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美国高校德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_校园文化论文

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美国论文,新时期论文,校园文化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4)02-0141-05

       文化环境是个体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关注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发展和品格形成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长期以来,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多样、灵活丰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并充分发挥了道德浸润和价值渗透的教育功能。因此,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途径,有助于我们加强与西方国家校园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繁荣我国校园文化,进而提升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和遵循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文化总和。在美国,不同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学者John Lee从系统论的视角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包含诸多子文化因子的亚文化关系系统,即由价值和信念(values and beliefs)、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s)、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s)、社会团体(social groups)、地位(status)、角色(roles)、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s)、仪式(rituals)和传统(traditions)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的行为,以及理解校园内外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1]。学者Fritz Oser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认为,校园文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风气或交往方式,而是一种公认的规范和准则,通过这种准则的导向力,可以有力、一致地约束每一个成员成为这种文化的参数。同样,学者Joseph Simplicio指出,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根植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中。因此,校园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系列隐性的行为引导规范和准则,对大学稳定、持久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学者Jackson,P.W.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认为,学校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小社会体”。因此,校园文化是由各种规范、惯例以及实践活动构成的发生在操场、食堂、走廊等各个角落的社会交往活动,共同构成学校体验的情感、个体和道德因素[3]。对于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Edgar Schein认为校园文化应包含“有形文化”、“价值观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形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价值观文化”是指对学校规范、结构、仪式、传统、共同价值和行为的共性反映;“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是所有“在其内”和“于其外”的不同的人对其的不同认知,通常被解读为氛围、性格、精神、特质。由此,校园文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植入学校的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中的,并以整个学校的深层的传统、价值观、信念为核心特征的文化系统[4]。

       综上,虽然中外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都有各自的角度和方式,在校园文化的边界、分类等方面认识不大统一,但都一致地强调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即校园文化具有突出的“无意识”的道德教育效果。根据学者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笔者认为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道德教育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价值导向方面。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文化的差异其核心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校园文化承载着国家和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从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到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办学理念、价值倾向无疑都对美国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在行为规约方面。哲学家维特根司坦曾说过:“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约束力。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和教化手段,校园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在各项校纪校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第三,在服务社会方面。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带动和引领社会文化的走向,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讲,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内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美国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笔者通过对美国十余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和一手外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得出,美国高校重在打造以“诚信自律”为导向的学术文化、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志愿文化、以“平等有序”为导向的管理文化、以“自由开放”为导向的环境文化以及以“精神规制”为导向的宗教文化,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德育体系,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一)以“诚信自律”为导向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在大量高水平科研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样式。美国高校将“诚信”视为学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并将“诚信”作为一所学校学术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规范和保障。

       荣誉制度是美国高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同高校因具体内容不同而冠之以不同的名称:如荣誉代码(honor code)、荣誉承诺(honor pledge)、学术诚信政策(academic integrity policy)、社区标准(community standard)、校园契约(campus covenant)等,一般统称为荣誉制度(honor system)。1842年,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校长杰斐逊提出“对于品格的自豪感、值得赞扬的抱负和道德气质是医治年轻人不良行为的良药。”[5]由此,弗尼吉尼大学最早提出荣誉制度,要求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份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也“没有给予他人帮助”,以此防止学生作弊、欺骗和偷窃。随后的170年,荣誉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系列维护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具体包括荣誉声明、荣誉规则、惩罚机制、责任机构等几个部分[6]。总之,美国高校设立的荣誉制度作为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者Donald McCabe和Linda Klebe

在调查中显示,在有荣誉制度的学校,即便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作弊率都比没有荣誉制度但监考严格的学校要低得多;在调查的17所无荣誉制度的高校中,有1/2学生承认有过考试严重违纪行为,14所有荣誉制度的学校中,违纪行为约占总人数的1/3;在统计严重违纪行为超过三次的学生数量中,无荣誉制度的学校人数约占1/6,有荣誉制度的学校人数约占1/16。无荣誉制度的学校不仅有更多学生作弊,而且在作弊的学生中,无荣誉制度的学校学生作弊的频率更高[7]。

       (二)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志愿文化

       志愿文化是由社会、学校、学生等多元主体在履行社会服务、自身完善和发展等志愿活动中生成的特有的文化样态。“服务学习”是志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反思服务效果,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演变而来的,其理论溯源最早可追溯到杜威的经验学习思想。学者Damon W.认为,“服务学习”反映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间的高度一致,是个体对社会共有价值、伦理、规则和信仰选择的自我认知过程[8]。学者Putnam R.认为,经常参与社区服务不仅可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还是治疗发展道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促进道德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服务学习”能“帮助学生增强社区意识,更好地忠诚于伦理服务,发展了对政治与道德理解的技能,是对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有生命力的影响因素。”[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社会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几任总统都签署法律条文鼓励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活动。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签署了《社会服务法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设立服务美国(Service America)计划。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国家和社会真诚服务行动法案》(National and National Service Trust Act),重申服务学习的重要意义。2002年,布什总统成立“学习服务美国”(Students in Service to America)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形成公民参与和终身服务的习惯。2009年,在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奥巴马总统签署一项法律,增加拨款57亿美元用于社会服务,鼓励学生为社区志愿服务。目前,美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服务学习的专项计划。例如,杜克大学实施“孩子计划”,通过让新生参与支援达勒姆的一些公立学校教育,引导他们认同服务和团队意识是大学经历中有价值和理所应当的组成部分;圣凯瑟琳大学开展“接触公正”项目,带领学生去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服务,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学者Colby A.将服务学习前后的效果进行比对,许多学生在参与活动前会产生不满情绪,而在参与活动后,通过日记反映了与早期相悖的观点。大部分学生都在活动后努力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服务和参与来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10]。

