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改革实践着眼于出版教育——评《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足于论文,经营管理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出版教育、科研工作迫切呼唤着出版科学著作和实用教材的产生。新闻出版署编辑出版教材领导小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主持编写了一套出版专业高等教材。这套著作,从我国目前多数出版岗位设置的现实情况出发,按大专办学层次开列,汇集代表了我国出版科研理论的最新成果。王耀先先生生前主编的《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一书即是这套教材中的一种。该书由于友先署长为之作序,1996年10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它着眼于出版教育,立足我国出版事业改革实践,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高等学校教学和出版单位用来指导工作、培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要。
《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一书以清晰的结构,本着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探讨了近十余年来我国出版改革经验、出版社经营管理和出版科研的新成果。该书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涵义、属性及基本内容入手,依次论述了出版社的经营目标及目标管理、组织建设、图书经营计划及编印工作的计划管理、发行管理及图书的营销策略、出书质量目标和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目标及财务管理等六个问题,接着专章论述国际合作出版,最后在介绍PMIS(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出版社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作出前景性展望。
和同类著作相比,该书的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把系统论观点引入出版社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之注入活力。这一点在具体论述PMIS的建立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该书认为,出版社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存在于市场这个大系统之中的、开放的、动态的并且具有反馈控制能力的闭环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所谓的经营管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单位内部的人流、物流、财流以及信息流的组合运动。作为经营活动主体的人流、物流及财流是否畅通、有序,对经营活动的好坏有决定性的意义。系统论的引入带给读者很多启示:例如要打破以往只注意出版社内部某个管理环节,而忽视整个出版社管理系统的构成以及效益的落后观念,自觉地从“系统”的高度去认识出版社,找到其经营管理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加强建设。
二、书中引用的数据、材料,翔实、准确,必要时还用图表补充说明。例如在该书第八章第一节论述国际合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时,大量引用数据和文字材料,说明了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国际合作出版的战略意义,论证了图书市场国际化与全球竞争的形成,从而指出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大量的材料作依据,论述显得切实、深刻、有说服力。又如在叙述介绍中国出版社组织管理的基本模式时,用了四个基本结构图加以描述,使复杂模式变得清楚直观,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
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该书总论部分较为简略,对出版、出版物、出版工作及系统只作一般性论述,即引出出版社及其经营管理,进入主要论题;而对于出版社的经济效益目标及财务管理、国际合作出版等重要内容则用了较多篇幅,重笔介绍。对同类著作有所忽略的“发行管理及营销策略”,该书列出专章论述(有的同类著作仅将此部分内容作为一个小节)。其中,宣传推销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薄弱。该章又针对这一问题专门论述了加强宣传推销的方式、具体要求,不够发达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促销手段。更可贵的是,在这些论述中,作者并不回避当前出版部门中的一些反面因素,如某些单位采取高定价、高发行折扣的营销策略对读者利益的损害等,并且针对这些反面因素在管理方针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该书不仅具有理论深度,且具有较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它立足我国出版社现状,认真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论上的探讨和提升。在论述操作性较强的环节时,叙述十分具体详细,具有指导实践意义。该书的这一特点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对出版社内部岗位责任制的论述,对社长负责制试行及条件的论述,对微观人事制度的论述,对网络计划技术的介绍,对出书质量评价标准的叙述,对国际书展参展业务的介绍等,都详尽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实践功能。这正贯彻了边春光先生提出的出版理论研究的根本原则:从出版工作的现实出发,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理论探讨,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阶段,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概括的正确性,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发挥理论推动实践活动的作用。
由于我国出版学科理论建设刚刚起步,出版改革仍在不断摸索着前进,所以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理论论述还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然而与国内已出版的同类教材(著作)相比,该书确实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相信该书会如编者所期望的,将会对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对出版经营机制的转换、对整个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