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兼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概论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精品课程论文,课程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的基础上,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在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教育部去年启动的精品课程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996年前课程名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96年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998年又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是浙江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之一,1996年被授予学校第一门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通过省级专家组复评,再次授予学院一类(优秀)课程;2003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几年来,担任本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辛勤耕耘,积极探索,在该课程的教材、教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浙江省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
下面,结合我们多年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体会,谈一谈建设“精品课程”的体会及相关的思考。
一、明确目标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我们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目标确定为:通过进一步建设,把本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政治思想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课程;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形成以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作为中坚力量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内容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教学,强化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课程建设网页;在考试方法上,继续创建并完善试题库和习题库,使考试方式多样化,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科学研究上,争取每年有新的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每年有相关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在教学文件和教学制度建设上,形成一系列类别齐全、管理科学的教学文件档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为了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主持人要认真履行好以下职责:①主讲课程;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③指导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④主持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⑤编写教材;⑥培养青年教师。精品课程主持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好队伍,全身心地建设好精品课程。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解放思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勇于创新。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而言,它是“两课”教学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一个教师都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研究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和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主体,每时每刻都处于思索的过程中。因此,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往与对话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重要。事实上,就教学而言,交往与对话,意味着师生相互作用、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建构,这是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在交流和碰撞的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作为教师应该将教学视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寓育人于教学之中。
三、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学梯队
所谓结构合理,主要是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好的教学梯队,就不可能将历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巩固下来、发展下去。因此,逐渐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和评估课程建设的重要尺度和重要标准。
我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有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人;55周岁以上的2人、36-54周岁的3人、35周岁以下的4人。主要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每年年终考核均为“优”和“良”。我们对中青年教师制订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主要采取导师制、外出进修培训、考研考博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通过培养,已有4位教师获得了在职攻读的硕士学位,1位在读硕士学位,2位在读博士学位。3名教师被评为校学术带头人,2名被评为校骨干教师,1名被评为校优秀青年教师。
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的“新”和教学方法的“活”,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发展的、前进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是发展的、前进的,这也决定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创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著,学习十六大报告,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吃透和领会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领会到位的基础上讲出新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突出问题是,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为了改变和克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实行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把原来“满堂灌”的教学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和开拓的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讲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理论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课堂讨论中,我们一般采用“启”(教师启发引导)、“读”(学生阅渎教材和参考资料)、“写”(学生写心得体会)、“谈”(学生课堂发言)、“结”(教师总结)五个环节,学生准备认真,发言踊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又如组织辩论赛,采取正反两方的形式,由学生组织评委进行打分,赛后由任课教师点评。我们还成功地采用了演讲、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最近一二年,我们着重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教学中进一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在条件基本具备时,逐步把精品课程的教案、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上网开放,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并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平台。
五、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旨在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它突出的是思想教育功能,即通过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以利于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10年来,学校教务部门和所在的二级学院的领导都能自觉做到像抓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践一样抓本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教师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一样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像对待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践一样对待本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经费上提供了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以外出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为主,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凡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式都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时间灵活化(不同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指导主体多元化(学院统一协调,适当安排学生工作线上的政工干部、行政和教学管理干部参与指导,以解决指导教师人数不足问题)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兄弟院校同行的好评。
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为突破口,贯彻“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经常从事科研活动,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和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内容一是做到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二是做到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实和完善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增强教学效果。
七、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考试和评价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本课程的考试有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我们认为,考试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它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手段,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考试的重点,除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内容外,要求着重考核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有所用和理论的价值,真正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学生的头脑。
在考核方式方面,我们采取了开卷、小练习、课外论文、调研报告等多样化方式。在对学生的综合评分上,我们综合学生平时作业、小练习、课外论文、调研报告、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和出勤率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给学生评定出本课程的成绩,使考核评价经常化和过程化。与此同时,我们创建并逐步完善了试题库和习题库,从而使考试逐渐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