教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第一次学生操作后,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10根小棒,可以分三堆,还剩一根,用算式表示10÷3=3还多1。学生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做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三.讲算理,说依据,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学生说话要有逻辑性,就是说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
1.讲算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如,计算教学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迅速要在正确基础上的迅速,灵活要在合理条件下的灵活。要培养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首先必须加强算理教学。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如9+3=12(凑十法);根据“1200÷400=3”很快能说出120÷40=( ),12000÷4000=( )(根据商不变性质),1/3+0.5=□,1/4+0.75=□(怎样算简便,为什么?)。
练习时教师出示题目后要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说出算法和依据。教学昼让更多的学生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人人参与。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2.讲思路,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因而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步计算的加法应用题,从意义出发表述过程为:“第一个条件是( ),第二个条件是( ),问题要求( ),问题要求一共多少,就是把( )和( )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 )+( )=( )。用乘法计算求总数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表述为:问题要求什么,就是求( )个( )是多少,用( )法算,算式是( )×( )=( )。二步计算应用题因为小学生是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出发,通过分析和综合这一基本思维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教师可引导学生综合法,从条件出发,由因索果。表述为:知道(梨树比苹果树少)就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又知道(苹果树的棵数),就可以求出(梨树和苹果树的总棵数)。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由果导因。表述为:要求( ),必须知道( ),( )是已知的,( )不直接告诉我们,所以第一步先求( ),再求出( )的棵数。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语言的有序性。而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
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训练先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直观线段图表述,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后要脱离直观进行训练,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四.质疑争辩,组织讨论,培养创造性思维
质疑问题,讨论争辩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题的情境。
如上“年、月、日”这节课,课开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老师要让你们先看课本,再自己来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意见?”学生看完书后,老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今年已是1998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1993年的?”“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此时,老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争辩、讨论、释疑。学生的回答多好啊!“因为这本书是1993年编的,所以书上画的日历是1993年”。“因为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三个月,三四十二.四个季节是十二个月,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这时,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回答的结果,又继续鼓励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断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表述。全体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外,还应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可探索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表述,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2+2+2+2=8”改写为乘法算式,很多教师都这样提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然后指明4个2连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4”,并让学生记住“×”号前面是什么,“×”号后面是什么。再让学生把“5+5+5+5”改为乘法算式。而另一位教师根据加法算式直接出示“2×4”“5×4”然后提问:老师是怎样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你发现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因而就主动地、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数学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想方设法多给他们讲话的机会,并要求讲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语言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