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大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比重论文,大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7)01-0119-09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受教育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受教育人口比重的层次越高,说明该国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就越高,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就越有经济实力投资教育,受教育人口比重的层次就会相应提高。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曲线拟合构造一个逼近函数,表达人口大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趋势特征。进行曲线拟合使用较多的是最小二乘法,即通过实测值与模型拟合值之间的均方差最小求得模型方程,得到最佳的拟合函数表达式,它适用于样本数据不具有线性特征且呈曲线分布的情况。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定义为人口大国。据世界银行出版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4》[1] 中所刊出的2002年数据显示,世界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总共有79个。但因有2个国家在2000年人口未达到1000万而被除去,又因有21个国家2000年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数据缺失而被除去,故本文最终研究的人口大国数量为56个①。
由于少数国家的人口在1000万上下变动,所以,在进行曲线拟合时,上述人口大国会根据参与曲线拟合年份的具体人口数据而发生变动。具体的人口大国年度人口数据由联合国统计数据库的人口统计年鉴系统(Demographic Yearbook System)[2] 提供。
本论文中所采用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数据来源于:Robert J.Bar,Jong-Wha Lee.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2000 Appendix Tables.[3]
联合国统计数据库[4] 提供了1970~2003年间,世界上242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本文通过下面的公式(1)来计算人口大国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为单位)的可比价格GDPPC(1990,US$),以便进行曲线拟合:
其中,GDPPC(1990,US$)为1990年人均GDP可比价格,GDPPC(current,US$)为人均GDP当年价格,GDP(1990,US$)为1990年GDP可比价格,GDP(current,US$)为GDP当年价格。
二、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现状
在本文研究的56个人口大国中,低收入国家占三分之一,中等收入国家占二分之一,高收入国家占四分之一,OECD国家占三分之一②。这说明,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合理。
从56个人口大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看,中国仅仅略高于这些人口大国的平均水平。
在表1中,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清晰地显示出,在1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4.8%。同时还可以看出,虽然国际上统计的数据与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方面明显低于人口大国的平均值,甚至低于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
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与中国相对落后的经济有关。中国作为中低收入的人口大国,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不能与人口大国中的OECD国家同日而语。而且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口(12.8亿)比OECD19国的人口总量(10.9亿)还多了近2亿人。因此,中国在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人均GDP关系的曲线拟合
由于曲线拟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所以,在研究人口大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曲线关系之前,首先要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弱。为此,本文将各个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指标换算为人均GDP1990年可比价格(GDPPC(1990,US$)),计算方法见公式(1)。
在计算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时,所有人口大国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数据都已经过了筛选。以确保在参与拟合的各个国家中,其各年人口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
通过SPSS软件测算,15岁以上人口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0.705,25岁以上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02。并且,它们在0.01水平上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都小于0.05,故拒绝零假设,认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人均GDP显著线性相关。
通过SPSS对人口大国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与人均GDP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发现,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的曲线拟合模型的最优结果是拟合三次方程(Cubic)。如表2所示,15岁以上和25岁以上人口的拟合曲线方程的各项系数与相关的模型参数都相差不大,拟合度较好,且各项系数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回归效果显著。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拟合的曲线方程从散点分布的中心穿过,说明曲线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这与方程的两个变量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是密不可分的。各世界人口大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的关系在散点图上呈现出“靠近原点的地方,散点比较密集;而远离原点的地方,散点比较疏松”的特点。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215个散点集中在$0~$4000,0%~10%的范围内;在25岁以上的人口中,同样的范围内集中了201个散点。相比之下,两类人口的受高等教育比重大体相当。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的曲线形态显现出先凸后凹的变化。两条拟合曲线方程的拐点分别为:15岁以上人口:(12229.4372,14.15),25岁以上人口:(12192.7237,12.00)。由于两条拟合曲线方程在人均GDP>0的取值范围内的一阶导数恒大于零,也就是说,两条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恒正,为单调增函数。在$0~$4000的区间内,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在0%~10%的范围内变化,拟合曲线表现出经济的小幅增长;通过拐点以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很小,而经济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另外,从散点图中还可以看出,相对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在$0~$4000的小幅增长区间来说,在$15000~+∞的区间内,曲线的纵向拉升幅度很大;而包含拐点在内的$4000~$15000的区间则可以称之为一段缓冲区间,曲线的纵向变化不明显。上述这个特点在图1和图2两条曲线拟合方程中都有显现。
两条拟合曲线均为单调增函数,且在进入到$4000~$15000的人均GDP区间内,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幅非常缓慢而经济发展则异常迅速,这说明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才开始显现出来。在此之后,当一国经济继续发展,进入到更高的人均GDP区间内时,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幅快速提升而经济发展的增速则明显放缓。可以认为,当一个人口大国处于经济高度发展的水平时,其国民对接受更高教育程度的追求已不再是单单为了满足对个人更多财富的物质需要,而且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还存在另外的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当一个国家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超过某一个阈值时,就会出现“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现象[5],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
