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兼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以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兼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用邓小平创新精神指引和谐社会的构建——兼谈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精神论文,和谐社会论文,主要特征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07)03-0110-04

创新既是对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失去生命力的东西的否定,又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事物推向前进的过程。所以,一个社会没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把社会推向前进。毛泽东谈到: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江泽民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都是对创新精神的生动概括。

在否定旧的、错误的东西,开辟新道路、创造新事物方面,邓小平树立了光辉榜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亿万人民排除重重障碍,无所畏惧,大胆创新,历尽艰辛,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创新探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道路,迎来了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就是中国不断创新的道路,也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展现。邓小平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必将面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需要邓小平的这种创新精神。为此,研究邓小平创新精神,用邓小平创新精神来指引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思想禁锢的无畏精神[1]

针对党内外对待马克思主义讲继承多、讲发展少,甚至不敢讲发展的状况,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胆略和勇气,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一方面他多次强调: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他坚决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后来,邓小平又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反复告诫人们,马列主义不能丢,毛泽东思想不能丢,老祖宗不能丢,一丢就要出大乱子。另一方面,他又积极主张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往讲发展马列主义,一般都认为只是领袖们的事,而邓小平却第一次向全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任务,把这一重任不仅交给了党的领导干部,也交给了广大理论工作者。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得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真正高举。他在粉碎“四人帮”、第三次复出后不久,面对“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2]119。这些至今还振聋发聩的话语,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需要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因为在当时,相当多的人还未从“个人迷信”的“精神枷锁”的阴影中走出来,认为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否定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是“砍旗”,就是否定毛泽东思想。同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主张“两个凡是”,处处设置障碍反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此,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我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观点的。正是在他的倡导与支持下,进行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强调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要坚持马列主义的科学体系、立场、观点和方法,就特别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篇讲话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恢复、拨乱反正、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篇宣言书。正是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思想禁锢的无畏胆气的影响之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大胆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一次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伟大创新,也正是这样的创新才使中国共产党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的束缚,冲破了思想僵化的禁锢,为探索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的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思想禁锢的无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知道还要探索多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才会提出和实施!因此,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去否定过时的东西,大胆地去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路子。

二、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理论的科学精神[3]

不迷信伟人、理论家的观点和认识,对已有的结论或认识,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科学、大胆地概括出新的认识,把经典理论提升到新境界,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又一大特征。例如,对于所有制问题,他集中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扬弃了传统的“大、公、纯”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把社会主义看成只能以固定不变的单一公有制发展的观念,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方面工作标准的新观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新目标。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20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73,“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4]148,“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236。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又将过去人们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列主义所做出的一个至今讲来依然正确的结论。但战后半个世纪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等八大高科技的发展,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因此,邓小平及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判断、新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结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情况。关于社会主义分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同志对此也有过不同的论述,但从以前的苏联到解放后的中国,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到底处于什么阶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定义,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252这似乎与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些“倒退”,但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更准确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做出了科学的界定。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虽然也讲生产力标准和共同富裕,但实际上总是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些外在的特征当成本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以思想家的睿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13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292。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观点,澄清了人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种种误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表现了邓小平非凡的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正是由于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才促使他领导全中国人民去探索、实践,进而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崭新视野!

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发展,理论也需要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将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不断创新理论、升华原来的理论,同样需要邓小平的这种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理论的科学精神!

三、敢闯“雷区”、趋利避害发展自己的务实开拓创新精神[5]

邓小平同志说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前,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了失误和挫折,但我们毕竟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正是由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的。但是,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不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地对待资本主义,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以前,对于资本主义的东西都是全盘否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谈到私字都是资本主义,都要进行批判、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对此,邓小平勇敢地去闯“雷区”,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原来谁也不敢说、甚至不敢想的观点。他认为:第一,“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2]351必须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比封建主义的巨大进步性。对资本主义的恐惧、仇视,并不能真正克服、战胜资本主义;用封建主义的立场对待资本主义,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第二,要弄清什么不是资本主义。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他明确地提出,有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好的:一是科学技术,二是管理方法,三是相当一部分经营形式,特别如市场经济等。第三,要勇于并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当然,利用资本主义,并不是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利用资本主义,与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制度、模式是有根本区别的,决定了利用是同有效地抵制资本主义的一切腐朽因素相辅相成的。第四,必须深入研究、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不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就不可能真正搞清楚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近2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确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把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所表现出来的新形式、新特征;必须深入研究、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在同当代资本主义的剧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面对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新构想。这个具有独创性的新构想,也是在综合分析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的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这一重大而棘手的问题,邓小平通过分析比较和思考,权衡各种利弊得失,提出了正确解决的思路和对策,妥善地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充分显示了邓小平为中国的发展非凡的创新胆识。古今中外,世界上还从未有哪个国家实行过“一国两制”,它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一般是单一制政体的理论,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它是举世公认的独创性新思想。如今,“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相信最终也能圆满地解决台湾问题,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邓小平通过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考察,又反复强调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观念,取利避害发展自己,保证四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上表明:正是由于邓小平具有敢闯“雷区”、取利避害发展自己的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辩证的思考,才能大胆创新提出这些以前谁也不敢说,甚至不敢想的观点。而所有这些新的观点都是既着眼于时代条件的新变化、世界局势的新发展,又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提出来的!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强调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4]111这些论述不仅抓住了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把人的现代化即培育“四有”新人提升为人的发展本质。这一理论创新,是对只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西方现代化中“单向度的人”或“经济人”的超越,从而使我们能够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才使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迎来了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文化、人员的交往越来越紧密,人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趋利避害?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来发展自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解决好全面科学发展的问题?以改变过去“又快又好”的观念,使我们国家走上“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道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需要邓小平的这种创新精神。

今天,我们正在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面临国际、国内、党内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好、处理好这些问题,更需要邓小平的这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激励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收稿日期:2007-02-19

标签:;  ;  ;  ;  ;  ;  ;  ;  ;  ;  ;  

以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兼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