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新课改以来,教育界很多专家、一线教师进行艰苦的探索和改革,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反思中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得不到学习的主动权;二是盲目追求课改,在课改大潮中迷失自我;三是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育人观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示。
关键词:语文课改;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自从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以及学校一线教师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创造出了如“六因素(课型)教学模式”“八程序教学模式”,还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使传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很多教师认真研究和借鉴了这些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恰当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教师,没有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忽视本地区学生的主体因素,生拉硬套现有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或者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和手段千篇一律,正所谓“穿着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反应冷漠,导致学生缺乏语文素养,没有自主精神、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些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运用新的工具、新的理念比较困难,虽然有的也跃跃欲试,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堂课已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也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课件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全面繁杂,从生字的音形义到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含义到修辞的妙用,从划分层次总结段意到中心思想的概括分析,还不能放过精彩段落、精彩语词长篇大论的“赏析”,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或者有的教师只窥到教改的一隅,进行所谓的“师生对话”,整堂课提问,表面上看,学生不断地举手,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提问的作用不过是疏导课文而已,学生的思维容量小,缺乏深度。对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定就给予肯定,超出自己的计划或预向之外,就给予否定。在课堂上,学生只须认真听课、认真记好笔记,就能完成作业,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愿望与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了要领、昏昏欲睡,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
2.盲目追求课改
有些教师身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对语文课程改革抱有浓厚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虽然拥有改革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虽然是上级部门对新课程进行一些培训,也是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指导,往往听几场报告完事。有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形式,学不到真正的本事,不愿意参加培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走出去观摩,学习他人之长。很难落实新课标精神,他们有勇气打破破旧的教学模式,但是破了以后怎样立,却又感到很迷茫。
3.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写教案大多是千篇一律,所以大多是教参或往年的翻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甚至直接带上教参,凭着经验照本宣科。有个别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等要检查了,夜以继日地补写,教案大多没有实用价值。这些形式主义的备课,必然会导致教师上课只有任务,没有目标,讲完了事,不计效果,不论什么课都是千篇一律: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
二、探讨策略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弘扬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及学生的个性,渗透人文,关注生活。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课堂,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主题、注意生成开展个性化的对话,使学生关注生活,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勤于总结、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张扬语文学科的个性,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育是以课程形势组织的人类生活实践,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除语文交际教育(认识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和伦理教育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是指向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由于与生活相比教材存在着单一性、规定性、滞后性等缺陷,教材的特点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把语文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语文内容本身含有的有趣的问题,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允许个性张扬,重视创造性发挥。因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是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创造,是智慧的挑战。在宽松的课堂中,幽默语言的启发下,师生情感的碰撞中,把握语文的延展性,通过细节描绘,发掘学生的好胜心,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鉴赏、联想、体验、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和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真正走进快乐,并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把教改落到实处
改变观念,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并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活动。同时,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有充足时间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评课上公开课和请名师上示范课,让教师去感悟、去探讨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后,怎样建立素质教育模式。只有在汲取别人经验的过程中自省,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
3.认识学习主体,让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
今天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为学生的学的服务者。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课堂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基础上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与众不同之处,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及家庭生活背景,特别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教师教学时才有可能别出心裁,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才有可能打破原来的课堂模式,赋予教材以新意,才有可能做到不同文章的教学不千人一面,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同时,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作家笔下的文章,不同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又让人以不同方式去理解,去感悟,由此教师教学方法又不可能限制在同一种模式,如在对话中体味《背影》中的人性美,咀嚼语言中品味《春》中的自然美,在吟咏中领悟《母亲》渗透的情韵美等。教师的语文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在创作。如教授《孔乙己》一课,我们可以不拘于教参“揭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对当时社会人民的毒害及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主题,而可以从孔已己在咸亨酒店所处的位置,去探究孔已己这个人物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没有完全预见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也没有完全计划好的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新民初级中学 563100)
论文作者:刘培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个性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