由于两条拟合三次曲线方程在人均GDP>0的取值范围内的一阶导数恒大于零,因此,不存在驻点和极值点,也就不能根据拟合曲线方程的求导结果找出人口大国“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之“临界点”。但是,还是可以从两幅散点图中,通过观察得到下面的结论:只有当“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突破10%以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人口大国才有可能实现其“经济起飞”。
综上所述,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解释。①第一阶段,在$0~$4000,0%~10%的范围内。世界人口大国多聚集于此,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迫切需要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②第二阶段,在$4000~$15000,10%~15%的范围内。这对一部分国家来说,是一个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缓冲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显现出来。③第三阶段,在$15000~$+∞,15%~+∞的范围内。此区域内的人口大国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经济水平,国民富足。有可能这些国家的国民对精神财富的追求超过了物质财富,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继而大幅度提升,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可能是由于“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
四、典型国家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客观评价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现状,找出中国与其他人口大国之间的差距,特别选取了5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国家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
这5个国家的特点是:第一,它们的人口数量都比较大,除韩国外,其他四国的人口都在1亿以上。同时,还包括印度和中国两个人口在10亿以上的超级人口大国。第二,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美国、日本和韩国都在OECD国家之列,属于高收入国家;印度和中国则相对比较落后,前者属于低收入国家,后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第三,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是历史上三次现代化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分别把上述五国1970~2000年间,每5年的人均GDP可比价格(GDPPC(1990,US$))代入表2中的两个曲线拟合方程中,可以得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国际平均水平,将之与各国的实际水平对照,得出表3~7中的数据。
1.美国
美国是19世纪后期以来,第一个以现代化后进国的身份成功追赶并且超过当时世界先进国的国家。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0年,美国2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半数,这在世界人口大国甚至在所有的国家之中都是非常少见的。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这一指标上,美国在1985~1990年间开始大幅度上升,15岁以上人口和2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上升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从年龄结构上看,美国2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占有微小的优势。
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人均GDP1990年可比价格显示(五个典型国家1970~2000年间的经济增长情况见附录),美国在1995~2000年间的人均GDP增长幅度最大,为15.58%(以美国1995年GDPPC可比价格为基准计算)。这与前面提到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攀升”的时代(1985~1990)相差了10年(如图3所示)。这一规律,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特点。
2.日本
日本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以现代化后进国的身份追赶世界先进国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日本在1920~1992年间不仅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创世界纪录,创造了庞大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6]。
表4显示,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这一指标上,日本在两个年龄段(15+,25+)的数值均低于其各年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国际平均水平。在这五个国家中,日本也是惟一一个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1975~1980年间,日本1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提升幅度最大。在同一时期内,日本2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数值几乎翻了一番。这比美国出现“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度提升”的现象要提早10年左右。并且,日本2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在1985~1990年间又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另外,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方面,25岁以上的人口更具优势。
在这两个关键的时期内(1975~1980,1985~1990),日本的经济同样是飞速发展。1975~1980年间的人均GDP增幅为18.32%(以日本1975年GDPPC可比价格为基准计算),1985~1990年间的人均GDP增幅高达23.96%(以日本1985年GDPPC可比价格为基准计算,见附录)。按照“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长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两个阶段之间,在时序上先后相差10年”的规律,有理由认为,日本1985~1990年间的经济飞速增长与其1975~1980年间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提升”有关(如图4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美国一样,日本的经济增长也是同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国家的实例充分证明“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日本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依赖于本国人力资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方面。从最近的数据上看,日本的实际水平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作为亚洲已经普及了基础教育(ISCED1与ISCED2)的发达国家,日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要着重关注本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韩国
韩国同样是亚洲“四小龙”之一,1996年加入OECD组织。与大多数世界人口大国相比,不到5千万的人口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自1965年以来,韩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样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同时期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韩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增长,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
