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八中学小学部 山东 威海 26430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重要课程之一,它承担着习道德、明是非、规范行为的教育教学任务。但因其理论的抽象性、内容的广泛性等,学生在学习时不免常觉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由此导致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果学生没有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科基础,在将来的思想品德学科学习中恐将面临更加被动的不利局面。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堂真正学有所得,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应从情境创设、开展生活化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并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力求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助学生“树远大理想,明做人之理”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丰富情境,打造体验式课堂
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单线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品社理论。教师应摒弃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丰富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情境,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理论,夯实基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等带到课堂中,可以增强品社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为课堂互动交流等环节提供更多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感性素材,使得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强化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如在教学“我们健康成长”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发生在你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教学环节,用故事、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行为进行思考、交流、互动,让学生在通过分析这些行为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的基础上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及价值。通过这种情境体验的方式,学生能获得比单纯理论说教更强烈的认知体验,也能更好地强化学生对于“诚信”这一行为准则的认真践行。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打造实践式课堂
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应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时记录,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带到课堂,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和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打造生活实践式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用鲜活的生活案例和生活素材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教学“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将自己平时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教师、与小伙伴等相处中的小问题、小矛盾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情况带到课堂。教师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开展“如何与人相处”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结合自身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教师趁势鼓励学生将习得的交往经验运用到生活中,主动化解之前相处中的小矛盾、不愉快等。通过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问题,并运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知行合一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能给予学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渗透情感教育,打造灵动式课堂
品德与社会本身极具情感性和教育性,整个课堂教师都应以情贯穿始终。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打造灵动式课堂,通过使用和蔼亲切的教学语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采用及时鼓励等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在品社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础,也是师生间开展良性互动的基础。平和愉悦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师的教学预设环节中,在不着痕迹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和谐共鸣,增进师生情感;其次,教师应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教师依据教材和自身经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感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在教师设计的相关活动中亲身体验、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教学情境中自觉生发体验学习、主动学习的境界,从而在真情涌动、充满灵动的课堂上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
如在教学“走进残疾人”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设计两个教学环节以感染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千手观音》节目视频,精美绝伦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能给学生带去十分美好的视听享受。教师趁机告诉孩子,这个美好节目的参与人员都是聋哑人士,此时学生的表现都是先震惊再惊叹最后是赞美不已。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情感上对残疾人形成一个初步的情感认同。接下来,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设计体验残疾人生活状态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蒙住眼睛走路、藏起胳膊穿脱衣服扮演聋哑人并用手语表达想法,活动结束之后,让参与的学生畅谈体验之后的感受。学生无不强烈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对残疾人的同情上升为对残疾人的尊重,并且让学生发出要在实际生活中尽力帮助残疾人的道德信念,从而实现了情感升华。
除以上三点策略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在正确的教学时机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道德知识、道德理论通过精彩的图片、精美的视频、动人的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化为生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正确使用课堂评价方法,在情感上产生积极效果,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品社学科课堂的情感距离,让学生热爱品德与社会。有了情感基础,品德与社会学科所承载的道德培养与行为塑造的教学目标实施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论文作者:张吉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品德论文; 情感论文; 情境论文; 社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