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肥东县,乡土景观,保护策略
0 前言
受肥东县人民政府委托,笔者近年来参与了石塘镇、包公镇、陈集等乡镇的相关规划和改造项目。总体来看,中、北区域的情况和南部有较大不同,但价值同样明显,如店埠镇昂集、桥头集镇大何、石塘镇老街、包公文化园内的小包村、大包村,梁园镇、八斗镇的老街空间、白龙、元疃、响导等地的圩堡都具有十分浓郁的地域特色。总之,从肥东全域来看,乡村传统特色景观重在保,也重在建,更重在对肥东乡土景观特征的总体认知。结合上述研究与工程实践,谨提出以下三点思想认识。
1 思想认识
第一、乡土景观是一种富于地域特色,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事业的珍贵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效益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社会文化意义层面说,乡土景观,包括植物、建筑、水体等在内,联系着人们的乡村记忆,塑造着人们心中的故乡形象。近年来,乡村景观的凋零,包括传统建筑的拆毁、乡土植物的损失、河湖田地等人工景观由于抛荒而导致的衰退,都造成了乡村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的流失。这种流失和社会的流失和产业的停顿是同步的,必须形成综合性的振兴观念,产业、社会、景观的提升必须同时考虑,彼此促进。在这其中,乡村景观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特性,从主动性看,乡土景观可能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引发点,从被动性看,如果没有社会的振兴、产业的带动,则乡村景观的复原终究很难持续。从这点来说,乡村景观具有和乡村社会与乡村产业高度黏合的特点,如果没有乡村社会的振兴,就很难有乡村景观的复原,而没有乡村景观的保护和提升,又向反过来制约乡村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田园风光,传统村落为主要卖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这点而言,乡村景观的利用和保护,显然和乡村振兴的全局事业息息相关,构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作为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域,肥东县的乡土景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性。这种特性的形成受制于交通和自然等多方面方面因素,从交通环境来看。区别于一些区位环境相对简单的地区,肥东县由于毗邻合肥,历史上是合肥与长三角、合肥与中原的水、陆交通要道。这些水陆交通线路上不断流动的人口,塑造着沿线的历史和景观。无论是南部的长临河镇、中部的排头镇、东部的石塘镇还是北部的八斗镇,它们的市镇景观,都和交通环境密切相关。第二,自然条件。区别于某些地理条件较为简单的区域,肥东县具有跨越江淮分水岭的独特地理环境。这一地理条件,使得全县南部、中部、北部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较大区别。南部地区临近巢湖,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形成了“侨乡”的独有景观。中部分水岭地区地势高亢,较为干旱,乡村经济不甚发达,而江淮分水岭北部,接近池河流域,黄荡湖一带风景宜人,宛如重现江南美景。分水岭所界限的乡村田园景观,在肥东所产生的差异性,使得县域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难以按照某种统一模式进行。必须在对基本地理区位,文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予以保护、设计和雕塑。
第三、除了尊重上述两个主要的特征以外,肥东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应该十分注重同时对“大历史”和“微历史”的挖掘、再生和表现。正如前文所分析,由于地处江淮之间,肥东县的历史进程十分复杂。在它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历史内容都和宏大的历史场景,著名的军事对抗,重要的人物事件息息相关。这一点,与肥东地处江淮中心区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所谓的微历史,是指在具体项目所在场所的自身社会历史过程。这一社会历史过程,除必然性的带上大历史的某种特征之外,由于乡土社会自身的特征,往往有着许多微妙、丰富的情节与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故事情节,发生于乡土社会及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是乡土文化景观最核心的组成要素。对于微历史的挖掘,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注重对场所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解读。由于历史的原因,肥东地区的乡镇方志不如长三角地区丰富,许多乡镇历史久远,但文献记载缺乏,对自身历史的记录以讹传讹,有时将真正有历史价值的信息遗露,有时将某些模糊不清的传说作为正史,因此需要依据可信的历史文献对场所的历史进行还原。第二方面,同时应该注意对乡村历史记忆的采集,通过各类乡村记忆的记载,理解、还原乡土社会的思想文化,民俗特征,艺术趣味,将其融入乡土景观的塑造之中。才能真正再现本地区富有感染力的乡村景观和历史文化场景。
2 政策建议
一、制定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导则
乡土景观是肥东县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乡土景观,对于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尚缺少具体政策的指导,乡土景观保护利用的工作,分散在各种乡村建设与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和乡村环境提升的工作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行动原则,致使各种工作对于乡土景观保护利用开展的工作深入和产生的工作效果有很大差异,同一项目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承袭统一的思想,造成县域内不少极有特色的乡土景观在相关项目中未能有效保护。
二、注重乡土景观保护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肥东县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星罗棋布的古代遗址遍布全县,肥东县商周遗址80处。还有秦汉至明清122处,合计有202处古遗址,年代不祥遗址有6处(肥东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这些遗址构成了肥东县乡土景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地区,遗址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了后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和色彩。如包公镇小包村南部凤凰山的“九连十三包”遗址,是十三座连续的汉代左右墓葬。当地人传说是包拯的母亲在即将生产前,一路上腹痛下蹲导致的。这一历史景观尚未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在前期规划中规定了未来作为遗址公园的主要方向。和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需要在文物保护这个层面,将一些古遗址的保护和乡土景观的保护工作融合起来。
三、利用乡土景观,发展特色旅游
近年来,肥东县各地乡村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在较为成功的几大景区中,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以2015年左右建成的爱情隧道景区为例,它的前身为桥头集镇的一条废弃铁路,由于年代久远,其中部分区段为树木围合,形成十分密闭、幽深的通道,经媒体宣传后,很快成为肥东中部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景点之一。本质上说,爱情隧道的形成是肥东乡土植物与工业历史彼此融合的产物,在爱情隧道的景观空间之中,集合着十分复杂的产业和文化记忆。肥东类似的景观尚有很多。对于上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通过各类活动,充分挖掘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编制相关旅游规划,设计旅游路线,打造一条或多条能满足1-3日游览需求的乡村旅游线路,将特色景点逐一串联,同时带动沿途产业发展和面貌更新。
3 小结
总之,作为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县,肥东县的乡土景观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多层次的社会历史信息。肥东县的乡土景观,是肥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沧桑、坚韧、沉稳的肥东精神的体现。应该大量加强对肥东乡土景观的保护,调查、发掘一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特色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和旅游发展要求做合理的利用。推进县域文化旅游事业的稳步发展。
论文作者:张靖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景观论文; 肥东县论文; 乡土论文; 肥东论文; 乡村论文; 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