       (三)以“平等有序”为导向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高校管理机构、人员及学生共同具备及遵守的理想信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等的总称。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坚持主体平等的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服务学生”为价值导向,把学生视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加以尊重。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进行反馈和交流,共同处理学校管理事务。比如,美国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董事会、教授委员会和校长的分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制定政策,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校长负责行政事务。而学生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领域内享有较大的发言权,通过选举产生的学生代表作为学校理事会的成员,在法律上代表了全体学生,其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全校的学生活动经费和代表全校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以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出售农场为例,学校要将农场出售给当地的一家废品公司的行为引起了该校部分学生的不满,在与学生代表、附近居民、废品处理厂的员工以及其他股东多次会谈彻底调查各种事实的基础上,基金会代表完成了一篇基于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其自身清晰认识的报告,得到了整个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充分反映了美国高校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和所持意见的尊重。总之,平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一方面实现了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四)以“自由开放”为导向的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实体,如学校的建筑布局、地理环境、校园建筑及文化设施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观念,即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带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追求,如大学精神、大学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理念等。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曾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美国高校倡导环境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和开放。在物质环境上,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没有校园围墙,学校即社会,力求与外界融于一体,学校在建筑风格、布局等方面都体现着学校自身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精神理念上,美国的校训大都倡导自由,追求真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让人自由”,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是“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此外,不同高校都彰显出各自不同的环境文化特色。例如,龟山社区学院的建筑设计体现了美国的土著文化,105000平方英尺的建筑物被设计成一只能呼风唤雨的巨鸟的抽象形式,并通过整个建筑颜色和布置体现部落传统。学校门前树立7根环绕的圆柱,每根上写有奇佩瓦地区的传统价值:智慧、爱、尊重、勇敢、诚实、谦虚和真理。在夏威夷卡皮欧拉尼社区学院,自学院1980年代迁到该岛,全部设施都结合了夏威夷的特色,到处体现出这个岛屿的文化[10]。被誉为“山区里的一盏明灯”的教学型州立大学——墨海德大学,学校在中心地带的草坪上精心设计并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钟楼,钟楼的四面分别写着“正义、智慧、爱心、服务”,充分展示了学校追求的道德价值观。

       (五)以“精神规制”为导向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美国社会精神信仰的重要源泉。美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许多成分,如自由平等、友爱互助、自尊自爱、忠贞团结等都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吸毒、犯罪、非婚生育等问题,宗教也有很好的规约作用。但对于目前美国的大多数信徒来说,吸引他们的并不是基督教的晦涩教义,而是宗教带给他们的心理归属、社会资源以及道德规范。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指出:“每一种宗教的基本特性实质上就是在于它构成了一套道德规范。”“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宗教构成了伦理道德法则和惯例的丰富源泉。”[11]宗教文化构成了美国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宗教的道德教化在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在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一些高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宗教服务或指导,并将宗教融合在校园生活之中。美国德克萨斯州的Baylor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须修满四个学分的圣经课程才能毕业,学校还经常安排神学博士或知名牧师举行神学报告,吸引广大师生参加。每到星期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让位于教堂的礼拜活动:所有的商店、银行、各类服务机构及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都关门闭户,因为所有人多要去参加教堂的礼拜活动[12]。此外,美国几乎所有老牌名校都是教会学校或起源于教会,如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目前许多学校仍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祷告。

       三、美国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美国高校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先进的理念和完整的体系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参照,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构建导向鲜明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从其成立之日起便受到了多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和润泽,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塑造了美国高校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特征。但是,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并没有削弱美国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服务社会”、“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民主、自由、平等”等主流价值意识依然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发挥着引领和凝聚广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我国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整合现有校园文化资源和力量,旗帜鲜明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潜隐性[13]特点,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

       (二)构建网络化的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场域

       美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实现了对校园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学术文化、实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和宗教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网络化、全覆盖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在高校内部依托校园文化实现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途径。同时,高校道德教育作为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维度,与社区和个人层面的道德教育一道,共同实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教育的无缝衔接使得美国在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一种潜在而广泛的道德场域,在这种道德场域中,社区、学校和个人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国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的协调配合,积极寻找能够有机统领这三个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构建一体化的道德体系,从而实现社会熏陶、学校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打造,发挥潜在的道德教育影响

       美国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手段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细节的打造,从美国高校整体的建筑规划到装饰细节,从各具特色的校训到喜闻乐见的校园纪念品和吉祥物无不体现了美国高校对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丛林中行走的石路上,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座椅上,随处都镌刻着校训。许多高校从新生入校开始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道德层面的影响,例如通过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通过向学生介绍校训、校徽和校旗含义的由来,展示学校创立者及历任校长的照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应当在注重宏观建设的同时,着力对于对细节的打造。通过校园文化的细节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收稿日期]2013-12-20

标签:;  ;  ;  ;  ;  ;  ;  

新时期美国高校德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