从表5可以看出,韩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大幅度攀升出现在1990~1995年间,而且15岁以上和25岁以上人口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基本保持同步,没有太大的差异。
自1970年开始,韩国的人均GDP1990年可比价格就已经显示出其旺盛的经济增长势头。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经济发展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1990~2000年间,韩国每5年间的人均GDP增幅都是其1970年人均GDP水平($1688.5509)的一倍以上。因此可以说,韩国已经处于“经济起飞”的过程中。
图5还同时显示,韩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升;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加快了上升速度,进而更加刺激了韩国在这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这表明,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现象。按照“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说法以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长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两个阶段之间,在时序上先后相差10年”的规律,可以预言,韩国未来的经济状况会随着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提高而朝着更为强劲的态势发展。
4.印度
印度是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庞大的人口负担以及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是本国经济发展两个沉重的制约条件。但同时,印度又拥有世界上非常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这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印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促进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7] (P194)。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曾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表6显示了1970~2000年印度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基本状况。从整体上看,印度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在各个时期内都要高于其当时经济条件下国际平均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印度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表6数据显示,印度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飞跃出现在1970~1975年间,1980~1985年间(仅25+)。按照“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长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两个阶段之间,在时序上先后相差10年”的规律,印度经济飞速增长应该出现在1980~1995年间,且1990~1995年间的经济增幅要相对弱一些,统计显示,在以上各时间段内,印度经济增长幅度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图6也同样反映了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提升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差10年的时序关系。
5.中国
中国同样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曾经为世人所叹服,国运之繁荣昌盛也曾红极世界。但是,由于近代外敌的入侵、国内的长期战乱以及建国后的一场“十年浩劫”都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止步不前,其消极后果直至今日尚未完全消失。
表7显示了1970~2000年间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实际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从数值上看,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实际水平大都处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但与印度相比,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较低。从年龄结构上看,从1985年开始,15岁以上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超过了2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但在此之前,则与之相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不发达的影响,也有历史上的政治影响。
中国在1985~1990年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最大,并且在这5年中,25岁以上人口的增幅要大于15岁以上的增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大量的知识青年重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国历史上这次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提高,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图7中1995~2000年间的本国人均GDP的可比价格增幅创造了历史新高。
五、结论
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处于世界人口大国的中下游水平,与OECD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严重匮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根据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在200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与同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国际平均水平相当。
散点图显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在进入到相对较高的人均GDP区间内,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幅非常缓慢,而经济发展则异常迅速。在此之后,当一国经济继续发展,进入到更高的人均GDP区间时,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幅就会快速提升,而经济发展的增速则会明显放缓。
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长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两个阶段之间,在时序上先后相差10年。根据美国、日本和韩国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显示,只有在这一比重超过10%之后,一个国家才可能实现其“经济起飞”。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因素,当某些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指标超过上述数值后,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的“经济起飞”。
综上所述,各个世界人口大国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时候,要根据自身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来制定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才是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注释:
①它们是:阿富汗、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比利时、巴西、喀麦隆、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法国、德国、加纳、希腊、危地马拉、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
②世界银行在《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4》中规定:低收入国家,2002年人均GNI为$735以下;中低等收入国家人均GNI为$736~$2935;中高等收入国家人均GNI为$2936~$9075;高收入国家,人均GNI为$9076以上。2002年,中国人均GNI为$960,属中低等收入国家。
标签: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韩国人口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数据拟合论文; 线性拟合论文; 大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