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方法--访“56课堂奇迹”一书作者Rev 183_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论文

教学文言文的几点做法——采访《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183;艾斯奎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几点论文,艾斯论文,教室论文,做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这实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所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现就此命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四点做法和体会。

一、揭示规律,交给钥匙

文言文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历久不变”,即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一是“脱离口语”,这就给我们阅读带来了困难。文言文教学应当善于抓住“历久不变”的特点,致力于揭示规律,交给学生自学文言文的钥匙。

1.根据古今汉语的承继性,运用语法结构分析法把握文言语句。请看下面例句: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

例①是现代汉语句,②③是文言语句。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形式一般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如例①就是这种结构形式;而文言句②③不仅和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形式相同,连词序也一样。通过这样的举例分析,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变化不大,运用这种方法分析文言语句,语句的意思就不难把握了。

但是,古今句法毕竟也有差别。请看下面的例子: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

⑥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④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用判断动词“是”表判断不同;例⑤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例⑥属于宾语前置句,按现代的说法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例⑦则属于定语后置句,与现代汉语句法比较,“可使报秦”这一定语后置在中心词“人”后面了。

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多作古今比照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文言句法跟现代汉语的差别也就只那么大。

2.借用成语典故,揭示文言词汇、句法的特点。成语典故大多是从古代承传下来的,成语作为文言的“化石”大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无疑,借用一些至今仍在通用且还保存着古代汉语某些用法特点的成语分析,就可以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些文言特殊用法。

成语作为固定短语,具备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词汇特点,也就是说,构成成语的词大多是一字一词。如“赴汤蹈火”就是由“赴”“汤”“蹈”“火”四个单音词构成,分别是“走向”“滚水”“踩”“火”的意思。

成语中存在通假字、古今字、古今同形异义词等现象。例如“批郤导窾”中的“郤”(读xì)是通假字,通“隙”,“缝隙”的意思;“暴虎冯河”中的“冯”(读píng)是通假字,通“凭”,“涉水”的意思。

成语中保存了许多词类活用现象。例如“刎颈之交”中的“交”,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交谊”、“交情”;“狼吞虎咽”中的“狼”“虎”,名词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狼……样”“像虎……样”。“降龙伏虎”中的“降”、“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龙)(虎)降伏”。

成语中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特殊的句式。例如“唯利是图”“时不我待”“何去何从”是宾语前置;“桃之夭夭”是定语后置;“言为心声”中用“为”表示判断;“养尊处优”中省略了介词“于”。

从上述举例中,学生不难认识,古今汉语的变异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把握了古今汉语的承继特点,多借助熟悉的现代汉语知识去分析文言现象,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比较辨异,突破难疑

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在交际过程中词义就会发生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而,相对于语法而言,古今词义的变化最大,这也成了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例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文王》)中的“臭”指“一般的气味”;“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中的“臭”就是“香”的意思。又如“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坐盗”(《晏子春秋·内篇》)中的“坐”是“犯……罪”的意思。这里所举的“臭”“坐”文言词的意思就与现代常用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文言文,遇到这类文言词语,就不能简单地按现代常用的词义去解释,而应当认真比较辨异,以求得确切的理解。

诚然,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词语,只有将文言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正确阅读文言文。而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词语,首先应指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常用实词的掌握上。王力先生在主编《古代汉语》时,列出了1086个字,并注明了这些字的常用的意义,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只有656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只要求重点掌握146个常用文言实词(也注明了这些词的常用义)。因此,教学文言文,应当要求学生或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附录常用实词,或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掌握重点实词词义,从而主动获取真知。其次就是要教会学生从文本出发,即结合具体语境,胸无成见,多角度比较,仔细辨别。采取这样的方法教与学,就可以让学生从辨析领会文言词义跟现代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中,逐步转化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凭借已知去获取新知是自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紧扣过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温故知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知新的能力。例如1992年高考有道考查文言加点字用法的题,要求选择判断正确的一组,试题如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这道题,首先要根据已学知识分清虚实,即根据“相”“见”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们跟其他词语的结构关系,先分析到底是虚词还是实词,然后结合上下文,并尽量联系已学过的词语分析推断。“相”可以作名词,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作动词,如“伯乐学相马”;也可以作虚词,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表彼此,有“互相”的意思,是副词;也可以表示偏指一方,可指代第一人称,也可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如“ 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中“莫相知”是“莫知它”的意思;“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中“相遣归”是“遣我归”的意思。这样根据所学知识,再分析试题所考语句可知,题①中的“相”偏指一方动作,“相付”是“托付给你”;②中的“相”是“互相”的意思。对“见”字的分析也是这样,“见”有当介词“被”讲的,有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如“见恕”是“原谅我”的意思。③④中的“见”都表示对“我”怎么样。因而此题选D。可见,只要处理好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就不难“知新”。

四、诵读玩味,自见其义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很宝贵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正是在总结继承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要十分重视诵读训练”的思想编辑而成的。实验课本每一个单元由“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文言练习”“浏览课文”五部分内容组成,并将“诵读课”“复背课”作为学习文言文的特殊的课型固定下来,用来规范教学要求,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领域内的一次重大的改革突破。

诵读是文言学习入门之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直至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文言诵读还必须加强指导。其一,要重视范读的指导作用,要正音读,识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生”通“性”,读xìng,指人的资质。其二,要明句读,察语气,要读出语气、语势。其三,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重点段反复读等多种形式,“俯而读,仰而思”,诵读玩味,读出情趣。当然,文言诵读也不能排斥讲授评点,教师在诵读指导中适时评点,或“向彼提问”,或“使彼练习”,都会有利于提高诵读课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文言文教学字词句讲授落实固然重要,而“交钥匙”授之以法,让学生自觉地读,主动地学更为重要,因为这才是通向“不需要教”的正确途径。

标签:;  ;  ;  ;  

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方法--访“56课堂奇迹”一书作者Rev 183_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